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現(xiàn)在確立并通行的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采用的書寫形式為拉丁字母,但實際上在產(chǎn)生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經(jīng)歷了切音字運動、注音字母運動等多個時期,在產(chǎn)生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產(chǎn)生了多種拼音文字,例如:合聲字母、注音字母等?!昂下曌帜浮笔乔迥┩跽談?chuàng)制的我國第一套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并纂成一書《官話合聲字母》。該字母包括五十個聲母、十二個韻母,四個聲調(diào),并采用聲韻雙拼的方法。“合聲字母”對之后出現(xiàn)的注音字母,包括現(xiàn)在通行的漢語拼音方案都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將對《官話合聲字母》的內(nèi)容進行概述并并從音韻學角度管窺“合聲字母”的聲韻調(diào)特點,最后對“合聲字母”創(chuàng)制的原因及產(chǎn)生的共時、歷時影響展開分析。
《官話合聲字母》是1900年王照創(chuàng)制的我國第一套漢字筆畫式(假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據(jù)《拼音文字改革史料叢刊》介紹,王照創(chuàng)制的《官話合聲字母》1900年在天津初版;1901年在日本江戶由中國留學生翻?。?903年由北京裱褙胡同“官話字母義塾”重刊,增加附錄部分(從王璞呈文起);1906年又由北京“拼音官話書報社”翻刻,補充附錄部分。通過《官話合聲字母》序言可知“合聲字母”其中“合聲”也就是“拼音”,是滿文的說法,該詞最早見于清人李光地著的《音韻闡微》。只是“合聲”的說法一直沒有普遍使用,當時普遍通行“切音”一詞。不管是切音還是合聲都與現(xiàn)代漢語的“拼音”一詞含義相同或相近。
通過《官話合聲字母》的內(nèi)容可以得知“合聲字母”是模仿日本假名創(chuàng)制而成,該字母中包括五十個音母、十二個喉音,四個聲調(diào)。學界公認王照創(chuàng)制的這五十二個合聲字母模仿了日本的假名。但是他自己卻稱“拙作與日本五十音迥異,先生對日本措辭,不得不而”,即不承認其字母與假名相似,可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但是從當時吳汝倫的《上張管學書》中提到的“字母四十九皆損筆寫之,略如日本之假名字”可以看出大家都認為該字母應該是王照在日本期間模仿日本的假名創(chuàng)制出來的。
王照稱“合聲字母”拼合的是當時的北方口語語音系統(tǒng)。王照在該方案中五十音母下注有“注字皆從京音”,說明該方案專門用于拼合京音。他還在新增例言中提到“用此字母專拼白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因北至黑龍江,西逾太行宛洛,南距揚子江,東傳于海,縱橫數(shù)千里,百余兆人,皆解京話。……務求筒易,專拼北人俗語,肖之即不誤矣?!粲靡云次脑?,則讀著有混淆誤解之弊,是必不可?!闭f明該“字母”反映的是當時的口語語音系統(tǒng),就此可以看出王照創(chuàng)制字母的原因即統(tǒng)一國語,并主張以北京話為全國通行的普通話。
創(chuàng)制者王照主張合聲字母應該與漢字兼用,不主張廢除漢字,這是他與切音字運動中激進派之間最根本的區(qū)別,他認為“此字母專為無力讀書、無暇讀書者而設?!辛ψx書有睱讀書者,仍以十年讀漢文書為佳,勿因有此捷法而輕視漢文?!币部梢钥闯鲈摲桨甘且砸话忝癖姙橥菩袑ο蟮?,所以在字母的設計上務求簡易,以便俗用。
王照強調(diào)在“合聲字母”的教授的過程中必須以口授為準,他在五十音母、十二喉音的下方均注有“以口授為準、非口授不能讀”的字樣,這是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南北方言差異很大,音母與喉音下方表示讀音的漢字在各方言區(qū)讀音不盡相同,所以為了保證音母與喉音準確性與一致性,為達到統(tǒng)一全國語音的目的,他要求“合聲字母”在教授過程中必須以口授為準。
“合聲字母”中包括五十個音母、十二個喉音,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diào),實行雙拼制。其中音母就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聲母,這些音母按照“起于雙唇音終于舌根音”的順序排列,并在音母之下均注有漢字來表示其讀音,例如卜[卜]、十[米]等。喉音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韻母,在喉音的下方均注有漢字即解釋其來源又表示這十二個喉音的讀音,例如一[取哀字一畫]該喉音的讀音即為(ai)。聲調(diào)方面采取“點分四聲”即“四角標調(diào)法”。此方案王照堅持采用雙拼制,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采用的三拼制,他認為“音母喉音共六十余,似為太繁,……則不過兩拼,自然無音不備,似繁實簡也。”因此該方案中所體現(xiàn)的聲韻特點與王照堅持采用雙拼制關系密切。
“合聲字母”中的聲母按橫排排列,從唇音開始,到舌根音結束。每個音母的下方是王照標注的漢字表示聲母讀音,“合聲字母”中聲母的數(shù)量遠遠多于現(xiàn)代漢語聲母的數(shù)量,這是因為王照對于聲母劃分的更加細致,普通話中的聲母按照發(fā)音部分和發(fā)音方法劃分,而王照把聲母按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拼合四呼的不同進行更為細致的劃分?!昂下曌帜浮敝幸裟赣腥缦绿攸c:
1.雙唇音聲母b、p、m被分成兩類,一類帶齊齒呼韻母i,一類帶合口呼韻母u。但是現(xiàn)代漢語聲母系統(tǒng)中b、p、m三個聲母還可以與開口呼韻母拼合,在《官話合聲字母》中聲母為雙唇音聲母的b、p、m的開口呼字仍然在合口呼韻母中,例如:百字讀音在該方案中王照用音母“卜”與喉音“哀”拼合,即(buai)。由此可以看出在此方案中與開口呼韻母相拼的b、p、m還沒有從與合口呼相拼的b、p、m中分化出來。
2.唇齒音韻母f與上述情況相同,在該方案中與開口呼韻母相拼的f也沒有從與帶合口呼韻母的f中分化出來,例如:蜂字在該方案中王照用音母“夫”與喉音“翁”拼合,即(fueng)。
3.舌尖前聲母z、c、s,舌尖后卷舌聲母zh、ch、sh、r,舌尖中聲母d、t、n、l,舌根聲母g、k、h,舌面聲母j、q、x與四呼的拼合關系都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兩類聲母無較大差別。
4.在“合聲字母”中出現(xiàn)了與現(xiàn)代漢語聲母系統(tǒng)相對應的零聲母[衣]yi、[五]wu、[于]yu。
5.音母在使用的過程中有一些可以單獨使用不用拼合喉音。這是由于王照把介音與聲母結合,所以在此方案中一個聲母就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一個音節(jié)。
由于王照采用雙拼制,而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三拼制,他把一個音節(jié)僅劃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把介音與聲母結合,聲母與介音再結合的過程中就產(chǎn)生了復雜化的問題,因此王照的方案中聲母就多于現(xiàn)代漢語聲母。實際上二拼制是王照對《音韻闡微》中拼合方法的傳承,由此可以看出王照的方案中所記錄的語音系統(tǒng)并非當時北京音的記錄,實際上更多的記錄了前人著作中的語音以及當時的讀書音,例如:在當時的北京口語中與開口呼韻母相拼的b、p、m和與合口呼相拼的b、p、m已經(jīng)徹底分化,而“合聲字母”尚未分化是由于王照承襲古音導致的。
合聲字母中的韻母從右到左按橫排排列,在十二喉音的下方均注有漢字即解釋其來源又表示這十二個喉音的讀音?!昂下曌帜浮敝械捻嵞笖?shù)量遠遠少于現(xiàn)代漢語韻母的數(shù)量,并且“合聲字母”中出現(xiàn)一個韻母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兩個韻母相對應,這是因為該方案中的韻母不包括介音,只由主要元音與韻尾構成,介音與聲母相結合,所以韻母數(shù)量少于現(xiàn)代漢語。
由于語音的演變,有些韻母在清末的北京話中還沒有完全分化稱兩個韻母。例如:我、沃等字韻母用“取我字一畫”的韻母與聲母拼合而成,而則、澤等字也用“取我字一畫”的韻母與聲母拼合而成。“合聲字母”的喉音有以下幾個特點:
1.韻母中不包括介音,僅包括韻腹和韻尾。
2.該方案中e韻母沒有與o韻母完全分化。
3.該韻母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了北京話中的“兒”,即兒化現(xiàn)象在此方案中體現(xiàn)出來,也就更加證明了該方案主要用于拼寫北京口語。
“合聲字母”在聲調(diào)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北京音聲調(diào)趨同,但是采用的聲調(diào)標示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
“合聲字母”在聲調(diào)上采用四角標示法。漢字能夠自成音節(jié),標在音母的四角上;如果不能自成音節(jié),音母喉音相切成音,標在喉音四角。輕聲不標調(diào)。該方法與盧贛章等人的聲調(diào)標示法相近。
王照在《官話合聲字母》中明確表示“合聲字母”僅用來拼合京音。由于北京音相對于南方各地方言演變的較快,所以清末時期入聲已經(jīng)在北京音中脫落,只剩下平上去三聲,由于“平分陰陽”,所以在“合聲字母”中有四個聲調(diào):上平即陰平、下平即陽平、上即上聲、去即去聲。原北方話中的入聲派入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中。
王照在《官話合聲字母原序》中提到“今各國教育大勝,政藝日興,以及日本號令之一,改變之速,固各有由,而言文合一,字母簡便,實其至要之原。夫富強治理在各精其業(yè),各擴其識,各知其分,之齊氓不在秀特英雋而已也?!蓖跽盏膶W生王璞在《王璞呈文》中提到“讀書識字之人,百中無一,明理之人,千中無一……若以之譯《圣諭廣訓》飭州縣,遣生貢之無事者……,隨目不識丁之人,教字母十余日,自能解讀,自必鼓舞歡欣,頌揚德意。由此而得作書信記簿之能,且有他日讀書,讀示諭等類之益,則轉相傳授,增添之速,不可思議?!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鐾跽談?chuàng)制“注音字母”的原因即:
1.清末時期內(nèi)憂外患的現(xiàn)狀導致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漢字的適用性,由于外國文化的不斷滲透,知識分子們意識到了漢字的落后與繁難,因此開始創(chuàng)制各種類型的切音字方案。
2.中國的漢字雖然古老并遠勝于各國,但是其它各國文字均“文言一致”,無論智愚貴賤老幼男女等皆能讀書識報,了解政事,為了普及教育,開啟民智,實現(xiàn)“文言一致”,改變教育落后的現(xiàn)狀使國家日益富強才創(chuàng)制“合聲字母”。
3.王照在《官話合聲字母》提到官話一詞即“共用之話”,并在《挽吳摯父先生聊語并序》中提到“在人人用其片假名之國語,而頓悟各國莫不以字母傳國語為普通教育至要之源”在這段話里他提到“國語”一詞,可見他創(chuàng)制“合聲字母”的原因還有“統(tǒng)一國語,確立普通話”。
1.“合聲字母”產(chǎn)生的的共時影響
王照創(chuàng)制的“合聲字母”較它之前的切音字方案聲勢更為浩大,前后共推行十年,遍及13個省,是當時切音字運動諸方案中影響最大推行最廣的一種。一方面得益于王照的個人努力,另一方面該方案得到了翰林院編修嚴修和桐城派古文家吳汝倫等人的賞識,并且在后期獲得了直隸總督袁世凱的允許和支持,他的學生王璞等人也在進行極力宣傳,因此王照開設有官話字母義塾,拼音官話書報社,推出各類通俗讀物,如《地文學》《動物學》《植物學》《家政學》《算術》等,出版刊物《人人能看書》,即所謂《拼音官話報》,使得此方案在1900年起10年內(nèi)得以廣為傳播,在京津地區(qū)收效甚好。但由于《拼音官話學報》觸及到了封建官僚的利益,官話字母遭到了被查禁的厄運。盡管如此,官話字母還在民間流傳。直至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通行后,王照的官話字母才逐漸被人們忘記。
王照的“合聲字母”對后續(xù)相繼出現(xiàn)的“漢字筆畫方案”以及勞乃宣創(chuàng)制的“寧音譜”“蘇音譜”以及“閩廣音簡字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勞氏的三種簡字方案,其都是在”合聲字母“的基礎之上,結合南方各地方言增加了與該方言區(qū)實際語音相適應的聲、韻、調(diào)等,創(chuàng)制出了南京音方案、蘇州音方案等。使“合聲字母”這種形式在南方推行的范圍很廣,影響力也很大。
2.“合聲字母”產(chǎn)生的歷時影響
王照在此方案中采用的字母形式以及拼合、書寫方法等,對民國時制定和推行的注音符號以及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
(1)“合聲字母”中的音母與喉音采用的符號形式直接影響了后期的注音字母,雖然注音字母采用了章炳麟的《紐文》與《韻文》,僅把章氏的方案略改,把篆文楷寫,創(chuàng)制了39個注音符號,1920年后增加一個“ㄜ”共計達40個,但這四十個注音符號均與王照的合聲字母類似,也是從有關漢字中取一部分代表其字母讀音。例如:ㄅ為“包”的古體,《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是懷孕的形象,與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b同音。
(2)王照的“合聲字母”專拼白話,用于語言劃一,該字母發(fā)音均取京話。在各種切音字方案中,王照首次把北京語音作為推行對象,這對后來的注音字母運動以及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產(chǎn)生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注音字母起初所采用的標準音為“國音”而非京音,后期通過各界的討論,在民國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完成了十二大冊的《增訂國音字典》稿本,所有字音以北京話普通讀音為標準。這次北京話成為全國標準音的確立一直延續(xù)到建國之后,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普通話仍然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也奠定了現(xiàn)代漢語聲韻調(diào)的基本格局。
(3)“合聲字母”采用二拼制。第一部分是聲母輔音和介母韻母的結合,稱為結合聲母,第二部分是韻腹元音和韻尾元音或輔音的結合,稱為韻母。例如寬(ku—an)等。注音字母在創(chuàng)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王照采用的二拼制使聲韻更加復雜,所以提取出了三個介音“ㄧ(yi)ㄨ(wu)ㄩ(yi)”,采用三拼制,是注音字母中聲母的數(shù)量減少,也為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的產(chǎn)生以及聲韻拼合關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4)王照主張漢字與“合聲字母”并行,他認為此字母專為無力讀書、無暇讀書者而設,其目的是為了普及教育。同時提倡有力讀書有睱讀書者,仍應該學習漢字,不能夠輕視漢文。這種漢字與切音字并行的思想直接影響了“注音符號運動”,吳敬恒在其文章《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最輕便的解決辦法》中提到“注音字母是漢字的一副最簡單的音注,等于略為改良后的日本假名。”
王照創(chuàng)行“合聲字母”的根本動機在于消除普通人的愚窮弱私,找出一種能救中國的利器,他自己始終深信這才是救國救民的根本措施。時人評論說:“識字者多,則民智,智則強?!逼占皣窠逃龑崬榻袊绕鸬母?。王照冒著生命危險去創(chuàng)造和宣傳合聲字母,這種為普及大眾文化教育而忘我的執(zhí)著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盡管此字母未傳習至今,但它在清末漢語拼切音字運動中起到了先驅作用,對中國清末一直延續(xù)至民國時期的拼音文字改革運動、漢語拼音運動都產(chǎn)生的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