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市中醫(yī)院 浙江 東陽 322100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腸病,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該病45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治療的脾虛濕阻型IBS-D患者90例,符合羅馬Ⅲ IBS-D診斷標準[1]及《中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脾虛濕阻型IBS-D診斷標準[2-3]。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22~60歲,平均31.2±2.5歲;病程2~18個月,平均14.3±3.4個月。對照組男18例,女27例;年齡24~58歲,平均32.2±3.0歲;病程3~20個月,平均13.4±3.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①蒙脫石散(四川維奧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01)1袋(3克)/次,3次/日,口服;②匹維溴銨(Abbott Healthcare SAS,批準文號H20120127),1片/次,3次/日,進餐時口服。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參苓白術散:炒黨參、炒山藥、蓮子肉、炒薏苡仁各30g,炒白扁豆、炒白術、茯苓各15g,砂仁(后下)4g,陳皮12g,桔梗1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次250ml。兩組均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以IBS-D的4項主要癥狀(腹痛、腹瀉、腹脹、排便不盡)的發(fā)生次數及程度制作消化道癥狀積分量表,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按無、輕度、中度、較重、重度五級評價,分別予記0、1、2、3、4分。療效指數(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3.2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好轉,療效指數≥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32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6%;對照組顯效24例,有效11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4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前13.8±2.6分,治療后3.7±2.4分;對照組治療前13.7±2.5分,治療后5.4±3.3分。兩組治療前積分比較無差異,但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5 兩組半年復發(fā)率比較:對兩組半年內復發(fā)情況進行統(tǒng)計,有一個癥狀復發(fā)即視為臨床復發(fā)。觀察組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6.7%;對照組復發(fā)10例,復發(fā)率22.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臨床癥狀,中醫(yī)學將IBS-D歸屬“泄瀉”范疇,其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素體虛弱等。基本病機在于脾虛與濕盛,脾虛則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傳導及分清泌濁功能失司,則生濕;濕邪又可困遏脾陽,致運化功能失調,以致泄瀉[4]。參苓白術散中,以人參、白術、茯苓為君,益氣健脾滲濕,山藥、蓮子肉為臣,止瀉,兼助君藥增強其健脾益氣之功;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砂仁、陳皮為佐,醒脾和胃、行氣化滯,另用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以助濕去,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同為佐藥;甘草為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諸藥相合,可以行氣滯而健脾氣,補中氣而滲濕濁,使脾健濕去,諸癥自除。結果顯示,參苓白術散聯(lián)合西藥治療可有效緩解IBS-D患者的消化道癥狀,提高療效,降低半年復發(fā)率,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