石彩虹,田愛香
(1.菏澤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2.菏澤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東 菏澤 274015)
體驗式教學理論是由美國教授大衛(wèi)·庫伯提出的,他認為,體驗式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要以體驗為基礎來持續(xù)學習,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1]。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設置的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參加體驗活動,從而使教學形式和內容更靈活也更加豐富多彩,通過參與活動過程、親身體驗,學生能夠把教學內容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教育部下發(fā)的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認識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對成才的重要意義,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使大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地開發(fā)智力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覺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以及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解析心理異?,F象,使大學生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現,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盵2]在《意見》指導下,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繼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對提高大學生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學生對學習方法、心理調適方法的掌握,心理問題的解決等都需要在老師指導下,不斷探索,刻意練習才能實現。
體驗式教學能夠把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踐能力相結合,同時融入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這些特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和培養(yǎng)目標相吻合,適合在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中使用。
多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不斷進行改革,教學內容由最初的完全按照書本內容體系講解,到講授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自我認識、人際交往技巧、學習心理、情緒管理、壓力與挫折、婚戀心理、生涯規(guī)劃、常見心理問題與調適技巧等一系列專題。盡管我們每學期都會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課程內容調整,多次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但仍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需求,沒有完全走出課堂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操作、內容涵蓋廣卻不深不透、缺乏可操作性的窠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公共必修或選修課,由于班級人數多,學生來源專業(yè)廣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仍然主要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加之學生對公共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該課程的應付現象非常普遍,由于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往往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學習沒有興趣,缺乏課堂參與的學習熱情,滿堂灌的授課方式仍然普遍存在。
由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視不夠,加之師資缺乏等多種原因,其課程一直沒有形成較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效果評價方式,教學評價仍停留在對知識掌握的考察上,一次性理論知識還原式的結果評價仍然是主要評價方式,對心理問題調節(jié)技能的指導和運用知識解決心理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考察不夠,缺乏學生技能提高、心理素養(yǎng)提升等過程性方面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后果是課堂上教師只是心理學名詞、理論以及相關案例的灌輸,而忽視相關技能的培養(yǎng)和指導。缺乏開發(fā)學生潛能的素質拓展訓練以及心理調節(jié)能力的提升等實際操作性內容,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有的價值。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為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和活動,使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從心理上理解并建構心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體驗式活動使其與其他參與者進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其快樂[3]。體驗式教學的特點是以課堂教學活動、生活體驗、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形式,以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親身體驗為特征,以直接經驗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
體驗式教學主要特點是利用學生遇到的生活實例、進行情境再現等形式,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結合,借助這些情境的形象性、情緒性,讓學生“身臨其境”,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在體驗過程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進而營造出和諧的人際氛圍,達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教學目的。
以“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課堂教學為例,首先講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一些特點,以及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詢問學生遇到的問題、產生原因以及他們自己的解決辦法、解決效果等問題。針對他們遇到過的問題,進行總結,指出日常交往問題多因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不一致,而又缺乏正確的表達方式而導致。根據學會理解、學會協作、學會傾聽、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情緒等教學目標,運用體驗式教學恰當的化解矛盾、解決人際關系問題。
學生通過“車輪滾滾”游戲進行體驗。第一步,分組制作“車輪”,給學生講解具體要求,他們需要用膠帶把舊報紙粘貼到一起,做成坦克車鏈的樣式,大小要足夠他們小組人員站在里面,粘接盡量牢固。拿出事先準備的舊報紙和膠帶,每個小組學生共同動手,做自己的車輪。在學生體驗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再給予指導,而是站在一邊觀察、記錄每個學生的表現和他們的交流情況。第二步:各小組分別完成車輪制作后,要求他們每組站到自己的車輪內部,協同作戰(zhàn),讓自己的“車輪”滾動起來,看哪一組的車輪最牢固、運轉最快。第三步:游戲結束,根據各組成員的表現,對一些特殊點進行詢問。比如,制作車輪的過程中有同學只看不動手,問問什么原因?讓他們分別談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和感悟。最后老師指出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心理意義。
學生通過“學會傾聽和正確表達情緒”游戲進行體驗。首先學生進行分組體驗,兩人為一個小組,輪流扮演傾聽者和傾訴者。在傾聽過程中,傾聽者不允許打斷傾訴者。完成傾聽后相互分享交流過程中的感受和感悟,反思自己在傾聽過程中,哪些地方做的較好和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以及如何改進。最后進行情緒表達,日常生活中,人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和事往往帶有情緒,不同的情緒表達的方式可能大相徑庭。第一步: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一個專題閱讀《非暴力溝通》時學到的恰當表達情緒的方法,包括:陳述事實、表達感受、說出自己的需要、表達自己的期望。第二步:設置各種不滿情緒的情境,如,假期里孩子睡懶覺到十點多,家長對孩子的表現很不滿意。兩人一組輪流扮演家長和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不滿情緒,經過反復練習、點評,讓學生掌握非暴力溝通的技巧。第三步:練習結束,討論交流聽到不同方式的表達以后,自己當時內心的感受有沒有不同?有何不同?經過練習自己有何感悟,并總結以后在與人交流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每次學生體驗練習結束,老師對體驗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指導,達到學生真正理解的目的。
學生情況復雜。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公共必修或選修課,班級學生來自不同院系,各院系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習慣不同,第一次課分組時,他們往往不愿意和自己熟悉的同學分開,會導致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有所顧忌、不愿意敞開心扉,影響體驗、討論反思的效果。
班級人數過多。由于學生人數過多,針對體驗式教學采用的方式,有些體驗課,如OH卡牌游戲,雖然進行了分組,但老師要兼顧整個班級,導致老師對一個小組進行指導的時候,其他小組成員認為自己無事可做,會出現分心現象,沒有很好的達到預期效果。
課程目標更加明確。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式教學實踐,更加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在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識的應用,把心理調節(jié)技巧和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作為學生掌握的重點,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人際交往、學習焦慮、困難挫折等心理問題時,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他們及時走出困境、解決心理困擾,保持心理健康,回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初衷。
評價方式更加靈活。通過體驗教學,建立了動態(tài)課程教學評價機制。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每次課教師都要做好觀察、記錄、陪伴以及引導,向學生反饋他們在課程中的表現,重視對學生每次參與體驗活動的狀況評估,提升學生參與體驗的積極性,把過程性評價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和運用心理健康知識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實現了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在體驗式教學中,由于利用游戲或教學情境進行教學活動,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使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中,提高了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達到教師與學生課堂教學中的深度互動,改變了“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心理健康知識,學會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提高了調節(jié)心理問題的能力,實現了心理成長,建立了良好的同學關系。
實現了教師自我成長。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灌輸者,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陪伴者和觀察者。教師通過設計體驗式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指導,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鍛煉了實踐指導能力,通過與學生互動交流、問題分析點評,實現了教師的自我成長。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總之,體驗式教學方式靈活,形式多樣,可以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體驗式教學能較好的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