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水寒土濕木郁”探究胃息肉的中醫(yī)病機

    2020-01-14 05:47:13姜莉云2孔維紅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20年7期
    關鍵詞:肝木腎水胃脘

    周 冰 姜莉云2* 孔維紅 王 畫

    1.云南中醫(y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011;2.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病科,云南 昆明 650011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向胃腔內(nèi)隆起的一種良性病變,目前已將胃息肉歸為癌前疾病[1],《靈樞·水脹》篇最先提出息肉的發(fā)病,其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胃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nèi)著,惡毒乃起,息肉乃生[2]?!蔽赶⑷馀R床表現(xiàn)包括上腹疼痛、飽脹、反酸、噯氣、惡心、嘔吐、胃脘部灼熱等,臨床很難根據(jù)某一個癥狀而確診。根據(jù)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將其歸屬為“胃脘痛”、“痞滿”、“積聚”等范疇[3]。目前該病確診的唯一辦法即胃鏡,但確診的困難性導致胃息肉容易被忽視。近年來隨著胃鏡技術及病理組織學的不斷提高與發(fā)展,胃息肉發(fā)病率正向性提高,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其預防與治療。目前治療胃息肉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但是切除后復發(fā)率高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中醫(yī)雖然對胃息肉的治療效果有待提高,但在降低手術后復發(fā)率上有一定成效。目前胃息肉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4],多認為其發(fā)病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包括HP感染、黏膜損傷、質(zhì)子泵抑制劑的使用、反流性疾病、慢性胃炎、性別與年齡、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等,但其具體相關性仍有待繼續(xù)深入研究。

    1 胃息肉病因病機初探

    中醫(yī)認為,胃息肉的病位主要在胃,與肝脾腎等臟腑密切相關。中醫(yī)對胃息肉病機的認識,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部分認為胃息肉產(chǎn)生的本質(zhì)為脾胃虛弱,中醫(yī)理論強調(diào)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被稱為后天之本。如曾斌芳[5]、唐付才[6]等認為胃息肉的基本病機是脾胃虛弱,化生氣血之力不足,導致機體氣血不足,易生息肉。另一部分認為氣滯血瘀,如劉澤延[7]、何世東[8]、楊璐等[9]、戴永生[10]等。此外,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寒為關鍵因素,如謝勝等[11]認為胃息肉的病因病機為寒客腸胃,寒氣聚集,即所謂“陰成形”而成息肉。綜上,目前大部分中醫(yī)醫(yī)家認為其病機為脾胃虛弱為本,氣滯血瘀為標。

    2 從“水寒土濕木郁”探討胃息肉的中醫(yī)理論基礎

    肝屬木,“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tài),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可以引申為具有生長、生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的事物。故肝木有溝通上下的作用。腎藏水被稱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二者共同被稱為元氣之本。二者都藏于地下,象征萬物之根基[12]。即人體生命活動中,肝木、脾土、腎水都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生理功能的聯(lián)系緊密,任何一個臟腑出現(xiàn)問題,都會導致病理狀態(tài)的出現(xiàn)。黃元御[13]云:“蓋厥陰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發(fā)榮,木靜風恬?!闭J為肝、脾、腎皆屬于三陰之臟,需要借助陽氣的扶持,則陰得陽助生化不息?;馂橥林?,腎中命門火密,元陽之氣充盛,可溫煦脾土,故脾陽健旺。以五行學說來闡述,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腎中真陽為本,腎陽充足則元陽旺盛,溫煦機體,即可以達到脾腎陽足的狀態(tài),肝臟自然得以溫養(yǎng)而調(diào)達。吳榮祖[14]名老中醫(yī)在臨床實踐中指出,水寒、土濕、木郁是三陰臟寒的總綱,陽虛陰盛的本質(zhì)可以理解為水寒,土濕導致氣機升降失調(diào),木郁影響氣血調(diào)達?,F(xiàn)代生活中,社會及群體的壓力漸增,七情致病愈發(fā)增多。《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15],是指疾病來襲肝先受,七情致病首先累及肝臟,形成木郁。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氣受損,木氣克土,形成土濕。腎中元陰元陽受損,現(xiàn)代人生活不規(guī)律,飲食習慣違背養(yǎng)生的自然法則,長期熬夜及嗜食辛辣刺激、寒涼之品損耗腎中陽氣,導致水寒,最終形成“水寒土濕木郁”。這也是臨床中為何大多數(shù)胃息肉均可歸納于此種證型的根本原因??偟膩碚f,水寒土濕木郁實際上是指由于命門火衰,陽氣無以生發(fā),火不生土,土為濕困。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如今水寒而土濕,則肝木無以立足,肝氣失于疏泄導致木郁。

    3 “水寒土濕木郁”是胃息肉形成的主要病機

    隨著抗生素大量應用于臨床,一些急性熱性傳染病明顯減少, 但過度運用抗生素會導致人體陽氣損耗加劇。此外,中醫(yī)藥治療方面,過分強調(diào)熱證而運用一些清熱解毒的寒涼藥,同樣導致了陽氣的耗損。繩榮湍等[16]等在胃息肉中醫(yī)體質(zhì)研究中發(fā)現(xiàn),脾胃虛寒型占大多數(shù)。所謂陽化氣陰成形,陽氣不足則見陰寒內(nèi)生,《靈樞·水脹》篇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nèi)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庇纱丝梢?,根本原因是寒氣客于腸外,而息肉本質(zhì)在于脾胃虛弱。三陰之臟,得陽為貴,陰得陽助,生化不息。腎為水臟,真陽密于其中,則水不下寒?;鹉苌?,命門火密則脾陽健旺[17]。人體腎中元陽耗傷,形成水寒體質(zhì),水寒則火不生土,則成土濕。水寒土濕已成,加之過怒傷肝,肝郁乘脾,加重土濕。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水寒土濕,肝木無以生長,自然形成肝郁,水寒土濕木郁已成,則息肉乃生。

    4 應用溫水燥土達木原則治療胃息肉

    水寒土濕木郁的病機已成,其預防及治療應從溫水燥土達木入手。溫水即補命門真火;燥土,即是恢復中焦氣機升降。溫水燥土實質(zhì)為補火生土,無水寒土濕,木氣自然得升,此即所謂溫水燥土達木調(diào)節(jié)人體氣機及運轉(zhuǎn)。溫水燥土達木法的主要代表方為吳萸四逆湯,臨床根據(jù)患者癥狀的不同而靈活化裁。

    5 溫水燥土達木法治療胃息肉驗案

    劉某,女,48歲,2018年9月17日因“反復胃脘部疼痛2年”初診。自訴平素飲食不規(guī)律,近2年反復出現(xiàn)胃脘部疼痛,伴噯氣、反酸等,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平素畏寒,四末欠溫。易上火,納食欠佳,睡眠差,難入睡,易驚醒,夢多,急躁易怒,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淡暗夾青,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中根部白厚膩,脈雙尺部沉細,左關弦。2年前于外院行胃鏡檢查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胃底腺多發(fā)息肉,近兩年行胃息肉切除術,術后易復發(fā)。現(xiàn)尋求中醫(yī)治療。中醫(yī)診斷為胃痛-水寒土濕木郁,治以溫水燥土達木,方用吳萸四逆湯加味,具體方藥:附片30g(配方顆粒),酒吳茱萸10g,干姜20g,燙骨碎補30g,細辛6g,肉桂15g,砂仁10g,黃柏10g,淫羊藿20g,雞內(nèi)金15g,厚樸10g,川芎10g,佛手15g,煅瓦楞20g,丁香10g,肉桂10g,龍骨20g,牡蠣20g,烏梅15g,白術20g,炙甘草10g,大棗10g。連服5劑,囑患者忌酸冷、水果、菌類。9月28日二診,患者訴胃脘部疼痛、口干口苦緩解,噯氣、燒心感減輕。繼續(xù)原方基礎上加用陳皮10g,蒼術15g,豆蔻10g加強行氣燥濕之功,繼服6劑。10月20日三診,患者訴胃脘疼痛明顯減輕,大便可成形,囑其復查胃鏡,結果提示未見息肉。

    按語:患者平素飲食及生活不規(guī)律,耗傷脾腎陽氣,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先后天并傷,致脾腎陽虛。查體見脈象雙尺沉弱,倦怠乏力,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為病入少陰,少陰陽虛里寒已成,此即腎水寒之象,腎水寒則命門之火不能斂降而浮越于上,灼傷津液則易出現(xiàn)口干之癥,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火不能下降于腎,導致相火不潛而虛火上炎,君火不明而相火妄動,故患者平素易上火,相火擾動君火,心神不能內(nèi)守則睡眠欠佳。水寒而侮土,加之飲食不規(guī)律損害脾胃陽氣,患者舌苔中根部厚膩,舌苔中根部乃脾胃所主?,F(xiàn)水寒土濕,故木郁不達,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木郁橫逆犯脾,故出現(xiàn)胃脘部疼痛、噯氣、反酸等中焦失常之癥。息肉生長條件充分,故雖經(jīng)手術切除復發(fā)率仍高。吳萸四逆湯方中附子大辛大熱,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可通行十二經(jīng),補坎中真陽。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附子配干姜共溫脾腎之陽。砂仁辛溫,可溫中止瀉,干姜配砂仁補后天之脾陽,散中焦之寒。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溫陽止瀉,入肝經(jīng)是溫肝第一要藥。干姜配吳茱萸一則溫脾陽,二則溫腎中之陽,交通上下。川芎配佛手疏肝理氣恢復圓運動。肉桂色赤入心,性熱而助血中溫氣,強心溫腎暖肝、引火歸源,細辛散寒以掃清道路。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者,調(diào)和水火之樞機?;颊呖诟煽诳嗥剿匾咨匣?,加用潛陽封髓丹斂秘相火。配以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改善睡眠。脾胃升降失司,濕氣阻滯則見大便不成形,加用“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全方為用,改善水寒土濕木郁之內(nèi)環(huán)境,預防息肉形成及復發(fā)。

    猜你喜歡
    肝木腎水胃脘
    中醫(yī)名言拾粹
    王生義治療胃脘痛的臨證經(jīng)驗
    蛇年生人初之氣運氣養(yǎng)生
    鼠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yǎng)生
    虎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yǎng)生
    蛇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yǎng)生
    狗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yǎng)生
    Lessons from Compiling and Translating 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A Sourcebook
    翻譯界(2020年2期)2020-02-25 06:26:34
    胃脘痛應該怎么貼敷?
    傣醫(yī)林艷芳老師臨床診治胃脘痛經(jīng)驗
    吉隆县| 桃园市| 鸡东县| 宜兰市| 白山市| 临汾市| 乐昌市| 出国| 南昌县| 盐亭县| 怀安县| 太湖县| 绵竹市| 阿荣旗| 罗源县| 邛崃市| 怀集县| 贡嘎县| 乌审旗| 郁南县| 禹州市| 沂源县| 承德县| 庆阳市| 靖安县| 石嘴山市| 威宁| 仁布县| 旌德县| 顺义区| 衢州市| 霍山县| 巴林右旗| 柘荣县| 舞阳县| 金塔县| 台湾省| 荔波县| 临清市| 巴林左旗| 博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