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德的本質
      ——精神哲學的視角

      2020-01-19 03:45:13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意志本質理性

      徐 潔

      (杭州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本質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它是在總體上反映事物特殊性或原本形體的哲學范疇。經(jīng)由對事物本質的理解,可以有效掌握事物的運作規(guī)律,明確事物所蘊含的本體效用與衍生功能?!暗赖隆笔莻惱韺W的一個重要范疇,對其本質的剖析是理解與詮釋道德概念及其文化意涵的重要突破口,也是釋放道德文化與社會功能的基礎性條件。

      一、道德的起源學考察

      理解道德本質的首要前提是探問和尋索道德的起源與發(fā)展歷程。從起源上看,道德概念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演化與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在中國,“道德”分別有“道”與“德”兩字組成。其中,“道”最為原初的語義首見于老子所撰寫的《道德經(jīng)》:“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盵1]在此意義上,“道”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原體、本體,它具有先于天地的超驗品性,但是又為萬物所依附,故而是一種關涉于現(xiàn)象世界卻又超越于現(xiàn)象世界的先驗性存在。這一先驗性存在可以具化為宇宙萬物所遵循的必然規(guī)律與最高法則,故而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客觀性、普遍性與永恒性,此一意義為韓非子在《解老》中所進一步確證:“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2]。由此可見,“道”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共同規(guī)則或規(guī)律的抽象性描述,它代表了人類追求形上本體與萬物始基的文化理想。通過對“道”的想象與憧憬,華夏子民才有可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建構屬己的精神世界與生活世界。

      “德”的象形意義是“人站在天文觀象臺中心點用眼睛觀看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運行”?!捌哧住贝碛钪孀匀坏倪\作規(guī)律與法則,即代指為“道”;“人站在天文臺中心點用眼睛觀看”意味著對“道”的注視、體認與遵循。在此意義上,道是對宇宙先驗性規(guī)律與法則的承載,德則是對道的澄明與昭示。換言之,“道”是“德”的存在基礎,“德”是“道”的認識根據(jù)。因為“道”,所以“德”是存在的;因為“德”,所以“道”才是實在的。也就是說,“德”在起源學意義上是依附于“道”的,也是伴隨于“道”的,沒有“道”也就無從談論“德”,“德”是驗證“道”之所存的人文性基礎。依循于此,管仲提出:“德者,得也”[3]。個體通過對先驗性道德法則與規(guī)律的遵守,從而有所“心得”。朱熹在承襲管仲思想的基礎上對“德”的涵義進行了豐富與拓展,他提出:“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盵4]德是對道的遵循,遵循的主體是人的內心,故而德者,直指人心,心性正直即是有德。在此意義上,德是對道德恪守與堅持,人心向道即為德。由此觀之,“德”是一種與人之心性密切關聯(lián)的主觀精神建構的產物,它依循于“道”,卻見之于人的主觀意識,故而具有特定的歷史性與情境性。對此,朱熹進一步補充說:“道者,人之所共有,德者,己之所獨得”[4]言下之意,“德”是對“道”之普遍性法則的個體性呈現(xiàn),經(jīng)由個體之“德”,“道”才能獲致與生活世界相關聯(lián)的精神與人文意涵。

      依循于上述關于“道”與“德”的起源學考察,我們能夠粗略端詳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道德”概念的語境意涵。事實上,“道德”一詞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禮記》《莊子》《荀子》等著作中多次提及,其涵義總體上可以化約為人內心之中的認知、情感與外在行為對人世通用性真理或天道規(guī)律法則的遵循與持守。誠如《荀子》一書中所言:“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通過“學”而至“禮”是臻達“道德之極”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個體人生在世的文化選擇?!岸Y”傳達了是人世間的通用性真理,同時也是對生活世界天道法則的遵循,故而是對道德概念的適切詮釋。由此觀之,“德”是基于人之心性行為的具體范疇,它可以被描述為仁、義、禮、智、信、勇等多個維度的心理品質。并且,雖然諸子百家基于不同的認知立場,對何為“道德”有著不同的理解(例如道家的“無為之德”①、法家的“以法為德”②等),但是他們關于道德本質的一般性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道德是經(jīng)由人的主觀精神努力,符合于客觀性社會或自然法則的總體性規(guī)范。在此意義上,道德是屬人的,是與人的精神建構相關的,并且在主觀性與客觀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等層面詮釋了自身內在矛盾的辯證統(tǒng)一性。

      在西方,道德的詞源學意義同樣十分豐富且深刻。事實上,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道德”一詞淵源于對“倫理”(ethics)概念的繼承與發(fā)展?!癳thics”的最初意義是指“人生生活所居住的寓所”,可以引申為人類建構出來的社會生活規(guī)則之意。但是在公元前146年羅馬帝國征服古希臘之后,拉丁語中的“moralis”(道德)替代了古希臘語言中的“倫理”(ethics)??梢哉f,這一替換是西方哲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在某種意義上影響了后來兩千多年西方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走向。在西方文化語境中,“moralise”(道德)一詞源自拉丁語的“mos”(復數(shù)為“mores”),它可翻譯為“傳統(tǒng)風俗”“習慣”。傳統(tǒng)風俗是特定區(qū)域內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慣之總和,它是對共同體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總體性編碼與記憶,并且對共同體中的成員具有“軟性”規(guī)范與約束效用。由此可見,“moralise”在起源學意義上具有“個體遵從社會規(guī)范”的文化意涵,這這一意涵與“倫理”概念具有諸多相同之處。但是,伴隨著西方思想的歷史發(fā)展,道德開始與習俗、與倫理發(fā)生分離,并且在宗教、理性、自由等理念的參與過程中開始關注個體的內心虔誠、懺悔、自律等,由此使得道德成為個體主觀精神建構的產物,至于道德所應蘊含的倫理實體意義,則在實踐理性的淡漠中被逐漸消解了。

      通過對中西方道德概念的簡要歷史探尋,我們可以看出,遵從基于普遍性社會規(guī)范或者天道規(guī)律的倫理精神是中西方道德闡釋的共同出發(fā)點,并且這一遵從依循于人們主觀精神的自覺建構。但是不同之處在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自始至終都將道德的普遍性與個體性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先驗性道德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與個體主觀精神的辯證統(tǒng)一,強調人際倫理與個體道德的互動關系,并且,遵從社會規(guī)范與個體的精神建構相比更加具有優(yōu)先性,這就使得中華文化傳統(tǒng)對個體的實踐理性與道德自由缺乏充分的認肯;與此相反,西方文化在歷史流變中逐漸淡忘了“道德的倫理學意義”,忽視了道德本身所蘊含的實體性因子,轉而在激勵和倡導道德主觀建構的過程中將實踐理性與精神自由推向極致,由此,道德成為了“通過個人”“為了個人”的價值范疇。在此境遇下,如何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理念為根基,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關于道德的積極要素,已然是新時代道德重構的重要文化使命。

      二、關于道德本質的主要觀點

      作為一種“非科學的知識”或者是“不可編碼化的意會性知識”,道德詮釋了特定社會群體對價值規(guī)范的現(xiàn)實向往,同時也彰顯了個人精神建構的理想訴求。但是,至于如何理解道德?或者說,道德的本質是什么?這一問題時至今日尚無定論。在此意義上,人類關于道德本質的認識幾乎成為一個不可化約的多元化事實。

      事實上,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知識視域、價值立場與文化處境,對道德本質的理解可謂是殊異復雜??梢哉f,人們關于何為道德已經(jīng)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分析、與判斷,對復雜的道德事件也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反思與爭論,但是始終沒有一個嚴格科學并且普遍認同的邏輯界定。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不去關注與探索道德本質的理由。通過梳理與分析古今中外關于道德本質內涵的論述,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從社會意識的視角探討道德的本質。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長期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實問題基礎上,合作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該書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從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中揭示了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道德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論證了道德的歷史性條件與社會性基礎,由此將改變了西方哲學領域理解道德本質問題的基本思路。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受制于社會存在(即特定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物質生產方式與交往形式),并且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這是因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5]92。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過程中所逐步生成的行為規(guī)范與實踐準則。在此境遇下,“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xiàn)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5]72。作為一種精神產物,道德為社會存在所決定,并且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發(fā)展。也就是說,道德需要以相適應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為基礎,并且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恒不變的。道德具有特定的境遇性、歷史性與階級性。誠如有學者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不僅在于從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出發(fā),來考察現(xiàn)實的產生過程,并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同時也從市民社會出發(fā)來闡釋各種不同的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的產生過程……這就是說,道德的發(fā)展也是有社會歷史條件的,而不是偶然任意的,或單靠理論上的演繹就能成就的?!盵6]

      二是從工具主義的視角解釋道德的本質。在工具主義的理論視域下,道德起源于原始人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實際需求,“道德作為一種人的創(chuàng)造物或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與所有其他人類創(chuàng)造物或文化物一樣,都是滿足人生存發(fā)展需求的工具”[7]。“人類創(chuàng)造道德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增進人類利益,是為了保障人類社會存在發(fā)展?!盵8]在此意義上,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是道德的目的和“主人”,道德則是人的“仆人”和工具?!暗赖率峭ㄟ^提供善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來為人的生存發(fā)展需求服務,其特定的價值指向是人際關系的和諧與人的完善。因此,道德就是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與品質規(guī)范之總和。它受社會輿論和內在信念的直接維系推動,以善惡為基本評價詞,負責為人提供善的為人處世方式,以滿足人處理人際關系和實現(xiàn)自我的需求”[7]。也就是說,為人提供關于善惡的處事原則即是道德的根本任務,它的立足點在于對良序社會規(guī)則的維護。事實上,工具主義的道德本質論自古希臘時期就已經(jīng)初現(xiàn)端倪,因為經(jīng)由道德獲取幸福、快樂在亞里士多德以及伊壁鳩魯學派的話語體系中似乎具有天然的正確性。這一思想為后來的功利主義者所承襲與發(fā)展,并且深刻影響了近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發(fā)展。他們認為:“功利主義的道德承認,人具有一種力量,能夠為了他人的福利犧牲自己的最大福利。功利主義的道德只是不承認,犧牲本身就是善事。它認為,一種犧牲如果沒有增進或不會增進幸福的總量,那就是浪費。”[9]由此觀之,道德的存在依賴于個體或者是群體的幸福,它本身不具有任何內在價值與精神屬性。推而論之,道德作為服務社會發(fā)展的工具,它能夠通過預防惡的存在于蔓延而實現(xiàn)自身的效率價值,在此意義上,道德是一項由于約束人而產生的“必要之惡”。誠如有學者所言:“道德與法一樣,就其自身來說,不過是對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壓抑、侵犯,因而是一種害或惡;就其結果和目的來說,卻能夠防止更大的害或惡(如社會的崩潰)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會的存在發(fā)展),因而是凈余額為善的惡,是必要的惡?!盵8]

      三是從精神哲學的視角分析道德的本質。精神哲學致力于從人類的精神發(fā)育過程及其價值旨歸方面探索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哲學范式。根據(jù)精神哲學的基本理念,人在本質上被認為是一個具有充分自我意識的精神實體,他能夠通過自身的理性意識與能力擺脫物質必然性對自身的束縛而實現(xiàn)精神的自決?!叭祟惥窨偸窃谧非竽撤N永恒的價值,這種追求已經(jīng)形成為一種持久的精神事業(yè)和傳統(tǒng)?!盵10]并且,在人類思想史上,道德與精神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lián)性。甚至可以認為,一切道德本身都是對人類精神的彰顯于呈示。據(jù)此,古今中外不少哲學家在理解和詮釋道德本質的過程本身即是精神建構的過程。作為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發(fā)展高峰,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認為,道德本質“乃是客觀精神的達到完善——主觀的和客觀的精神自己的真理……主觀的自由就作為隱蔽的而又公開的普遍理性意志而存在,這意志是感覺到自己而主動地安置在個別主體的意識中的,而它的實踐操作和直接的普遍性的現(xiàn)實性是同時作為道德的慣例”[11]98。言下之意是,道德在本質上是精神在個體意志自由層面的主觀體現(xiàn),個體通過將自身的理性意志在實踐層面普遍化為作為客觀精神的社會倫理(共同體習俗),繼而完成精神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除此之外,康德的自律道德觀、尼采的生命道德觀等都是有效詮釋了道德本質的精神屬性。另外,在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基于精神哲學理解道德的本質也是頗為常見。須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極為關注人的精神生命與精神理想。其中,儒家將道德心作為道德的基點,強調通過“存心養(yǎng)性”“以道心主人心”等方式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道家以自然心作為道德的基點,崇尚以“渾其心”“守靜篤”等方式來體現(xiàn)自身的精神自由;佛教則以清凈心作為道德基點,提倡以“自性開悟”“心地靜明”來完成禪心的精神超越[12]。概而言之,基于精神哲學的視角理解和詮釋道德的本質是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共通之處,它們對于切近道德的文化意涵具有重要意義。

      三、道德本質的一般性闡釋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基于不同的價值視域對道德的本質進行闡釋與論述是道德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實,并且在特定意義上呈現(xiàn)出特定的事實本真性與價值合理性。誠然,馬克思主義肯定了道德的生活屬性,闡釋了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社會意識和實踐精神的文化樣態(tài),這對于釋放道德社會生活功能和實踐價值無疑顯著意義[13]。工具主義的道德本質觀將道德視為是一種用于構建良性社會秩序的指令性文化,如何使道德服務于個體或群體綜合性效益的提升是道德建構的根本旨歸,也是詮釋和理解道德本質的著眼點。這一觀點有效契合了道德的現(xiàn)實功能性,因為它在本質上為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以及良序社會的建構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不得不說,將道德困囿于社會規(guī)范的建構或者是生存福利的文化支撐無疑是對道德精神本質的庸俗化詮解。誠然,道德具有支撐社會建制的價值功能,但是這一功能僅僅具有衍生性意義,而不具有本體性意義。即是說,任何在功利主義框架內的道德論述都無法切近道德最為本質的精神建構意義,也就無法為持久的良序社會規(guī)范以及根本性的道德人文關懷提供價值基礎。

      據(jù)此,理解道德的本質需要依循于精神哲學的文化框架。在精神哲學的價值視域內闡述道德的本質意涵是中西方道德哲學歷史發(fā)展的文化傳統(tǒng),它沉積了幾千年來不同地域人們關于道德本質最為成熟的思考與判斷。在此意義上,如何承續(xù)和創(chuàng)新道德本質的精神屬性是新時代道德闡釋與道德建設的重要文化使命。可以認為,道德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它在難以離開對人的精神關懷,精神是彰顯人之本己性最為有效的方式。道德與精神的切合點在于二者都是屬人的,并且具有十分密切的內在關聯(lián)性。也就是說,精神是道德最為終極的體現(xiàn),道德是精神最為關鍵的呈示。在此意義上,筆者認為,一切道德在本質上都是精神性的,精神是統(tǒng)攝一切道德范疇的根本性線索。從道德的基本結構上看,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本質上都是對精神的描述與具化。在這里,作為一種精神的道德既具有內在向我的一面,也具有外在向他的一面。其中,道德的“向我”屬性凸顯了個體性的內在道德向度,它所面對的是主體內部的自由意志和實踐理性,旨在回答“人應該如何幸福生活”的問題;道德的“向他”屬性彰顯了群體性的外在倫理向度,它所面對的是人際間的社會規(guī)范與互動準則,致力于闡釋“我們應該如何在一起”的問題。

      在此意義上,作為一種特定精神的道德既是對個體內在實踐理性精神的認肯,同時也是對外在倫理規(guī)范精神的呈示。因為道德一方面是依附于個體的,另一方面則是鑲嵌于整個社會歷史文化之中的,并且二者具有交互映襯、相互轉化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具體地說,個體屬性的主觀實踐理性通過將自身普遍化為適用于群體規(guī)范性的實踐法則,由此轉換為客觀倫理規(guī)范;群體屬性的客觀倫理規(guī)范通過指引個體建構屬己的主觀實踐理性,由此實現(xiàn)倫理的個體性轉化。依循于此,道德是一種主體根據(jù)客觀倫理法則建構自身實踐準則的思維與意志,它充分體現(xiàn)了個體的實踐理性與精神自由;與此同時,道德又是一種建構普遍倫理法則的文化精神,這一文化精神體現(xiàn)它在構建人類倫理共同體過程中的價值意義。具體而言,道德的本質需要在凝聚“精神”的基礎上,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具體闡釋。

      第一,就個體屬性而言,道德是一種與主體自我的內在自由深度關聯(lián)的思維與意志。從形態(tài)上看,道德是一種與認知有關的理論思維,也是一種與行為有關的實踐意志。如前所述,道德是一種主觀精神,即是“對其自身具有確定性的精神”(黑格爾語),它具有鮮明的個體取向與實踐取向。并且作為精神最為直接的呈示與彰顯方式,道德在本質上關乎人的實踐理性與精神自由。精神,究其實質而言是一種思維與意志辯證統(tǒng)一的范疇?!皞惱淼赖碌谋拘允蔷?“精神”的哲學本性是思維和意志的統(tǒng)一?!盵14]其中,思維是精神的一種理論或認知結構(知),它傳達了主體將自我道德普遍化的價值訴求;意志則是精神的實踐或沖動結構(行),它體現(xiàn)了主體自我規(guī)定道德規(guī)范的內心傾向。也就是說,“在‘精神’中,就內在地包含了兩個辯證的品質:一方面通過思維追求自我超越的普遍性,以成為普遍存在者;另一方面通過意志限制和規(guī)定自己,以實現(xiàn)普遍性。思維普遍化自我,意志限制自我,這就是‘精神’的思維與意志、知與行的辯證品質?!盵14]

      道德是一種與主體自我精神建構相關聯(lián)的人文范疇,它描述了人借助理性規(guī)范自身認知、情感與行為的思維意向與實踐能力,并且它主要是趨內的(亦即“向我道德”),主要回答的是“我應該如何幸福生活”的問題。作為一種與精神相聯(lián)系的意向與能力統(tǒng)一體,道德的產生與發(fā)展始終與人的理性與自由深度關聯(lián)。事實上,自蘇格拉底以降,西方道德哲學研究領域大都將人的理性視為是道德產生的前提條件,因為“道德是理性發(fā)展的更高形態(tài)即精神形態(tài)……精神是理性的現(xiàn)實性,即理性與它的世界的同一,精神的現(xiàn)實內容就是倫理道德”[14],在此意義上,理性為人們理解和詮釋乃至改造世界提供了思維基礎。例如,柏拉圖的“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與倫理德性、笛卡爾的存在認識論、斯賓諾莎的理智之愛、萊布尼茲的單子論等等,它們都在某種意義上驗證著理性之于道德建構的基礎性意義,并且在康德所開啟的德國古典主義理論流派中將理性與道德的內在關系推向頂峰,由此完成了對理性與道德文化邏輯的理論確證。但是,并不是所有理性都能夠沾染道德的光輝,唯有以人的意志自律或意志自由為基礎的實踐理性才能真正切近道德的真正意涵。實踐理性所關注的是人的意志功能,它超越出一般感性與知性的對象層面,主要是指“在倫理道德領域中所呈現(xiàn)的道德主體自我意志的先天欲望能力”[15]。也就是說,實踐理性致力于為人進行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提供了必要的先驗性基礎,同時也為人進行道德歸責預留了充分的自由空間。在實踐理性的激勵與規(guī)約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能夠自覺釋放自身稟賦中的理性能力,將客觀普遍性的道德法則與自身的主觀實踐準則有機地關聯(lián)起來,繼而在基于意志自律的道德意向與道德實踐中實現(xiàn)內在的精神自由,彰顯自身的本質規(guī)定性。

      第二,就人際屬性而言,道德是一種致力于構建人類倫理共同體的文化精神。從主觀實踐理性與客觀倫理秩序的辯證關系上來看,基于自由意志的道德準則能夠有效涵養(yǎng)主體的倫理精神,促使主體自我在鑄構內在向我道德品質的基礎上尋求與他者和睦相處,繼而構建基于個體道德完善的人類倫理共同體。在這里,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精神,其本質是面向他者的、趨外的(亦即“向他道德”),主要致力于回答“我們應該如何在一起”的問題。

      事實上,無論是基于自由意志和實踐理性的主觀道德系統(tǒng),還是基于倫理規(guī)范和人際準則的客觀道德系統(tǒng),它們都是對個體道德的單向度詮釋,二者的內在整合共同構成了道德的完整意涵。并且,這兩者具有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作用。因為面向自我的道德就其本質而言是從人際倫理中分離出來并坐落于具體個體之身的主觀范疇,它基于個體的實踐理性與自由意志,同時又能夠在倫理之“道”的形而上學軌道內轉化為面向內在自我的德性經(jīng)驗。在此意義上,面向自我的道德在相對獨立的個體品性系統(tǒng)中體現(xiàn)為從個體理性和自由意志出發(fā),通過理性反思和自由意志達到“道”之普遍性的意志訴求,并且這一意志訴求的合理性根據(jù)在于道德是一種集思維與意志相統(tǒng)一的主觀精神;與此同時,面向他者的道德又有一種將自身普遍化為客觀性倫理法則,繼而構建人類倫理共同體的內在傾向,由此完成“向我道德”與“向他道德”、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辯證統(tǒng)一。

      道德哲學史實質是人類倫理道德的精神發(fā)展史。“向我道德”作為一種依循于個體的主觀精神,它的本質需要在與“向他道德”的辯證互動中才能夠得以闡釋與說明。這一辯證互動的過程體現(xiàn)為“向我道德”將自身轉換為基于倫理的實體認同,亦即個體本質向普遍倫理的回歸。誠如黑格爾所言:“當自由的意志是實質的意志,在主體里面成為現(xiàn)實的而且符合于它的概念而又變?yōu)楸厝恍缘囊粋€總體時——它就是現(xiàn)實生命在家庭、在社會和在國家中的倫理?!盵11]86自由意志傳達了道德主體思維與意志的或然性與主觀性,它潛藏著對倫理同一性與構建人類倫理共同體的精神訴求,當這一精神訴求演化為客觀普遍性的倫理時,一切關于如何面對家庭、社會、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的倫理共同體關系才能夠得以有效生成和確立。經(jīng)由倫理共同體關系的建構,道德主體和倫理實體之間才能表達出密不可分的內在關系,也才能使人類在精神深處產生深邃且親切的文化家園感。在這一層面,道德的本質開始走出自我層面的主觀精神建構,轉而在實踐理性的作用下邁向以普遍性倫理關系為旨向的偉大征程,由此而為普遍性社會倫理秩序的確立以及人類精神的總體性完成構筑堅實的堡壘。

      注釋:

      ①例如,道家莊子提出:“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下之平而道德之質也?!?莊周.《莊子·刻意》)

      ②法家的“以法為德”即是強調“法”在道德建構中的本體作用,也具有以契約為基礎的道德屬性。對此,管仲提出:“法制不議, 則民不相私;刑殺勿赦,則民不偷于為善;爵祿勿假,則下不亂其上。三者藏于官則為法, 施于國則成俗……廢上之法制者,必負以恥。厚財博惠以私親于民者,正經(jīng)而自正矣。”(管仲.《管子·法禁》)商鞅據(jù)此進一步認為:“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非其義也,餓不茍食, 死不茍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商鞅.《商君書·畫冊》)在此意義上,以“法”為基礎,為良序社會確立客觀普遍的道德法則,繼而使得“至德復立”(商鞅.《商君書·更法》),即是法家思想最為根本的道德憧憬。

      猜你喜歡
      意志本質理性
      動物的“自由意志”
      大自然探索(2023年7期)2023-11-14 13:07:52
      回歸本質
      童年的本質
      《西廂記》中的理性意志與自由意志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WUU——讓“物”回歸其使用本質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自由意志的神經(jīng)基礎
      3000m跑,鍾練耐力和意志
      南安市| 横山县| 平潭县| 马关县| 静乐县| 塘沽区| 上虞市| 息烽县| 襄樊市| 红安县| 宣汉县| 杂多县| 荔波县| 通江县| 红河县| 石泉县| 苗栗市| 策勒县| 洛隆县| 姚安县| 永昌县| 龙里县| 大石桥市| 武安市| 永善县| 德庆县| 怀远县| 辽宁省| 体育| 沐川县| 郧西县| 同江市| 城步| 柘城县| 石景山区| 错那县| 连江县| 光山县| 刚察县| 靖安县|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