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
新課改下,一線語文老師對新教材的實施,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宗,又各顯神通。但綜觀老師們的做法,首先都有“大格局”的思想,這個“大格局”可以是對一個作家的整體認識,也可以是對一本書的整體認識。由此延伸出去,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下面是我的一點淺知拙見:
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開始倡導“整本書閱讀”。剖析“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價值,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育和學生閱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篇章閱讀的糾正和彌補。很多書的內容由多篇各自相對獨立的文章組合而成的,相當于“群文”或“短篇集”;但是更多的書籍是由內在邏輯緊密、總體結構完整、篇幅體量甚巨的文本內容組成,相當于“長篇”。
初一下學期,第六單元都是有關魯迅的文章,我們就嘗試把整個初中階段魯迅寫的文章進行歸類,散文一類,小說一類,按照時間線索,結合寫作背景,理解人物和作者,印發(fā)成冊,供大家閱讀。王榮生老師曾說到《朝花夕拾》的取名由來,是按照魯迅“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分別有四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私塾老先生)——《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或者叫長媽媽)——《藤野先生》——《范愛農》”。
一篇好文章與一本完整意義上的好書相比,或許邏輯結構和思維角度有相似之處,但是,一本完整的書無論從內容廣度還是思維深度上都要更宏大、更深邃。讀有碎片意義上的“文章”,讀者更輕松或容易把握內容,需要的閱讀工具也許是“放大鏡”,而讀厚重大部頭的書籍,往往要從紛繁復雜的結構和內容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脈絡,需要的閱讀工具也許是“顯微鏡”。
語文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使命,責任可謂重大。教材就是我們的工具,課堂就是我們的陣地,想要利用好教材,必須精研教材,深入挖掘有價值的東西,給學生最大的影響與啟迪。
其實,每一篇課文都是知識的載體,都是我們教育的寶藏。對于每一篇課文,我們都需認真思考:通過它,我們要讓學生懂得什么,收獲什么?如何深入解讀教材,確定教材的教學點?語文教學如何將學生與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更有意義,我們的課堂才更有效率。
總之,學語文,不是為了應對考試??荚囍皇钦Z文學習的中短期目標,學語文的長期目標是提高素養(yǎng)。從應試來說,在各類升學考試中真正拉開差距的關鍵,無論是詩詞儲備、文化常識,還是閱讀理解、分析寫作,都很難在短期內沖刺提高。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也只有在基礎扎實的前提下才能顯現(xiàn)作用。從育人來說,深厚的文化底蘊、高雅的生活情趣、睿智的思維、溫潤的性格……這些素養(yǎng)以及各種能力,更是需要長期積累和熏陶。
在課改的潮流里,語文的學習內容將更加豐富,學習方式也更加靈活。作為一線語文老師,只有胸中有“大格局”思想,同時真正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將知識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樹立學生健康的三觀,才會真正培養(yǎng)一個孩子情懷和思想,讓孩子適應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