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上海,0000) 指 導
何立人教授是上海市名中醫(y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指導老師,臨床療效卓著,臨證經(jīng)驗豐富。何師主張“以平為期,以和為貴”[1]的治療理念,提出“王道霸道悉遵陰陽之道,柔劑剛劑謹守病機之劑”[2]等學術觀點。筆者有幸拜師門下,現(xiàn)就學習何師“王霸相濟”學術思想的體會作一介紹。
王霸之道即王道和霸道,兩者均為我國古代的治國之道,是治國理政的不同法則。所謂“王”“霸”,按照孟子解釋是,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稍晚時期的荀子在《荀子·王制》篇中說“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指行仁義爭取人心,為王道;“奪之與”是樹信譽,接納諸侯,為霸道;“奪之地”是用權謀武力,為強道?!盾髯印ね醢浴分姓f:“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王道者注重道德教化,“以德服人,以仁治國”;而霸道者多外樹威信,內(nèi)彰刑法,如有名的春秋五霸。歷史上,國家治理相對較好的時期往往兩者兼而有之。誠如漢宣帝所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語出班固《漢書·元帝紀》)。武侯祠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對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講的也是一個道理。
王道和霸道的思想在中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屢屢被提及和比征引用,在中醫(yī)的理法方藥等各個層面多有體現(xiàn)?!巴酢痹诠糯胸炌ㄌ斓厝巳咧猓洞呵铩し甭丁份d:“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睆闹锌梢?,“王道”究其實質,乃為“天人合一”之道,則中醫(yī)學的核心思想,如“天人相應”“形神合一”“陰平陽秘”等均可由此而引申闡述。概言之,在身心保養(yǎng)方面,“王道”強調(diào)“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3]3“四氣調(diào)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diào)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3]9和預防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3]13。疾病干預方面,提倡“以平為期”“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中病即止”“扶陽氣”“保胃氣”“存津液”“補氣血”。
“王道”和“霸道”比較顯明的時期當在金元。時諸醫(yī)家之學說紛呈,精彩之處,令人拍案。以金元四大家論,有謂河間先生之寒涼、子和先生之攻邪,如臨陣對敵,祛邪為主,用藥之偏性以對治病之危急,多屬“霸道”;東垣先生之補土、丹溪先生之滋陰,用藥和緩,近乎“王道”。金元之際,醫(yī)家們紛紛提出新觀點與主張,形成有益的學術爭鳴,產(chǎn)生了不同的中醫(yī)學術流派,極大地豐富了中醫(yī)學術思想。正如《四庫全書提要》所云“醫(yī)之門戶分于金元”。金元四大家在諸多中醫(yī)派別中,可謂獨樹一幟,他們的學術主張既有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人文因素的深刻影響,也因應了補偏救弊之需。如劉河間針對當時新的熱病,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關于熱病的論述,提出了“六氣皆從火化”的觀點,認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都可以化生火熱病邪,倡用寒涼藥治療當時橫行肆虐的傳染性熱病。張從正目睹時醫(yī)界喜投辛熱溫補之弊及庸工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wěn),誤人而不見跡,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觀點,在臨床上對汗吐下三法運用得心應手,發(fā)展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豐富了中醫(yī)學的臨床經(jīng)驗。李東垣重視脾胃,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內(nèi)外傷辨惑論·辨陰證陽證》載:“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wèi)氣、生發(fā)諸陽上升之氣,此數(shù)者,皆飲食入胃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也?!敝赋觥捌⑽竷?nèi)傷,百病由生”,脾胃氣虛,元氣不足,陰火內(nèi)盛,升降失常是產(chǎn)生多種內(nèi)傷病癥的病機。朱震亨則結合臨床實踐創(chuàng)立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氣有余便是火等新的學術觀點。朱氏所處時代,《局方》盛行,醫(yī)者濫用辛辣燥烈藥物而造成傷陰劫液之弊者相當普遍,朱氏針對這一現(xiàn)象,著《局方發(fā)揮》一書,在養(yǎng)生和治療方面都強調(diào)了補陰的思想,對糾正時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金元四大家的“王霸之醫(yī)道”[4]恰恰是中醫(yī)學損有余,補不足,以平為期治療思想的體現(xiàn),其終極目標仍然是人體的陰平陽秘、動態(tài)平衡。無論是劉、張,抑或是李、朱,臨床實踐中均注重辨證施治這一治療原則,強調(diào)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無犯虛虛實實之弊。
因此,無論王道,或者霸道之術,在臨床實踐中要根據(jù)患者疾病之差異,病機之不同,病勢之淺深,審時度勢,靈活應用。醫(yī)家有言:治外感方如大將,治內(nèi)傷方如丞相。外感之病,其來疾,其變速,用方多猛,取效快捷。內(nèi)傷多為日積月累,正氣日漸削奪,其來漸,其勢緩、其傷深,患者自體對藥物的反應性也相對較遲鈍,用藥多和緩,久久為功。有者崇“霸道”方而貶“王道”方,認為“王道”方如隔靴搔癢,不能治病,可有可無,有者認為“霸道”方最傷正氣,稍有過用,往往使病者愈治愈壞,甚至成為壞病?!鞍缘馈狈介L于攻逐,其力猛,往往看到某個癥狀明顯消失,易被認為“有效”,“王道”方多用于扶正,其效緩,因氣血之生長本身就緩慢,易被誤認為“無效”。其實兩者各有所用,要點在判斷精準,處置果斷。蒲輔周老先生曾舉一例明其要旨:有一膨脹病患者初脹之時,用檳榔、木香、牽牛子之類一服即消,繼服效果逐漸減小,更醫(yī)求治,謂過用攻伐,中氣不能轉輸,改用香砂六君子湯,初服三劑,似有效又似無效,又服三劑覺精神好轉,脹也有所減輕,以后消消補補,終收全功。治療中病人也曾性急,嫌進展慢,要求改用攻逐,兩劑后幾乎腹脹如故,驚駭之下,才不敢再自作聰明。
吾師何立人教授嘗謂“王道霸道悉遵陰陽之道,柔劑剛劑謹守病機之劑”。何師認為,王道霸道均從陰陽之道,只有謹守病機,辨證施治,剛柔相濟,才能實現(xiàn)治病救人的根本目的,切不可固執(zhí)一端。用王道者,非棄霸道藥,反之亦然。根據(jù)病情,一方中或純以王道藥,或專用霸道藥,或王霸雜陳,或乘勢變換比例,或以王道藥補正氣以助攻伐,或以霸道藥逐邪氣以護正氣,總以循陰陽之道為要。何師嘗以木防己湯為例進一步闡明,謂木防己湯是個王道霸道同用之方,木防己散結氣,石膏清肺熱,桂枝通血脈,人參補心肺,四者寒熱并用,攻補兼施,霸道之藥以祛邪,王道之品以扶正。何師另舉丁甘仁先生治療感冒案例說明無論王道霸道,均須謹守病機。丁氏在治療風熱時行感冒初期,或以清熱為主,隨著病情變化,出現(xiàn)久病陽虛,中陽不足,加入附子等溫里藥,雖為霸道之藥,然切中病機,實為允當。
何師進而指出,王道實則主張公平,以和為貴,以平為期;霸道當與“匪道”相區(qū)別,有理有據(jù),賞罰分明即為霸道。中醫(yī)處方若違背陰陽之道,不管藥物之寒熱溫涼,皆為“匪道”。臨床運用,一是要守病機,根據(jù)病機變化,王霸之法、王霸之方,交替更迭;二是虛實夾雜之證,兩者可同時運用。
可見,無論王道霸道,臨床應用的精髓是要明斷病機,順勢而為,而非執(zhí)其一端,刻舟求劍??傊?,道之體,大而無方,只有正確認識所患的病和患病的人,準確把握病情、人情、病勢、病機及預后,才可發(fā)揮好王道霸道的治病救人之用。
筆者在跟師臨證過程中,對何師“王霸相濟”學術思想有著深切體會。試舉一例以明之。
陶某,女,72歲?;颊咧髟V小便淋瀝1月余。尿澀少腹酸楚,淋瀝難盡,自服萆薢分清、金錢草顆粒沖劑,癥有改善,但形寒怯冷,耳鳴,心悸,腰脊酸楚,寐中下肢拘引。否認其他重大疾病史。脈細弦滑,苔薄膩微黃。西醫(yī)診斷為尿路感染,中醫(yī)診斷為濕熱型淋證。治以清熱利濕通淋,處方:炒知母、炒黃柏各9g,杜仲12g,生地、熟地各12g,炒當歸9g,炒川芎、炒川斷各9g,桑寄生9g,狗脊9g,懷牛膝15g,炒防風9g,羌活、獨活各 9g,土茯苓15g,生升麻6g,生黃芪15g,陽春砂 3g,生淮山 12g,脫力草15g,炒黨參12g,炒蒼術、炒白術各9g,益智仁9g,覆盆子15g,蠶繭殼 12g,芡實 15g,金櫻子 15g,白果 6g,14劑。二診時患者心悸早搏耳鳴減輕,尿澀尿急改善,脅痛,下肢畏寒不溫,脈細弦滑,苔薄。于前方加虎杖15g,苦參9g,桂枝3g,補骨脂9g,14劑。三診時,尿急尿澀大為緩解,右脅或痛亦減,或有心悸,善太息,寐欠酣,脈細小,苔薄,腰酸耳鳴。予疏肝理氣,補腎安神之方調(diào)治14劑,諸癥悉安。
按:該案患者因小便淋瀝1月余就診,尿澀少腹酸楚,淋瀝難盡,病屬中醫(yī)之淋證病,脈細弦滑,苔薄膩微黃,淋證有虛有實,該例綜合脈癥,當與濕熱蘊結下焦有關,且患者自服萆薢分清、金錢草顆粒沖劑,癥有改善,以藥測證,清熱利濕之劑服之見效,可進一步佐證濕熱之邪留著下焦。另一方面,患者年事已高,形寒怯冷,耳鳴,心悸,腰脊酸楚,腎虛之象明顯。故何師認為此案治療當虛實兼顧,清熱利濕以祛邪,雙補脾腎以扶正。藥用知柏、土茯苓清濕熱,蒼白術、芡實健脾利濕,金櫻子、覆盆子、蠶繭殼、生熟地、桑寄生等補益腎中精氣,黃芪、黨參、升麻補氣升清降濁。何師認為,高年之人,腎中精氣往往虛損,此病邪氣侵襲,日久更易耗傷精氣,故雖標癥明顯,患者最感不適,仍不可一味祛邪,急于求成,當兼顧平衡,沖和以為用。此方用藥,頗能體現(xiàn)何師治療中的“王霸兼濟”學術思想,藥味多而不亂,井然有序,扶正與祛邪于一爐,并注意不同藥物比例,配伍精當,故取效甚捷,三診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