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死亡提醒、參照對象和社會距離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2020-01-13 06:32:04陳為聰仲曉波梁奇輝黃秋華黃浩軒
      心理研究 2019年6期
      關鍵詞:利他行為陌生人家人

      陳為聰 仲曉波 梁奇輝 黃秋華 黃浩軒

      (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梅州 514015)

      1 引言

      恐懼管理理論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衍生于哲學,在心理學領域中經過了超過30年的研究,成為了一種關于人類社會動機的重要理論(Pyszczynski,Solomon,& Greenberg,2015)。 對人的死亡心理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近年來在國內逐漸引起重視。該理論認為人生存繁衍的本能與必然死亡的事實相沖突的結果是產生死亡恐懼,進而會對個體一系列的認知、情感和行為造成影響(Pyszczynski, Greenberg, Solomon, & Maxfield,2006)??謶止芾砝碚撌怯脤嶒灧ㄑ芯克劳鲂睦淼拇恚f慶旺,周雪梅,俞國良,2015),其中死亡提醒 (mortality salience,MS)作為一種常用的基本方法,指通過死亡信息的暴露以喚起死亡意識的操作,而死亡提醒操作過后引發(fā)的個體一系列認知、情感和行為變化,則被稱為死亡提醒效應(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通過死亡提醒的實驗方法,目前研究發(fā)現死亡提醒能夠引發(fā)的心理反應主要有三種——文化世界觀防御(culture worldview defence)、對自尊(self-esteem)的強化以及對親密關系(close relationship)的渴求(陸可心,王旭,李虹,2019),而通過維護固有的觀念體系、增強自尊,以及增進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和聯系等方式可以緩解死亡恐懼。

      恐懼管理理論經過長足的發(fā)展,一些研究者開始探索死亡提醒效應的積極一面,即死亡提醒是否可以對個體和社會產生有益的促進長久發(fā)展的正面影響?其中對死亡提醒和利他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給出了一些肯定的回答,一系列實驗結果顯示,死亡提醒對利他行為有一定的促進效應。例如,Jonas等人(2002)研究發(fā)現,在殯儀館前接受采訪的被試對慈善機構的態(tài)度更加積極,且愿意捐獻給本國慈善機構更多的金錢。還有研究者發(fā)現,當助人為樂的文化規(guī)范被凸顯時,死亡提醒之后的人們更可能停下腳步幫忙拾起行人掉落的物品,更可能幫助殘疾人和無家可歸之人 (Gailliot, Stillman, Schmeichel,Maner, & Plant,2008)。 Jonas 等人(2008)在后續(xù)研究中,也發(fā)現親社會觀念凸顯之后,死亡提醒提高了被試幫助生病的孩子以及輔導他們作業(yè)的意愿。國內學者也發(fā)現死亡提醒后的被試傾向于選擇更長的助人時間(段錦云,王國軒,田曉明,2018)。這些研究客觀上揭示了死亡提醒和利他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正向關系,死亡提醒誘發(fā)的死亡意識對利他行為有著積極的影響。

      雖然死亡提醒對利他行為的促進效應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支持,但這種現象可能需要依賴于特定的情境條件。在大多數死亡提醒和利他行為之間關系的傳統(tǒng)研究中,利他情境往往有所局限,即利他行為的代價一般處在較低的水平(拾筆、小額的捐款等),不需要行為者付出太多的利益,或者說行為者的利益問題不是研究的重點。而從進化的視角來看,利他者在幫助他人時所付出的代價越高,利他行為就會越少見,因為人們需要相對規(guī)避自己的利益損失。例如,Stewart-Williams(2008)研究發(fā)現,隨著幫助行為的代價逐漸增加,人們通常會減少對朋友和配偶的幫助。因此,在存在明顯利他代價的情況下,死亡提醒對個體利他行為是否還會呈現出積極影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此外,除了代價問題,親緣關系也是影響利他行為的重要因素 (Kurzban et al.,2015)。例如,在Stewart-Williams(2008)的研究中,人們對親屬的幫助行為不同于朋友和配偶,利他代價的提高反而會促進對親屬的幫助,即使受訪者報告與朋友或配偶的關系更加親近。Booysen等人(2018)通過社會折扣研究發(fā)現,親屬關系在利他行為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溢價”(premium),即使面對在情感上與他們不親近的親屬,個體也愿意采取利他行為。此外,親緣關系在利他行為中的重要影響在死亡心理反應方面也得到了體現。Brunstein等人(1994)對比了在火場救人和日常助人情境中個體對不同他人的利他行為,發(fā)現遺傳相關度可以很好地預測個體的幫助行為。人們傾向于幫助跟自己血緣關系更深的親人,這一結果在生死攸關的場景中(火場救人)表現得尤其明顯,表明人們在死亡情境中傾向對血緣深的親屬給予更多幫助。然而盡管許多研究揭示了親緣關系對利他行為的重要影響,目前仍較少有研究考慮將個體對親屬和對自我的態(tài)度在利他情境中做比較研究??缥幕芯勘砻鳎袊司哂屑w價值取向,尤其是家庭關系中的重要他人在個人生活中可能比自己還要重要(韋慶旺,周雪梅,俞國良,2015)。也有研究表明,中國被試對重要他人的死亡比自己的死亡更恐懼 (Hui&Fung,2009)。由此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由家人而不是自我來承擔利他代價時是否會抑制個體對他人的利他行為?在目前大多數研究中,利他行為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由自我來承擔,而家人作為親緣關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對象,當付出代價的對象由自我更改為家人,由家人來承擔利他代價是否會影響個體的利他行為,死亡提醒又會對此產生怎樣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探索死亡提醒對利他行為的影響是否還存在其他影響因素。本研究采用社會折扣任務(social discouting task,SDT)來測量被試的利他行為。方法論上,首先社會折扣任務不局限于傳統(tǒng)利他研究范式(如博弈范式)中行為者和接受者的真實關系,可以根據實驗目的設定多個不同的社會距離對象,例如親人、朋友、陌生人等。任務的關鍵是要求被試通過分別想象不同社會距離的他人,以自我為參照,需要放棄自己一定的利益才能幫助對方。其次,任務所測量的指標貼合利他行為的定義,如Hamilton(1964)和 Trivers(1971)所定義的那樣,行為者需要付出一定代價(被試愿意放棄的金額),并可能對接受者有益(某一社會距離對象接受的金額)的行為(Booysen, Guvuriro, Munro, Moloi, & Campher,2018)。最后,根據被試愿意放棄的金額大小可以評估他人在被試心中的社會折扣程度,折扣程度越高,表示對方在個體心中的價值折扣越高,被試的利他行為程度就越低(Rachlin& Jones,2008)。

      綜上,雖然有研究表明死亡提醒對利他行為有促進效應,但往往采用了利他代價較小的實驗情境,也較少考慮將個體對自我和家人的態(tài)度在利他情境中做比較研究。鑒于此,本文將結合死亡提醒操作方法和社會折扣任務,考察代價較高的利他行為受死亡提醒和參照對象的影響機制。首先,本文通過提醒情境的設置來區(qū)分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死亡提醒操作,回答與死亡相關的兩道開放式問題??刂平M則接受負性提醒操作,回答與死亡不相關,但形式相同的兩道問題 (選擇負性提醒而不是中性提醒可以更好地控制組別間的情緒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其次,傳統(tǒng)的社會折扣任務中被試需要以自我為參照,在特定情境條件下分別設想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做一系列的金錢經濟決策,本研究為了探討不同參照條件對利他行為的影響,在進行原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以家人為參照的社會折扣任務,即當需要放棄金額的對象由自我改為家人,由家人來承擔利他代價時是否會影響個體的利他行為。此外,為了進一步凸顯利他代價的存在,本研究的被試需要設想在“所有人生活困難,金錢對生活能夠有所幫助”的背景下完成社會折扣任務。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提出假設,即死亡提醒和參照對象均會對利他行為產生影響,利他代價較高時,死亡提醒、家人參照條件均會削弱個體對不同他人的利他行為。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總共邀請114名在校大學生參加實驗(男性40名)。剔除了在選擇任務中出現多個拐點或填寫不完整的無效數據后,剩余107份有效數據(死亡提醒組n=55, 牙痛提醒組n=52)。 被試年齡范圍在 18~23歲,平均年齡為20.70±1.56歲,實驗結束后給予一定金錢報酬。

      2.2 實驗設計

      本實驗共有死亡提醒、參照對象和社會距離三個因素,采用2×2×3混合設計。死亡提醒為被試間變量,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種水平;參照對象為被試內變量,分為自我參照和家人參照兩種水平;社會距離為被試內變量,分為朋友、剛認識的人、陌生人三種水平。社會折扣作為因變量,社會折扣程度越高,表示對象在個體心中的價值折扣越高,被試的利他行為程度就越低(Rachlin& Jones,2008)。

      2.3 實驗材料

      2.3.1 死亡提醒材料

      實驗組采用在TMT研究中廣泛使用的死亡提醒 操 作 (Greenberg, Solomon, & Pyszczynski,1997),被試需要回答兩個開放性問題:(1)當想到死亡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會有怎么樣的心情?請盡可能描述一下。(2)當你死后,你認為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請盡可能詳細地寫下來。為避免死亡話題的唐突性,實驗指導語中稱該操作是一種新型的人格測驗(Strachan et al.,2007)??刂平M與死亡提醒操作類似,被試需要回答兩個與生理痛苦有關的問題:(1)當想到你因為牙痛而接受牙科手術時,你會有怎么樣的心情?請盡可能描述一下;(2)你認為當你在做牙科手術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請盡可能詳細地寫下來。

      為了保證材料的有效性,本研究對材料進行操作檢驗。將70名被試(男生33名)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分別接受死亡提醒和牙痛提醒操作,之后填寫一份情緒量表。情緒量表采用由Watson、Clark 和 Tellegen(1988)編制的,邱林等人(2008)翻譯修訂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量表有18個題項,9個正性情緒題目、9個負性情緒題目,Likert5點記分,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正性情緒、負性情緒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達到0.83以上。

      參照柳武妹等人(2014)的操作檢驗方法,對第一個開放式問題(當想到死亡發(fā)生在你身上(vs.即將做牙科手術)的時候,你會有怎么樣的心情?)上的回答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fā)現,實驗組(n=35)中有27人(77.14%)提及對死亡的恐懼、不安情緒,對照組(n=35)中有 26 人(74.29%)提及對牙痛的恐懼、不安情緒,兩組差異不顯著(χ2=0.078,p>0.05。 該結果與柳武妹等人(2014)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實驗組和控制組都體驗到恐懼情緒,死亡提醒的操縱成功。此外,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正性情緒差異不顯著 (M實驗=23.57,SD=8.46 vs.M控制=24.89,SD=7.97;t=0.67,p>0.05),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負性情緒差異不顯著 (M實驗=14.43,SD=5.01 vs.M控制=12.74,SD=5.13;t=1.39,p>0.05),該結果與柳武妹等人 (2014)以及Zaleskiewicz等人(2015)的研究結果一致,可知兩組被試的情緒沒有顯著差異,可以排除情緒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3.2 延遲操作

      根據Pyszczynski等人提出的二元過程模型(the dual-process model of defense)(Pyszczynski,Greenberg,& Solomon,1999),被試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延遲之后,才可能測量得到死亡意識所引起的自我保護和防御反應。該觀點也得到了國內研究的支持 (劉穎,2013)。延遲操作材料來源于張?zhí)兀?017)的研究,為兩道填圖計算題,回答時間限制為五分鐘,若被試五分鐘內未完成答題,也必須停止答題,去完成下面的題目。

      2.3.3 社會折扣任務

      不同于Rachlin和Jones(2008)標準的社會折扣任務,本研究參考了何貴兵等人(2013;2017)的研究,對社會距離的設置做了一些改動和簡化,將“他人”設定為三個固定的社會距離水平——朋友、剛認識的人和陌生人,以更符合實驗目的。此外,本研究還設置了兩種參照對象條件,分別為自我參照和家人參照,前者被試設想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做決策,后者被試設想在家人和他人之間做決策。因此,本研究中每個被試需要在自我參照和家人參照兩種條件下,分別設想與3個社會距離對象(朋友、剛認識的人、陌生人)進行合計6次社會折扣任務。

      被試需要設想在“所有人生活困難,金錢對生活能夠有所幫助”的背景下完成社會折扣任務,每次社會折扣任務需要完成一個表格,表格需要被試在每一行的A和B之間選擇其一,總共十行。如表1所示,以在自我參照條件下,設想的社會距離水平為“朋友”的情況為例,A選項中自己獲得的金額從0元到270元以30元為間距增加,而B選項中接受者獲得的金額維持在240元不變,被試根據自己的偏好在每一行中選擇A或者B。

      2.4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分三步完成,首先,被試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接受死亡提醒操作和牙痛提醒操作。接著進行延遲操作,回答兩道填圖計算題,時間限制為五分鐘,若被試五分鐘內未完成答題,也必須停止答題,去完成下面的問卷題目。最后,每名被試完成社會折扣任務,其中自我參照和家人參照兩部分任務的順序安排是隨機的。

      表1 社會折扣任務(以自我參照、“朋友”社會距離水平為例)

      3 結果與分析

      社會折扣任務測量的指標為 “為使處于某一社會距離水平的他人獲得一筆固定的金額,愿意放棄給予自己(或家人)的金額”,具體的計算方法如下:首先確定被試在一系列滴定選擇中的轉折點 (B項轉到A項),然后計算轉折相鄰兩題中自我 (或家人)獲得的金額的平均值即為所求的指標。換言之,轉折點處的數值是被試愿意放棄的最大金額和接受給予自己(或家人)的最小金額的平均值。如果被試全部選擇A項,記為0,全部選擇B項則記為270。接著,參考前人的社會折扣研究 (何貴兵,蔣多,2013;何貴兵,楊鑫蔚,蔣多,2017),計算不同社會距離上的折扣程度,記為d。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d為社會折扣,V為他人固定獲得的金額,X為愿意放棄給予自己(或家人)的金額。d值越大,表示被試更不愿意犧牲自我或家人利益幫助他人,利他行為程度越低。

      以社會折扣為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 (見表2):死亡提醒的主效應顯著,F(1,105)=7.40,p<0.01,死亡提醒情境下的社會折扣顯著高于牙痛提醒情境;參照對象的主效應顯著,F(1,105)=27.52,p<0.001,家人參照條件下的社會折扣顯著小于自我參照條件;社會距離的主效應顯著,F(2,210)=146.85,p<0.001, 進一步做事后比較(LSD)發(fā)現,三種社會距離兩兩之間差異顯著,p<0.001,社會折扣隨著社會距離的增加而變大,d陌生人>d剛認識的人>d朋友,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何貴兵,蔣多, 2013)。

      表2 兩種提醒情境下在六種社會折扣任務中的社會折扣(M±SD)

      死亡提醒與社會距離的交互作用顯著,F(2,210)=3.40,p<0.05,進一步做簡單效應分析結果顯示(見表3):“朋友”和“剛認識的人”在死亡提醒情境下的社會折扣均顯著高于牙痛提醒情境,F朋友(1,105)=9.13,p<0.01;F剛認識(1,105)=6.95,p<0.01,“陌生人”在死亡提醒情境和牙痛提醒情境下的社會折扣沒有顯著差異,F陌生人(1,105)=0.96,p>0.05;在死亡提醒情境下,“朋友”與“剛認識的人”,“朋友”與“陌生人”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01,“剛認識的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差異不明顯,p>0.05,在牙痛提醒情境中,三種社會距離水平兩兩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01。

      參照對象與社會距離的交互作用顯著,F(2,210)=10.19,p<0.001,進一步做簡單效應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朋友”在家人參照條件下的社會折扣顯著高于自我參照,F(1,105)=37.85,p<0.001;“剛認識的人”在家人參照條件下的社會折扣顯著高于自我參照,F(1,105)=11.19,p=0.001;“陌生人”在家人參照條件下的社會折扣顯著高于自我參照,F陌生人(1,105)=6.19,p<0.05。 計算兩種參照對象條件在每個社會距離水平的社會折扣差異,發(fā)現兩種參照對象條件在“朋友”社會距離水平的社會折扣的差異(d朋友(家人)-d朋友(自我)=0.19)分別大于“剛認識的人”和“陌生人”社會距離水平的社會折扣的差異(d剛認識(家人)-d剛認識(自我)=0.08;d陌生人(家人)-d陌生人(自我)=0.06)?!芭笥选钡纳鐣劭郾绕鹌渌鐣嚯x水平受到參照對象條件改變的影響更大。

      表4 三種社會距離對象在兩種參照對象方式下的社會折扣(M±SD)

      4 討論

      4.1 死亡提醒對個體利他行為的影響

      以往研究表明,人們死亡提醒之后更加擁護幫助他人的理念和行為,同時傾向于做出更多的利他行為,例如幫助有困難的人,捐款更多 (Vail&Juhl,2015;張?zhí)兀?017)。然而本研究的實驗結果表明,死亡提醒后的被試社會折扣更高,愿意為犧牲自我(或家人)利益幫助他人的意愿更低,即被試的利他動機降低了。首先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歸結于利他代價的不同,以往研究中實行利他行為的代價較小,往往不需要被試付出較大的努力或利益,例如提醒或幫他人拾筆、捐款等,而在本研究中,被試需要設想在所有人生活困難,金錢對生活能夠有所幫助的背景下進行利他決策,幫助他人意味著自己將失去一部分收益,也就意味著失去改善生活的機會,在這種明顯存在代價問題的情況下,人們會更謹慎地考慮得與失。其次,人們所持有的普世價值觀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人們可能認為幫助貧困的人并非是所有人的義務,富有的人而非貧窮的人有更大的義務去解救貧窮的人,這種價值觀可能在死亡提醒之后得到增強,降低了被試的利他傾向。

      本研究的自我參照和家人參照條件下的利他行為都顯示出了死亡提醒效應,經過死亡提醒的被試更傾向于保護自我和家人的利益,減少對他人的幫助行為。一方面,在進化的歷程中,個體經常需要在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中進行取舍,面對生死問題,利己主義始終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先性,盡管幫助群體或許能夠使更多人生存下來,但只有拒絕為群體犧牲的個體才能存活下來并擁有更多繁衍的機會 (陳曉平,2010)。另一方面,人類幫助親屬有著進化意義。根據廣義適合度理論,親屬是一個與自我有著密切關系的群體,親屬與自己享有部分共同基因,幫助親屬等同于間接提高自己基因的繁衍率。有研究顯示,大學生存在顯著的內隱親緣合作偏好(鄧永光,畢新,楊智欽,路立,吳鐵鈞,2010),而且在真實的歷史災難事件(例如饑荒、嚴寒環(huán)境)中,那些擁有父母以及其他親屬的人更有可能存活下來(Grayson, 1993; McCullough & York, 1990)。 幫助親屬也是在幫助自己。

      本研究還發(fā)現,不同社會距離水平的社會折扣受死亡提醒的影響略有不同,“朋友”和 “剛認識的人”都存在提醒情境間的顯著差異,而只有“陌生人”這一社會距離水平不存在情境間的顯著差異,被試在兩種提醒下都不會對陌生人給予太多的幫助。此外,死亡提醒情境下,“剛認識的人”與“陌生人”的社會折扣沒有顯著差異,這可能意味著受死亡提醒的影響,個體對剛認識的人在心理距離的感知上更加疏遠,正如同對陌生人一樣,死亡提醒情境下的被試不愿意犧牲太多的利益給予其幫助。

      4.2 參照對象對個體利他行為的影響

      不同的參照對象下的社會折扣不同。相比起自我參照,被試在以家人為參照的情況下對他人的社會折扣更高。該結果表示,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他人和犧牲家人的利益來幫助他人兩種情況中,被試對前者的接受程度比對后者的程度更高,意味著被試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獲得比自己還要高的利益。此外,研究還發(fā)現“朋友”受到參照對象的影響大于其他社會距離水平,當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時,被試對朋友也顯得不那么慷慨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尤其在中國文化中“家庭本位”的觀念下,人們視家庭關系為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家庭不僅僅是一個血緣組織、事業(yè)組織,還是中國人的超越之所,能夠從中獲得生命的超越性價值體驗 (麻天祥, 2011)。

      4.3 對不同社會距離他人的利他行為程度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被試對他人的利他行為程度隨著社會距離的增加而降低,這與前人的研究一致。何貴兵等人使用了心理聯結(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的概念解釋這一現象,認為“自我”與“他人”在個體心理上存在著聯結強度,社會距離越遠的他人與自我心理上聯結強度越弱,他人遭受損失而引發(fā)心理感受也就越弱,導致折扣程度越高(何貴兵等,2017)。此外,從進化論的角度也可以對這一現象加以解釋,在進化心理學中常使用互惠利他理論(reciprocal altruism)來解釋非親屬之間的利他行為,認為得到幫助的他人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給予利他者回饋(Trivers,1971)。一般來說,那些與我們社會距離較近的他人給予回饋的概率更高,幫助他們從而使自己在未來獲得利益及其概率更高,因此我們會更多地幫助那些與我們更親近的人。

      本實驗研究表明,死亡提醒和參照對象對他人的社會折扣會產生影響,這些結果也許能夠進一步幫助了解死亡提醒對利他行為的影響,以及親緣關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在生活經驗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災難來臨時,有些人能夠見義勇為甚至舍己救人,也有些人只關心自己、明哲保身,這種區(qū)別除了受到幫助行為的代價的影響,還可能受到幫助對象性質的影響。

      5 結論

      死亡提醒情境下的社會折扣顯著高于牙痛提醒情境,死亡提醒降低了社會折扣任務中的利他行為程度?!澳吧恕钡纳鐣劭鄄淮嬖谔嵝亚榫抽g的顯著差異,“剛認識的人”的社會折扣在死亡提醒情境下與“陌生人”不存在顯著差異,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參照對象對社會折扣的影響顯著,比起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他人,人們更不愿意犧牲家人的利益幫助他人。其中“朋友”受到參照對象的影響大于其他社會距離水平。

      不同社會距離的社會折扣存在顯著差異,折扣程度由小到大依次為朋友、剛認識的人、陌生人。

      猜你喜歡
      利他行為陌生人家人
      組織中利他行為的可持續(xù)性及其前因機制:基于主動性動機視角*
      最好的養(yǎng)生是對家人和顏悅色
      海峽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16
      利他行為研究綜述
      如何面對陌生人
      兒童繪本(2017年8期)2017-05-10 18:18:21
      家人不支持直銷怎么力?
      陌生人敲門不能開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大學生利他行為探究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54
      謹防陌生人
      我的家人
      親子(2014年9期)2014-10-23 10:04:11
      謹防陌生人
      防城港市| 南开区| 广东省| 长泰县| 永兴县| 广西| 天峻县| 林州市| 广汉市| 隆昌县| 邢台县| 桐城市| 鹿邑县| 南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楚雄市| 德江县| 红河县| 新津县| 内江市| 姜堰市| 滁州市| 天台县| 安远县| 会东县| 胶南市| 灌南县| 汾阳市| 台南县| 宝兴县| 北碚区| 合肥市| 南投市| 博爱县| 收藏| 天全县| 盐池县| 韶山市| 澜沧| 耒阳市|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