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微信“看一看”功能的場景建構分析

    2020-01-17 12:55:52胡正強
    關鍵詞:好友媒介社交

    胡正強, 宋 琳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江蘇 南京210024)

    2017 年5 月18 日,微信迎來更新,新增了“看一看”功能。用戶進入“看一看”頁面后,點擊“朋友在看”列表,即可查看7天內好友點擊“在看”的微信公眾號內容?!芭笥言诳础眱热輥碜耘笥褜娞栁恼曼c擊的“在看”,而“在看”內容會自動同步到“看一看”的“好友在看”欄目,騰訊稱此舉“意在加強好友之間的互動”。盡管上線之初被質疑存在“過度暴露隱私”的問題,但是該功能至今仍在線上使用,除用戶主動使用外,還得益于其隱蔽的操作機制。據(jù)筆者觀察,很大部分用戶僅是知道“看一看”功能的存在,但并不關心“看一看”的操作機制如何,也不會留意自己點擊“在看”的文章同步到“看一看”后是否會對個人社交亦或是隱私產生影響。這就意味著用戶是在無意識中為“看一看”生產閱讀內容,為微信平臺創(chuàng)造更多剩余勞動價值。

    傳統(tǒng)媒體時代,閱讀行為一般發(fā)生在固定的現(xiàn)實場所,如書房、圖書館等,同時還須書本與個體在同一場所才能完成閱讀;再加上受到經濟水平的限制,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閱讀。到了移動社交媒體時代,技術賦權使得閱讀移動化、即時化,并在使書籍雜志等紙質媒介成為共享資源流通的同時,也讓作為私領域的閱讀行為轉變成發(fā)生在公共領域的公開化行為,公私領域的混亂混淆了公私界限,也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用戶閱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本是一件私人事宜,不論對文章點贊與否,都是發(fā)生在私領域中的個體行為。而在微信“看一看”的傳播機制中,個體瀏覽內容在點擊“在看”后會自動分享到“看一看”列表,只要是列表中的好友,均可看見“我”看了哪些文章,這就形成微信空間內的“公共領域”。微信作為個體社交關系的結合體,包含各類社交關系。社交場景的疊加而產生的混亂,必然會延長個體在閱讀過程中思考時間,從而影響個體的決策判斷。

    關于微信的新聞傳播研究,以“微信”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檢索,相關研究多達兩萬余條(篇),但研究重點多是將微信作為新媒體或媒介融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某類公眾號進行具體分析,或是對微信朋友圈功能進行理論與實踐研究。微信“看一看”功能盡管上線已有兩三年之久,但是由于其較為隱蔽的操作機制以及平平的社會反響,目前還未引起學界的廣泛注意。以“微信看一看”為主題進行搜索,在新聞傳播領域中僅有嚴純《微信“看一看”中的自我想象與他人認同》一篇文章。該文以“擬劇理論”為理論研究框架,認為“微信‘看一看’形似一個虛擬舞臺,用戶通過點擊‘在看’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建構來獲取他人認同”,并指出“社會心理與自我呈現(xiàn)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1]論文從微觀視角探究用戶使用心理,缺乏宏觀場景下用戶行為探究,同時也沒有關注到社交推薦的特殊傳播模式或是影響用戶使用心理的重要因素。而其他領域的相關研究同樣不多,僅有一篇從實踐角度出發(fā)探究用戶對微信“看一看”功能的具體使用情況:《基于UTAUT 模型的微信用戶“看一看”功能使用意愿影響因素探究》。由此可見,學界對微信“看一看”功能的關注度并不高,但這不意味著其研究價值與意義不大?,F(xiàn)今社交媒體平臺多以算法推薦為主要傳播機制,基于社交推薦的內容分發(fā)機制可以說是異軍突起,且不論后者是否超越前者為平臺收獲更多資本,后者能夠嘗試新的突破本身就已具備探究價值與意義。

    本文以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中論述的媒介場景理論“新媒介——新場景——新行為”作為微信“看一看”場景建構分析的理論框架,同時結合羅伯特·斯考伯與謝爾·伊斯雷爾與國內傳播學者彭蘭提出的新媒介場景的組成要素,對微信“看一看”功能所搭建出的新場景進行具體論述,并進一步探討新場景對用戶帶來新的行為影響。

    一、“看一看”——基于社交推薦的新傳播機制

    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基于算法推薦機制進行內容分發(fā)的平臺逐漸崛起,而算法推薦機制也就慢慢成為內容分發(fā)的主要方式。同樣,微信也在算法推薦上做過努力,譬如“看一看”功能里的另一個欄目“精選”,以及時不時出現(xiàn)在訂閱號里的公眾號推薦。為沖出算法推薦方式的重圍,微信基于自身社交功能開辟另一條內容分發(fā)途徑,即通過好友推薦的模式進行內容分享,“看一看”就是該模式的試金石。

    微信作為人們日常與家人、朋友、同事交流的工具,已經成為社交媒體的中流砥柱。據(jù)中國品牌網發(fā)布的2020年社交媒體行業(yè)“十大”品牌排行榜,微信位居首位,可見其應用之廣。因此,通過社交做內容,對微信來說再合適不過?!翱匆豢础鄙暇€時,與其他功能一樣,會自動出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欄。當有好友點擊“在看”時,“看一看”就會出現(xiàn)提示性的紅點。如果用戶想要擺脫“看一看”對個人閱讀內容的“監(jiān)控”,則需要手動前往設置欄中關閉。即便用戶關閉自己的“看一看”欄目,也只意味著他/她將不會看到好友點擊“在看”的內容,而用戶個人點擊的“在看”內容仍舊會出現(xiàn)在好友的“看一看”欄目中,為好友提供閱讀資源。另外,即便用戶并非出于主動意愿瀏覽“看一看”,但一旦想要取消“看一看”旁出現(xiàn)的提示新消息的紅點,就意味著用戶已經進入瀏覽使用的界面,為“看一看”的使用率貢獻力量?;ヂ?lián)網時代,個體很難完全逃脫社交網絡的控制,即便是不經意的舉動,也會使用戶主動或被動地成為社交網絡中的一個節(jié)點。成為節(jié)點后,個體便更難以擺脫社交網的控制。

    當用戶出于贊同、支持或是分享的目的點擊“在看”按鈕時,文章即刻同步在“看一看”中,用戶朋友圈好友就可收取用戶分享的內容。這一強關系為主、弱關系為輔形成的強大社交關系網,能夠打通單純弱關系社交圈所帶來的圈層壁壘,從而形成無門檻的內容分享空間,這是其他基于以弱關系交往為主的社交媒體如微博、豆瓣等無法完成的任務。另外,用戶為好友提供內容的同時,“看一看”也為用戶個體提供微信“收藏”功能以外的存儲空間。用戶點擊“看一看”界面右上角的人像標志后,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有點擊的“在看”內容。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基于強社交關系的傳播機制,也形成了一種對內容作者來說的獎勵機制。因為“看一看”在形成內容公共空間的同時,也成為公眾號的廣告欄。公眾號主體無需花費推廣費,只需要粉絲動動手指,就能將內容傳播出去,從而收割新的粉絲。

    可以說,微信通過社交推薦形成的傳播機制,形成了用戶、公眾號主體以及微信平臺三方共贏的局面。用戶一方面將自己喜愛的支持的內容分享出去,以獲取好友的支持或者認同,公眾號主體也可通過該功能達到擴大受眾群體贏得更多流量的目的,而微信平臺則借此既加強好友之間的互動,增強用戶與平臺的黏性,同時還可激勵公眾號主體創(chuàng)造更多更優(yōu)質的內容,進一步鞏固用戶對平臺的使用黏度。

    二、打破公私界限,構建新的場景

    場景理論淵源于加拿大社會學者戈夫曼所提出的“擬劇理論”。20世紀8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z)在戈夫曼“擬劇理論”的基礎上,將媒介理論和擬劇理論作了有機結合,闡述了戈夫曼尚未展開論述的第三類區(qū)域,提出了“中區(qū)理論”,并寫作完成個人代表著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進入21 世紀,傳播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媒介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2014年,美國科技領域資深記者羅伯特·斯考伯與資深技術專欄作家謝爾·伊斯雷爾結合當前媒介環(huán)境,對媒介場景理論進行了更新和補充,提出了“場景時代”與“場景五力”的相關理論。其理論源自場景的五種技術發(fā)展趨勢,也就是構成場景的五種技術力量,即移動設備、大數(shù)據(jù)、傳感器、社交媒體、定位系統(tǒng)。[2]2015 年,國內著名傳播學者彭蘭在《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中提出移動場景新的組成要素,即空間與環(huán)境、實時狀態(tài)、生活習慣以及社交氛圍。隨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場景逐漸成為現(xiàn)實社交關系虛擬空間化的映射。

    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認為,新的傳播媒介的引進和廣泛使用,可能重建大范圍的場景,并需要有新的社會場景的行為。[3]32微信每一次變動都會塑造用戶新的行為習慣?!翱匆豢础惫δ苤?,公眾號文章結尾的按鈕僅用來點贊支持作者,點贊的文章也不會同步到其他公共空間之內?!翱匆豢础惫δ苌暇€后,原本屬于私領域的閱讀行為不再完全個人化,而私領域的閱讀內容也就變成公共空間內的共享資源。

    (一)移動社交媒體,支撐公共閱讀空間

    傳統(tǒng)的閱讀行為往往發(fā)生在固定的場景中,如在圖書館、書房等。除固定場景以外,紙質化閱讀也成為傳統(tǒng)閱讀行為的主要體現(xiàn)。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出現(xiàn),使得書本這一物質形態(tài)逐漸被移動電子設備所代替,無紙化閱讀成為新形態(tài)。但不論是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紙質閱讀,還是社交媒體時代的移動電子閱讀,閱讀行為大多發(fā)生在私領域。無論是在人際交往場合,還是大眾傳播場域,都需要身體在場才能實現(xiàn)個人閱讀公開化。微信作為第一大社交媒體平臺,強大的技術支持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暢快閱讀,而其“看一看”功能能讓用戶的閱讀行為在身體不在場的情況下公開化。當個體對微信公眾平臺的某一文章或視頻內容點擊“在看”按鈕時,私人閱讀即刻公開。只要是通訊錄中的好友,不管個體與之是何種關系,關系如何,他/她都能在“看一看”列表中看到個體點擊“在看”的文章。同樣,當個體打開“看一看”列表,也可以看到微信朋友圈好友的“在看”文章,同時還可以點開文章進行閱讀,或留下個體的“在看”及留言。實際上,“看一看”功能搭建了微信朋友圈范圍內的公開化閱讀的場景。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個體若想在身體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公開化閱讀,使個人閱讀內容即時分享與他人,顯然是無法實現(xiàn)的。

    (二)場景實時狀態(tài),顯現(xiàn)閱讀習慣興趣

    傳播學者彭蘭認為,用戶的實時狀態(tài),不僅僅表現(xiàn)為他們自身的數(shù)據(jù),也表現(xiàn)為他們所感興趣的環(huán)境信息。無論是在固定場景中還是移動場景中,人們的實時狀態(tài),都會與空間因素共同作用。[4]同樣,在梅羅維茨的媒介場景理論中也提出,場景即信息系統(tǒng),是信息獲取的一種模式,媒介打造的信息環(huán)境影響著人的行為,分析人的行為也需要結合其所處的信息接觸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用戶在“看一看”列表中留下的痕跡,顯示出用戶的即時數(shù)據(jù)信息,體現(xiàn)其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如果說,對微信用戶而言,“看一看”功能讓用戶更了解朋友,那么對微信平臺來說,“看一看”功能則讓平臺更了解用戶。因為這項功能的背后,意味著用戶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以及由閱讀內容所體現(xiàn)出來的其他生活習慣和個人興趣。換言之,這項功能搭建了一個基于用戶社交關系的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庫的使用權更大程度上屬于平臺所有。雖然騰訊稱該功能本意是加強好友之間的互動,但是該功能上線之初,就引來侵犯用戶隱私的嫌疑。不過,在微信《使用條款和隱私政策》中,早已把這項功能所產生的用戶信息歸為“非個人隱私信息”,如若獲取這些信息,微信平臺并不構成侵權。因此,從資本運營角度而言,該功能的最大受益方還屬于平臺。

    (三)公開化閱讀,提供主動社交談資

    在傳統(tǒng)閱讀時代的人際交往中,只有雙方主動分享自己的閱讀內容,彼此才能夠了解對方的閱讀興趣并對閱讀內容進行解碼理解。而微信“看一看”功能帶來的公開化閱讀場景,個體只要“走入”場景內,就能獲知好友在特定時段內在關注什么話題,對何種內容感興趣。如果個體想與好友就某一話題展開交流,根據(jù)好友在場景內留下的信息就可主動與好友進行交往,不論是通過線上虛擬方式還是線下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另外,閱讀場景還提供個體認識好友的另一渠道。在微信平臺,人們往往會通過朋友圈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去了解一個人?!翱匆豢础惫δ軇t為個體了解好友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個體的任何行為都是個人社會性的縮影。通過好友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個體在認識好友的同時,也能從好友這面“鏡子”中找到自己。

    三、新場景形塑移動公共空間新特點

    由上述分析可見,微信“看一看”功能在移動媒體及技術支持下,構建了一個公共化的閱讀場景,并將私人移動閱讀的后區(qū)私域行為轉化成公開前區(qū)行為,而新搭建的閱讀場景也呈現(xiàn)這樣三個特點。

    (一)社交空間共享化

    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提到電視媒介創(chuàng)造共享空間,使得不同階級、不同群體的人聚集到同一場景內,共享同一資源。從電視時代發(fā)展到今天的互聯(lián)網時代,共享空間的概念依然沒有改變。在社交媒體時代空間范圍更是得到擴大,更多信息資源主動或被動分享到共享空間內,分享給可以接觸到移動媒體的任意個體。微信“看一看”在移動社交平臺的技術支持下,只要個體掌握微信基本使用方法,就可進入到“看一看”場景內,瀏覽閱讀好友的“在看”內容,準入門檻不可謂不低。此外,梅羅維茨還提到“電視將不同閱讀圈子的人放進了同一個公共領域,以一種共享的環(huán)境為人類提供最大范圍的獲取訊息的渠道”[3]83。微信作為私人社交平臺,既包含基于血緣關系、業(yè)緣關系、學緣關系、地緣關系的現(xiàn)實交際網絡,也包含著通過各種微信群加入的基于弱連接的朋友。用戶在這種虛擬的情境中,面對的是一種“總體”上的交往對象。[5]不管是基于強關系還是弱關系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每個個體都在為“看一看”這個新的場景提供自己的閱讀資源,與此同時個體也可以通過該場景獲取來自不同群體、不同領域的豐富資源。

    (二)社交圈層相通化

    早期的微信主要用來與親朋好友建立緊密聯(lián)系,形成的也主要是強關系。近年來,微信也逐漸成為弱關系的連接橋梁,諸如微商等也逐漸充斥在用戶的朋友圈中。不過即便如此,微信仍舊是一個以強關系搭建社交網絡的媒介。正如前文所述,微信朋友圈中包含現(xiàn)實和虛擬交際網絡中的各類好友,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閱讀興趣,不同的閱讀興趣為“看一看”提供不一樣的閱讀資源。用戶打開“看一看”,不僅可以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可以看到自己興趣以外的內容。這種無門檻的閱讀空間,為用戶突破圈層束縛、獲取更多元化的內容帶來全新體驗。而基于弱關系為主的社交媒體,如微博話題、豆瓣小組等,形成圈層是搭建弱關系鏈接的主要模式。用戶基于對某事某人的共同興趣,進入到同一圈層中,在遵守圈子規(guī)則下分享相同的興趣內容進而完成社交活動,達成社交目的。在這種弱關系為主的社交圈中,用戶想要進入圈層中需要跨過一定門檻,具備圈層群體的特定特性才能融入群體中。而“看一看”搭建的閱讀新場景則打通圈層,將差別和不同放置一邊,由個體選擇是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是了解更多元化的內容。

    (三)社交關系疊加化

    新場景帶來共享空間,豐富場景信息資源。與此同時,對個體而言也帶來多重身份和多層新場景空間融合而產生的問題。傳統(tǒng)閱讀時代,人際之間的閱讀交往往往是在固定時空的穩(wěn)定場景內進行,人際交往的個體往往以單一固定的身份呈現(xiàn)在交往對象面前。然而,一旦進入移動閱讀新場景中,個體的身份不再單一化,而是出現(xiàn)身份重疊的問題。在新閱讀場景內,個體可以同時是學生、朋友、女兒或兒子等身份,不同身份面對不同閱讀內容帶來的閱讀體驗并不一樣。而不同的身份,意味著個體在不同的社會場域內的不同社會關系,不同社會關系則帶來不同的空間體驗。而這些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空間關系,在新的閱讀場景內混合著,最終形成融合著的新場景下多重社交關系的并存的狀態(tài)。此外,新的閱讀空間還體現(xiàn)出虛擬性、社交性等,這均與其社交媒體本身特點有密切關系。

    四、新媒介場景產生新行為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中指出前臺與后臺構成這樣一組情境概念:前臺是制度化的社會存在,它所構成的前提條件業(yè)已由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歷史環(huán)境賦予,制約和要求演員只表現(xiàn)理想化的客我;后臺則供演員摘掉面具、宣泄情緒,為上前臺表演做準備。梅羅維茨隨后在《消失的地域》基于戈夫曼該理論概念進一步論述,新媒介(電視)的出現(xiàn),使得前、后臺開始出現(xiàn)相互滲透,原本出現(xiàn)在前后臺的角色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錯亂。于是,梅羅維茨便將新媒介介入后的情境稱為“側臺”,并將“側臺”上的行為稱之為“中區(qū)行為”[6]。

    前文提到,電視提供一種共享空間,并在互聯(lián)網時代得到擴大。此外,在電子媒介社會,共享空間的公私界限也變得更加模糊。移動社交媒體改變傳統(tǒng)私領域下的閱讀行為,使閱讀變得移動化和公開化;同時,閱讀行為不僅會在私領域中發(fā)生,在技術支持下還會直接反映在共享空間內。當微信用戶對某一篇公眾號文章點擊“在看”時,這種私領域的行為就會被迫自動分享到公共空間內,即凡是朋友圈的好友都會看見你對何種文章認同、感興趣。一旦個體發(fā)現(xiàn)自己在私域后區(qū)的行為被分享到前區(qū)時,個體的閱讀行為就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一)副社會交往下的認同表演

    認同是指群體中的成員在認知與評價上產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也即群體中的成員,因為有著共同的信仰、情感、需要、利益而對某一事物產生相同的認知和價值觀,并自覺地保持一致。不管是人際交往,群體傳播亦或是大眾傳播,傳受雙方均以獲取對方情感或價值認同為基礎建立進一步的社會關系。因此,獲取認同也是“表演者”在前區(qū)行為的目的之一,而得到認同則意味著個體距離成功塑造“人設”更近了一步。

    梅羅維茨在書中借用了唐納德·霍頓和R·理查德·沃爾提出的“副社會交往”這一理論框架。霍頓和沃爾認為,新媒介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新型關系,雖然這種關系有媒介中介存在,但是在心理上類似于面對面交往。觀眾開始感到他們“認識”在電視上“遇到”的人。實際上,許多觀眾開始相信自己對某位表演者的認識和了解超過了其他所有觀眾,而且這種副社會交往能夠和“數(shù)百萬人建立親密關系”[3]113。當微信用戶瀏覽或閱讀好友點擊在看的文章時,用戶個人會產生與好友面對面交流閱讀內容的心里想象,仿佛與好友建立起進一步的親密關系。

    此外,在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中,場景中的“他人”是場景的關鍵要素,當人們置身一個特定的場合時,常常會下意識地問“誰能看到我、聽到我的聲音”。關于這一問題的感知或評估,有助于人們采取與場景相適應的行為。[3]35前文提到,不管哪一種傳播關系,建立認同是傳受雙方的目的之一。在親密關系的假想之下,用戶在私人領域閱讀文章時,就會考慮自己點擊“在看”的文章會被“誰”看到,“誰”又會如何看待自己喜歡的文章,這篇文章對個體人設的塑造又有哪些影響。基于獲取認同及塑造人設的目的,個體會做出新的不同于私領域下的行為:或是對有利于建立個人人設的內容點擊“在看”,或是對自己喜歡但是不利于人設的內容放棄點擊“在看”。

    (二)融合場景與身份疊合下的行為混亂

    梅羅維茨提出,當新的傳播手段模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等級制度和秩序時,我們就在經歷著許多分裂角色的重新整合。[3]113前互聯(lián)網時代,人際關系通常在固定的現(xiàn)實場景中出現(xiàn),固定場景中的個體社會身份往往固定單一。也就是說,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場景中,不同的場景是分離的。在不同的現(xiàn)實場景下,人們往往面對的是特定的、相對單一的環(huán)境、風格和事件,也就容易對這種單一化場景作出判斷,并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而在微信朋友圈中,人們在不同現(xiàn)實場景中的交往對象混合在一起,親人圈、老友圈、同學圈、同事圈、同行圈等各種圈子整合在一起,實際上造成了原本在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中相互分離的各種場景雜合在一起[5],導致個體面臨不知以何種人設面對好友的窘境。譬如,當個體看到一篇解說不錯的娛樂性文章時,閱讀完全文后想要點擊“在看”,但是想到共享到“看一看”中,其他的朋友諸如老師、家長也會看到這篇文章,個體會考慮他們是否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務正業(yè)的人,因而導致個體行為發(fā)生遲疑,最終導致個體基于個人人設而放棄點擊“在看”。微信平臺似乎對此早有考慮,在“看一看”欄目中還存在一個“設置”按鈕,用戶可以選擇屏蔽某位好友的“在看”,或者選擇屏蔽好友不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在看”。但是這種屏蔽模式存在固化問題,即用戶一旦對某好友打開屏蔽按鈕,就意味著用戶再無法與之在“看一看”上產生關系。事實上用戶往往只是對某個固定內容產生不希望他/她看,或不看他/她的想法,并非總是對好友本身抱有拒絕通過“看一看”進行交往的意愿。這一固化的設置,也讓用戶對“看一看”使用行為產生混亂。

    (三)行為混亂后產生新的行為模式

    前文論述,微信“看一看”使得用戶面對多重交往場景,從而產生混亂行為。但是,這種混亂行為并不會持久存在,而是在一定時間內存在著。一定時間過后,個體就會從混亂行為中形成新的行為習慣。正如梅羅維茨在書中介紹:場景暫時的打破僅會導致迷惑和混亂,而永久或長期的打破會導致新行為模式的誕生[3]37。如上文論述案例,個體會因為塑造自己某種人設而在思考之后出現(xiàn)點擊或取消點擊“在看”的舉動,這樣的遲疑行為會發(fā)生在其他類似的場景中。不過,當用戶下一次再經歷相同場景時,之前行為在腦海中留下的認知基模會使用戶無需遲疑就可做出行為判斷。另外從“前區(qū)”“后臺”的“擬劇理論”視角看,個體是否點擊“在看”往往是發(fā)生在后臺的行為。而后臺行為一旦被迫分享到前區(qū),就使得個體的公私行為之間的界限消失,個體有時就會模糊前臺行為和后臺行為,可能還會產生中區(qū)行為,即個體可能在無意間將自己較為私人化的閱讀內容被動地共享在了公共場景中。但是這種中區(qū)行為并不會長久存在。當個體了解自己點擊“在看”內容會自動分享給好友時,個體的認知框架就會有意識地判斷出什么類型的內容可以分享在“前臺”,什么樣的內容只適合出現(xiàn)在自己的“后臺”。這時候個體的混亂做法會逐漸消失,并在認知基模的作用下形成新的行為模式。

    結語

    梅羅維茨以媒介技術為研究點,深入地探討了電子媒介場景怎樣影響著人類以及社會的生活。從口語傳播、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到網絡媒介的迅猛發(fā)展,現(xiàn)今,移動社交媒介建構了人們的社交空間。移動媒介場景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迅速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迫使人們接受并產生新的行為習慣。對于微信“看一看”功能來說,它通過形成幾近無門檻的新社交場景,構建了一個朋友圈內的共享閱讀空間,為人們帶來更多的閱讀資源和社交談資。盡管人們在進入這個相較現(xiàn)實閱讀場景更為復雜、多元的空間時,行為上會因為場景變化及多層次化產生紊亂,但是一段時間后,個體就會適應并產生穩(wěn)定行為習慣,并將會在這個信息冗余的時代獲得一片相對純粹的內容空間。

    猜你喜歡
    好友媒介社交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社交距離
    第一財經(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屬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刪除好友
    雜文月刊(2017年20期)2017-11-13 02:25:06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沐川县| 响水县| 分宜县| 革吉县| 内江市| 绍兴县| 康乐县| 图片| 阿拉善右旗| 永善县| 濉溪县| 绥滨县| 贡觉县| 商南县| 闽侯县| 平邑县| 故城县| 会同县| 镇沅| 五莲县| 黎川县| 武强县| 余庆县| 麟游县| 久治县| 隆回县| 虹口区| 绥德县| 肃南| 若羌县| 兴隆县| 大名县| 昭平县| 临安市| 渭南市| 葫芦岛市| 隆昌县| 资兴市| 措勤县| 清镇市|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