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萍
(甘肅省舟曲縣城關九年制學校,甘肅 甘南 746300)
前幾天去聽一位老師的觀摩課,那節(jié)課正好講的是杜牧的《山行》。在導入之后,教師先簡單地介紹了杜牧的生平,接下來是朗讀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先提出了三個朗讀要求:第一,朗讀要字正腔圓;第二,朗讀要有板有眼;第三,朗讀要有情有味。之后先集體朗讀,朗讀完畢,老師搖了搖頭,評價道“干巴巴的”,又指名幾位學生單獨朗讀,讀完了,也搖搖頭。之后老師范讀了一遍后,又讓學生集體朗讀,除了讀的聲音大了一些,整齊些,好像和初次讀區(qū)別不大。學生反反復復讀了十幾遍之后,教師才講解詩句的含義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又是拓展延伸,下課鈴響了,又讓學生集體讀了一遍,匆忙布置了作業(yè),一節(jié)課就完了。聽完這節(jié)觀摩課后,我心里始終有個疑問,這位語文老師既然在開始就提出了朗讀的三個要求,而且要求提得很具體,可是這位老師并沒有在這一節(jié)課上完成這個教學任務。雖然這位老師心里清楚詩歌教學重點是誦讀,可并不知道如何在一節(jié)課內有效地完成誦讀的教學任務。由此我想到許多語文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都是這樣要求朗讀的,似乎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教學設計似乎很普遍,也很暢銷,幾乎是當下大多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大家這么做,效果不怎么樣,老師心知肚明,但教師幾乎把過錯全推到學生的身上,這就是錯上加錯了。
如果語文老師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效果,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就會嘗試著改革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不一樣的教學,教學效果必然會有很大的改變。世界上的事物有其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一個從簡單到逐漸深入的過程。所以教師對誦讀的要求,也要符合這個道理,不能一下子就提出很高的要求,讓學生摸不到北。這樣的教學設計,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教師不動腦筋、自以為是的結果。正確的誦讀教學設計思路應該遵守以下原則。
第一,古詩誦讀的教學設計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面對一篇新課文,應該是陌生的,他們的心理活動是既好奇又有恐懼感。語文老師一下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恐懼感就會加深。為什么呢?因為古詩不像現(xiàn)代文,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有由淺到深的過程。首先,教師要掃清學生理解這首詩的障礙,比如生字生詞、作者簡介,還有寫作的時代背景,有時還要還原古代的社會現(xiàn)實,為什么呢?因為古今社會現(xiàn)實差異很大。比如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的思鄉(xiāng)念親及其送別的詩歌?教師就要講清楚,古代的交通不發(fā)達。舉個例子,唐代的文成公主入藏,整整走了三年半的時間。這和現(xiàn)在的交通相比,有天壤之別。今天從西安到拉薩坐飛機兩個小時,坐高鐵也要不了十個小時。然后是對詩句的理解,也應由淺到深,先是詩句的字面意思,其次是詩句的背后的含義,再到整首詩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所以詩意理解清楚了,誦讀的效果也就達到了,比如朗讀要字正腔圓,要有板有眼,要有情有味。否則只提高誦讀的要求,反而使學生心理產生恐懼,根本不會誦讀出什么情味來。
第二,誦讀古詩詞要遵循先理解—誦讀—再理解的原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明白一個道理,誦讀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千萬不能讓誦讀失去目標及方向。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讀出感情來,那就不需要老師去上課了。正因為學生不懂,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誦讀,又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增長學生的才干。就如文章開頭提到講授杜牧《山行》詩的語文老師那樣,剛上課就給學生提了三個很高的要求,學生一定達不到,那位老師也很緊張。可是他認為是學生不配合,他對這首詩的教學設計要點以誦讀為主,如果他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把誦讀的重點放在后半節(jié)課上,而不是安排在剛剛上課時,到了真正應該誦讀的時候,他反而忘記了誦讀這件事兒。因為本末倒置,所以這節(jié)課就不順暢,始終覺得擰巴,師生之間的互動也不理想。
第三,古詩詞誦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設計誦讀的次序。哪些知識是學生容易理解的,哪些內容是學生難以理解的。設計誦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必須抓住學生學習有難度的知識點,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其次是要認真研究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安排誦讀的層次。教材不一樣,教學的重難點也不一樣,誦讀的教學設計也就不一樣。而現(xiàn)在的語文教師所設計的誦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卻恰恰相反,往往是在一節(jié)課的開頭就很突兀地設計安排了誦讀的全部要求,之后便不再設計誦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有問題的。對于古詩歌的教學,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要以誦讀為中心,講作者簡介,講寫作的時代背景,講詩句的理解,講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要為誦讀服務,只有這樣,才是正確地進行詩歌教學,否則老師做的一切將失去依據,變得毫無意義。
第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原則。有的語文老師教學詩歌時,自己講得多,滿堂灌,而學生只讀了三四遍,這樣的古詩詞教學設計也有很大的問題,一方面說明教學沒有抓住古詩的文體特點,另一方面說明教師的教學課堂設計沒有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值得語文教師認真反思。
以上簡要談了關于古詩詞誦讀教學設計的原則性問題,旨在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與深入思考,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做好誦讀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品味中國古代詩歌的迷人魅力,讓學生在學習古代詩歌時體驗到愉悅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他們鑒賞詩歌的能力,熱愛和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