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輝輝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清末以來,豫籍留學生無論是留學日本還是留學歐美,多以官費為主,私費為輔,還有部分是在教會學校以及鄉(xiāng)紳實業(yè)家的資助下得以留學海外。清末經濟凋敝,中央財政極其困難,難以為留學生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留學生經費主要由各派遣機構自籌或各省劃撥。清末豫籍留日學生主要為官費,但是河南“地處腹心,籌款既極維艱,紳民難與慮始”,籌集充足的留學經費十分艱難。根據現有的《河南官報》以及《河南教育官報》可以看出,清末豫籍留學生經費主要來源于州縣余款、官紳捐助、派遣機構自籌以及實官捐輸等,其中河南省留學派遣機構例如學務公所、省勸學所、省教育會以及大學堂等等,它們的具體經費來源于產業(yè)租入、存款利息、管款供給、公款提充、學生繳納、派捐樂捐以及其它雜費入賬。宣統年間至民國初年,部分豫籍學生轉向留學歐美等國家,其經費主要由游美學務處(清華學堂)管理的庚子賠款支付,而省派留學歐美學生的經費列為教育經費的一部分,同其它教育費同由省財政廳支持。
豫籍私費留學生的經費由個人自籌而來,不再贅述,清末河南為了能夠以“本地之人才,開本地之風氣”,在派遣官費生留學的基礎上,極力鼓勵私費生留學。其主要原因在于河南經費有限,“值比庫藏支絀,何從撥此巨款”,無法支撐數量眾多官費生名額,因此不斷鼓勵私費留學,而且對私費生留學有很多的優(yōu)惠政策,例如:河南撫部院為鼓勵愿自備資斧作為私費生的學生,“官為勸導,并給咨保護”。又如河南課吏館在選派官員前往日本學習法政時,對自備資斧的官員,優(yōu)加津貼,每員每年補助二百兩,在畢業(yè)回國之后,破格補用。再如,河南對考入官立高等農、工、格致、醫(yī)科及諸大學的私費留學生,均改給官費,以示鼓勵。此外,清末河南對女子私費留學也有很大的鼓勵措施,對于考入東京高等女子師范學校、奈良高等女子師范學校、蠶業(yè)講習所女子部學校的女子私費生,與男生一體挨次補給本省官費。這一系列的補助優(yōu)惠政策,對于鼓勵豫籍學生私費留學日本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豫籍留日學生的經費支出主要包括學費、來往川資費、監(jiān)督薪水以及醫(yī)藥費等其他雜項支出。學費在全部經費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大,學習不同的科別或所在學校不同,其學費也有一定的不同,“官費生學習普通學科,及肄業(yè)私立高等專門學校與私立大學者,每人每年學費日幣400 元;官費生肄業(yè)官立高等專門學校者,每人每年學費日幣450 元;官費生由高等學校畢業(yè),升入官立大學者,每人每年學費日幣500 元,其入官立大學習選科者,每人每年學費日幣450 元”,總體上,豫籍留日學生的學費在日幣400-450 元之間。河南省官費生的來往川資費多不固定。1905年豫籍官費留學生的來往川資費為200 元日幣,而據1906年《河南官報》記載,豫籍官費留學生的來往川資費為240 元。1913年教育部公布《留學日本學生事務暫行規(guī)則》,規(guī)定留日學生回國川資費為日幣70 元,但又規(guī)定邊遠地區(qū)可酌情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清末民初豫籍留日學生的來往川資費在140 元-240 元之間。其它費用如表3所示:
表3 清末豫籍留日學生每年應支各款數目統計表
以上每年統計約需日幣三萬一千余元。
從這一時期的豫籍留學生經費來看,清末民初豫籍留學生的經費不足、籌資困難,難以維持眾多的官費留學生,甚至以減少官費定額的方法緩解財政壓力,并且在日的豫籍留學生往往難以準時收到匯款。在這種背景下,河南大力鼓勵私費留學,給予眾多優(yōu)惠政策,但是仍需看到此種政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實施的。
清末豫籍留學生選擇的學校類型有很多種,主要包括師范類、軍事類,農業(yè)類、法政類、教育類等等,學習的科別也包含很多,覆蓋了經濟、政治、軍事、商業(yè)等多種專業(yè)類別,但是豫籍留學生所選學校和專業(yè)都受到國內時代背景以及河南省環(huán)境的影響。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興軍事,受到這種政策的影響,豫籍留學生多選擇日本宏文學校和振武學校。清政府宣布實行預備立憲之后,河南“為會議選派正班官員,赴東學習法政速成科,竊維內政外交,均屬地方要務,司法行政,必先造就吏材”,因此豫籍留學生多選擇法政專業(yè)和警察專業(yè),多集中在日本法政學堂、早稻田大學以及日本警監(jiān)學校。民國初年,受到實業(yè)救國思潮的影響,豫籍留學生多選擇經濟類、理工類專業(yè)。隨著庚款留美方式的出現,豫籍留學生的國別逐漸拓展,所選學校和科別不斷豐富,其中主要以理工農業(yè)類為主,而人文社科類次之。在20 世紀20年代,隨著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開展,豫籍留學生在蘇聯主要學習法政類、軍事類以及工業(yè)類專業(yè),學校也主要集中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以及陸軍學校。豫籍留學生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選擇的學校和專業(yè)各有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清末民初豫籍留學生選擇專業(yè)的空間很大,但是受到時代背景和政策的影響,所選專業(yè)和學校較為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留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對留學生教育影響極大,社會穩(wěn)定和繁榮是留學教育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礎。
總之,留學生是近代以來出現的新生群體,是近代社會轉型的產物,留學生群體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無論是留學國家傾向的轉變,還是留學規(guī)模的變化都與近代經濟、政治、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豫籍留學生作為國內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 世紀90年代逐漸走上歷史舞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留學特點:在留學國別方面,主要以留日為主,留美、英、法等國為次;在留學科別方面,多以文科類、軍事類為主,理工科為次;在留學經費來源方面,民間自籌、豪紳捐贈以及官費扶持多渠道并行。正是由于近代豫籍留學活動的地域特色,豫籍留學生在近代留學生群體中逐漸突出,成為近代留學活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