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大同長城修筑始末及相關名稱考釋

      2020-01-17 03:12:44楊建林
      河北地質大學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偃月修邊明長城

      楊建林

      包頭市文物研究院,內蒙古 包頭 104010

      明代大同的轄區(qū),相當于今天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北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東南部、烏蘭察布市南部。這一帶是明朝阻止蒙古部落通過大同盆地進入京畿的重要區(qū)域,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從洪武至萬歷年間,明朝在這里反復修邊,形成了現(xiàn)存于內蒙古中南部(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東南部)、蒙晉交界處、大同市新榮區(qū)北部(東西均與蒙晉交界處長城相接)三道長城。在明代,這里的長城先后出現(xiàn)過大邊、小邊、二邊、三邊、“偃月形外塞”等歷史名稱。今天習慣上將蒙晉交界處的長城稱為大邊,內蒙古中南部及新榮區(qū)北部的均稱為二邊或二道邊,這樣的稱呼與明代文獻所載有很大差異,需要溯本求源、辨析明白。拙文《內蒙古中南部明長城大邊興廢考》[1]對明代大同(包括偏頭關)大邊的歷史進行了探討,初步考證了小邊、二邊、三邊、“偃月形外塞”的出現(xiàn)時間,但受篇幅影響,部分問題并未講清,于是在此基礎上,通過闡述明代大同長城修筑簡史,講明上述相關名稱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前后承接關系以及對大同一帶現(xiàn)存長城如何稱謂等問題。與《內蒙古中南部明長城大邊興廢考》重復論述的部分,文章從略。

      1 明代早期大同邊防建設及大邊的形成

      明朝在大同一帶修邊,始于洪武五年(1372年)。這一年,明朝的北伐大軍在漠北腹地的“嶺北之役”中遭到重創(chuàng),扭轉了自明初開始的明軍主攻、蒙古被動防守的局面,使雙方基本處于對峙狀態(tài)。明朝開始注重經(jīng)營北部邊防。洪武五年十二月,筑大同城。第二年正月,明廷又令徐達、李文忠到“大同、北平等處修理城池,練兵訓將,以備邊陲”①。此后又沿著今天山西內長城一線,在雁門關太和嶺,并武州、朔州等州縣的山谷沖要之處“俱設戍兵以防胡寇”①。洪武二十年(1386年),明朝逼降北元丞相納哈出,二十一年(1387年),擊敗脫古思帖木兒汗,明朝對蒙古取得了絕對性勝利,隨即向北推進防線,在遼東設置了大寧都司及大寧諸衛(wèi),元上都附近設置了開平諸衛(wèi),河套重置東勝諸衛(wèi),構筑起了“東起開原,歷廣寧(遼寧北鎮(zhèn)縣)、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開平(即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qū))、東勝(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境),沿黃河、賀蘭山而西,至肅州(今甘肅酒泉市),抵嘉峪關”[2]的防線。在大同北邊的開平和東勝之間,由西向東,還設置了鎮(zhèn)虜衛(wèi)(今內蒙古托克托縣黑城古城)、云川衛(wèi)(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大紅城古城)和玉林衛(wèi)(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榆林城古城)。從內蒙古豐鎮(zhèn)市雙臺山明長城大邊沿線發(fā)現(xiàn)的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修邊石刻題記[3]來看,明朝這一時期在大同北邊還有修邊活動,但是規(guī)模應該不大,只是在一些重要的關口修筑了障墻及配套的墩臺。

      永樂時期是明代大同構筑長城的開端期。標志性事件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在山西修了東、西兩路煙墩,“東路自天城衛(wèi),至榆林口,直抵西朔州衛(wèi)暖會口;西路自牤牛嶺,直抵東勝路,至黃河(西)對岸灰溝村”。天城衛(wèi)即今山西省天鎮(zhèn)縣城,榆林口即今山西省天鎮(zhèn)縣谷前堡鎮(zhèn)榆林口,朔州衛(wèi)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暖會口應當在今天朔州市平魯區(qū)阻虎鄉(xiāng)暖會村一帶。那么,東路煙墩應該基本上沿著今天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一線分布。牤牛嶺即玉林故城(今內蒙古林格爾縣榆林城古城)南面的山嶺,灰溝村應當在今天山西省河曲縣城區(qū)(這里有明代灰溝營)黃河對岸。可見,西路煙墩東起今天的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榆林城古城南,經(jīng)清水河縣,向南延伸至山西省河曲縣城區(qū),這一帶分布著明長城大邊??梢哉f,永樂時期,形成了大同及偏頭關大邊西段的雛形。同時,朱棣還親自為山西所修煙墩定了標準,即“高五丈有奇,四周圍墻高一丈,外開壕塹吊橋,門道上置水柜,暖月盛水,寒月積冰。墩置官軍三十一人守瞭,以繩梯上下。”②

      洪熙、宣德時期是大同大邊的形成期。關于這時大邊的具體修筑過程,拙文《內蒙古中南部明長城大邊興廢考》有詳細論述,不再贅言。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闡明。宣德時,大同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防區(qū),“大同分地,東自爛柴溝,西至崖頭墩,迂直險易,幾逾千里”③。大同西與偏頭關相接,據(jù)《(成化)山西通志》記載,二者的分界在崖頭墩和窯子頭墩之間④。崖頭墩是大同西起第一墩,在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城區(qū)北側;窯子頭墩是偏頭關東起第一墩,在清水河縣城區(qū)南側。兩個墩臺之間,有清水河自東向西流經(jīng)清水河縣城區(qū),該河在明代可能被稱為寧邊河。那么,明代大同和偏頭關在大邊上的分界線應為寧邊河(清水河)[4]。

      2 小邊出現(xiàn)、大邊得名與大邊重修

      從天順年間開始,蒙古部落相繼進入河套,到了弘治中后期,甚至長期駐牧于其中。這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邊防壓力,迫使其開始了長時間、大規(guī)模的修邊運動。成化十年(1474年),巡撫延綏、都御史余子俊在延綏鎮(zhèn)東起黃河東岸的清水營、西至花馬池,修了一道1 770里長的邊墻⑤。同年,寧夏鎮(zhèn)西起北流黃河東岸的黃沙嘴、東至花馬池,修筑了387里的“河東墻”[5]。延綏邊墻和“河東墻”,東西相連,在河套的東南部從東北向西南劃了一條線,構成了明朝對河套的防線。蒙古部落進入河套,特別是長期駐牧于其中之后,也危險著黃河東岸的明朝大同防區(qū)。從成化二十年(1484年)開始,余子俊又參照延綏邊墻的規(guī)模在大同、宣府修邊,至弘治八年(1495年),斷斷續(xù)續(xù)修成了東起西陽河、西至偏頭關,延袤635里的邊墻。⑥這次修邊,應該主要集中在今天蒙晉交界處明長城一線,形成了它的雛形。此后,大同出現(xiàn)了大邊與小邊的稱呼。小邊即大同在成化至弘治年間所修之邊。大邊在小邊之北,即前述大同于永樂至天順間所修之邊。這是大邊首次得名,一直使用到它退出歷史舞臺。

      弘治十四年(1501年)四月,明朝“會調兵校壯庶,凡六萬人;而分率以督之者一百五十四員”重修大邊。修邊工程“興于夏四月,迄于秋八月”。修復后的大邊,“其城之廣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其延亙起西陽河,接偏頭關,凡九百八十里,其增置斥候也百,加筑堡砦也六百有七十,挑鑿坑塹也百萬,高深形勢,如岡如川,而保障復故矣?!雹哌@是歷史記載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修大邊,今天人們看到的大邊,應該均是這次重修之后的孑遺。實地調查,大邊東起內蒙古自治區(qū)、山西省、河北省交界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蘆草溝村東南,向西隨后向南穿行于雙山山嶺,跨過西洋河后,在新平堡至保平堡間與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疊壓,于興和縣店子鎮(zhèn)南口村和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分開,向西經(jīng)內蒙古興和縣、豐鎮(zhèn)市、涼城縣、和林格爾縣,至清水河縣北堡鄉(xiāng)五道峁村一帶墻體消失不見。墩臺分西南、南兩路繼續(xù)延伸。西南路延伸至黃河老牛灣。南路穿過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延伸至山西省偏關縣護城樓。

      3 二邊、三邊的出現(xiàn)與完善

      嘉靖時期,明蒙關系緊張,明朝投入很大人力、物力修邊,“九邊”長城基本成型。正德末年至嘉靖初年,大同防務廢弛,長城防線遭到了很大破壞。針對這種情況,嘉靖元年(1522年),直隸巡按、御史張欽建議恢復宣寧、水口、黑山三堡,以加強大同北邊的防御⑧。這三座堡城大概修筑于大邊重修之后的弘治后期。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翁萬達修繕二邊時,也利用了這三座堡城,“補修水口、宣寧、亂草營舊堡三座,……水口堡改名鎮(zhèn)羌,實軍一千名,宣寧縣堡改名拒墻,亂草營改名拒門,每堡實軍各五百名”[6]。可見,宣寧、水口、黑山三堡的位置在今天蒙晉交界處的“鎮(zhèn)羌五堡”(鎮(zhèn)羌堡、助馬堡、拒墻堡、拒門堡、保安堡)一線。嘉靖二年(1523年),大同巡撫張文錦在張欽建議恢復宣寧、水口、黑山三堡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議在三堡的東邊添柳溝堡于南(陽)和界,西邊添樺溝堡于大同左衛(wèi)北。因為這些堡城離鎮(zhèn)城太遠,請求在中路驢間(圈)、西路窯山、東水路盡頭三處先筑墻堡,逐漸恢復關頭、紅寺、沙河三堡,以及水口等處。⑨《大同平叛志》中說:“于是城紅寺、臚圈、窯山墩、水盡頭、沙河堡”[7],即修建了紅寺、臚圈、窯山墩、水盡頭、沙河五座堡城。堡城筑好之后,需要派兵戍守。被遣士兵擔心五堡離蒙古人太近,拒不奉命。張文錦等人強行逼迫,激起兵變,張文錦被殺,屯戍之事也就不了了之。紅寺堡、水盡頭堡、沙河堡分別是后來的宏賜堡、鎮(zhèn)川堡和鎮(zhèn)河堡[8]。臚圈堡在今大同市新榮區(qū)古店鎮(zhèn)北榆澗村,窯山堡在今大同市新榮區(qū)西村鄉(xiāng)大窯山村西南。那么,張文錦所筑五堡大體在“弘賜五堡”(弘賜堡、鎮(zhèn)川堡、鎮(zhèn)邊堡、鎮(zhèn)河堡、鎮(zhèn)虜堡)一線。在這里,士兵都覺得離蒙古人太近,畏葸不敢前往,更不用說在它之北的宣寧、水口、黑山諸堡以及二邊和大邊了。此時出現(xiàn)的二邊即弘治年間見于史籍的小邊,具體論證參見拙文《內蒙古中南部明長城大邊興廢考》。

      張文錦的修邊計劃因大同兵變流產之后,嘉靖十二年(1533年)大同又發(fā)生了一次兵變,防務進一步頹敗?!俺?,張文錦之議筑五堡不成,水口諸堡悉廢,是后虜寇無歲不警,警無不至鎮(zhèn)城下者?!盵9]這一狀況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年)才稍有改觀。這一年,前巡撫都御史樊繼祖、僉事王世爵在大同修復了聚落、高山二堡。⑩第二年,總督尚書毛伯溫,巡撫大同都御史史道等人修筑了弘賜、鎮(zhèn)邊、鎮(zhèn)川、鎮(zhèn)虜、錫(鎮(zhèn))河五堡,并募兵三千往戍之。大同鎮(zhèn)城北邊門戶的防守稍有加強。從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542-1544年),大同鎮(zhèn)守官員在“本鎮(zhèn)迤北新建靖虜堡起,由弘賜、左右威平、朔州,接至山西丫角山墩東西,修完邊墻,添墩建堡”[6],形成大同西、北邊的邊墻。嘉靖二十三年,總督宣大、尚書翟鵬向朝廷匯報大同修邊成果,同時申請“于破虜、滅虜、威虜、寧虜、殺胡、拒胡、威胡、迎恩八大堡各設守備官一人,靖虜、破胡、殘胡、敗胡、阻胡、滅胡六小堡,各設操守官一人”,以加強防御。大同西、北邊的這道邊墻,東起今天山西省陽高縣長城鄉(xiāng)正宏堡村,向西經(jīng)大同市新榮區(qū)、左云縣,然后沿著蒙晉交界,直至當時大同鎮(zhèn)與山西鎮(zhèn)的分界點丫角山墩。翁萬達稱這段邊墻為三邊。[6]嘉靖二十三年,大同鎮(zhèn)守官員“用防秋官軍,自大同左衛(wèi)二邊馬頭山起,東由黑山門、宣寧、水口至榆溝,補修過邊墻一百五十余里。舊有墩臺三十一座,填筑新墩八十二座,補修水口、宣寧、亂草營舊堡三座”,并將水口堡改名鎮(zhèn)羌,宣寧縣堡改名拒墻,亂草營改名拒門。[6]這段邊墻西起內蒙古涼城縣曹碾滿族鄉(xiāng)大虎口村,向東沿著拒門、拒墻、鎮(zhèn)羌諸堡北側的蒙晉交界進入內蒙古豐鎮(zhèn)市黑土臺鎮(zhèn),最后止于黑土臺鎮(zhèn)忻堡村云門山西麓。雖然此后的相關史籍稱這段長城為二邊,但它與正德及嘉靖早期所謂“二邊”有很大差別,后者泛指出現(xiàn)于今天蒙晉交界處斷斷續(xù)續(xù)的邊墻,前者特指大虎口村往東至忻堡村的邊墻,我們不妨稱其為新二邊。在補修新二邊的同時,大同鎮(zhèn)守官員“又將原挑三邊墻壕東西五百余里幫修,各加高厚三尺,內挑品坑六百一十一萬八千有余,并遏虜騎?!盵6]

      在修筑大同西、北邊邊墻的同時,大同鎮(zhèn)守官員也在籌劃修筑大同東路的邊墻。“今議自陽和口起,由天城至李信屯止,東西沿長一百三十余里,修墻挑壕,添臺筑堡?!盵6]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總督宣大、侍郎翁萬達等修筑大同東路之天城、陽和開山口一帶邊墻一百三十八里,為堡七,為墩臺一百五十有四”。大同東路長城東起今天平遠堡北邊的西洋河東岸,向西沿著雙山南麓至新平堡北邊南折,再沿著蒙晉交界西南行至陽和縣城西邊的陽和口。前文所述三邊東起于陽和口附近的靖虜堡,那么,東路長城與三邊應當在陽和口一帶相接。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大同修了“偃月形外塞”[10]?!百仍滦瓮馊钡木唧w分布與走向,史籍無載,推斷應當是在今天大同市新榮區(qū)北邊,西邊沿著馬頭山東麓、東邊沿著御河,修了兩道南北向的邊墻,將新二邊、三邊連了起來,形成偃月的形狀。修完“偃月形外塞”后,大同長城整體形成,這道長城“東自宣府西陽河起,由天城、陽和、左、右、威平、井朔,至山西丫角山止”,總長650余里。此后,這道長城便成了大同的主要邊防線。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宣大總督楊博又在大同中、西二路修筑邊墻160余里、墩臺120余座。楊博這次修邊,其實是對翁萬達等人所修邊墻的補充與增修。

      4 蒙晉交界處長城成型,大邊廢棄

      “隆慶和議”的達成,使明蒙雙方大體實現(xiàn)了和平,明朝乘機大力整頓邊務,掀起了大規(guī)模修邊的最后一個高潮。大同在萬歷三年(1575年)議定,從萬歷四年起興工修邊,十年訖工。修邊的重要內容是增筑墩臺。萬歷二年(1574年)便規(guī)劃了墩臺樣式:仿照薊鎮(zhèn),將沿邊墩臺改筑在內,每里先騎墻筑一座,每座三層,下層實心,中層發(fā)圈空心,各開箭眼,上層蓋屋立垛,俱用磚砌。萬歷五年(1577年),兵部又提議“墩臺位置,必處臺于墻之突,收墻于臺之曲。突者拒敵,曲者守之,方便戰(zhàn)守”,同時建議將空心敵臺建在河口、臨近城堡等“緩急可恃守御”的地方。從萬歷七年(1579年)開始,明廷又命大同分類依次修筑屯堡257座,敵臺1 028座。這項工程持續(xù)了多年,萬歷十一年(1583年)修好了沖堡41座、敵臺168座,至萬歷十四年(1586年)又修好了大同北、東路邊垣城堡。至此,大同修邊應該完全結束,因為這一年明朝朝廷“以邊工完”賞賜了宣大總督鄭洛。

      大同這一次修邊,實際上是對東起西洋河、西至丫角山的邊墻的大規(guī)模修繕,形成了今天所見蒙晉交界處的長城。這道長城也成了此后明蒙雙方穩(wěn)固的邊界線,在這條邊界以北的大邊,被明朝放棄。大概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人們開始將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稱為大邊,而原來的大邊被稱作了“二邊”或“二道邊”。[1]

      5 小結

      綜上所述,從洪武年間開始,明朝便在大同防區(qū)修邊,至弘治年間,形成了大邊與小邊。正德及嘉靖前期,小邊又稱為二邊。嘉靖中后期,大同修筑了新二邊、三邊、東路長城、“偃月形外塞”,基本形成了今天所見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奥c和議”后,明朝又對這道長城進行了大維修,使其最終成型,并成為明蒙雙方穩(wěn)固的邊界線。這條邊界以北的大邊,被明朝完全放棄。時至今日,民間將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稱為大邊,新榮區(qū)北部及內蒙古中南部的明長城均稱為二邊或二道邊。這樣的稱呼,在將這三條長城放到一起討論時,容易造成混亂,有必要追本溯源,重新定名。內蒙古中南部的明長城,在明代一直稱為大邊,今天可以相沿歷史稱謂。蒙晉交界處及新榮區(qū)北部的這兩條,主要利用新二邊、三邊、大同東路長城、“偃月形外塞”形成。“偃月形外塞”將新二邊和三邊相連后,在今天新榮區(qū)北部呈偃月形分布,將三邊御河以西至馬頭山這一段分隔在了偃月內,形成今天新榮區(qū)北部被民間稱為二道邊的長城段落??梢姡聵s區(qū)北部這段明長城,是三邊的一部分。而蒙晉交界處的明長城則比較復雜,中部是新二邊,東部是大同東路長城,西部是三邊西段。在明代,所謂大邊、二邊、三邊,均以大同鎮(zhèn)城為基點,由北向南排序。我們今天依然可以參照此例,將蒙晉交界處的長城稱為二邊,新榮區(qū)北部的稱為三邊。另外,偏頭關的明長城稱謂,也可成為我們以上定名的參照。嘉靖時,偏頭關稱今天蒙晉交界處丫角山至黃河岸邊的長城(大同蒙晉交界處明長城向西延伸部分)為二邊,今清水縣境內的明長城(內蒙古中南部明長城大邊西段)為大邊[11]。民國時期,偏關縣地方志上仍然相沿這種叫法[12]。

      注釋:

      ① 胡廣.明太祖實錄(卷78,洪武六年正月壬子),1962:1425,1478.

      ② 楊士奇.明太宗實錄(卷144,永樂十一年十月己丑),1962:1709.

      ③ 陳文.明英宗實錄(卷2,宣德十年二月庚申),1962:56-57.

      ④ 李侃等.山西通志:卷三《烽堠》.明成化十一年刻本,37.

      ⑤ 劉吉.明憲宗實錄(卷130,成化十年閏六月乙巳),1962:2467-2468.

      ⑥ 劉東陽.明孝宗實錄(卷130,成化十年閏六月乙巳),1962:1911.

      ⑦ 胡文燁.云中郡志:卷13《重修大邊碑記》.大同市地方志辦公室,1988:514-516.

      ⑧ 張居正.明世宗實錄(卷16,嘉靖元年七月己巳),1962:515.

      ⑨ 張居正.明世宗實錄(卷31,嘉靖二年九月乙亥),1962:816-817.

      ⑩ 張居正.明世宗實錄(卷217,嘉靖十七年十月乙卯),1962:4441.

      猜你喜歡
      偃月修邊明長城
      水中“偃月”:中國餃子文化的千年發(fā)展簡史
      美食(2023年7期)2023-07-14 14:11:47
      O形橡膠密封圈冷凍修邊模具的結構優(yōu)化
      橡膠科技(2021年7期)2021-07-20 01:23:06
      側圍外板頂邊梁正修邊結構與工藝淺析
      模具制造(2021年3期)2021-05-03 13:37:22
      放眼明長城
      金橋(2020年10期)2020-11-26 07:23:46
      陶情偶寄
      某型汽車零件沖壓后工序的步驟設計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背后的秘密
      新天地(2018年2期)2018-03-03 07:43:04
      探析山海關老龍頭的文化內涵
      新劉塘一號隧道上跨段施工技術方案對比分析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長城的保護方案研究
      中超| 三穗县| 海城市| 安顺市| 福海县| 若尔盖县| 兴义市| 白朗县| 兰州市| 鲜城| 新河县| 阿拉善左旗| 巴东县| 夏津县| 浠水县| 阳西县| 永城市| 老河口市| 黄山市| 阿克陶县| 军事| 寻甸| 林周县| 慈利县| 武陟县| 新巴尔虎右旗| 绩溪县| 根河市| 永平县| 内乡县| 富源县| 巩义市| 绥阳县| 富锦市| 巴楚县| 汉寿县| 林周县| 泾源县| 当涂县| 德昌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