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冰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第三中學,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傳統(tǒng)的文言文以言為主的教學,教師講得累,課堂上總是忙于逐字逐句地講解、翻譯,滿堂灌。學生忙于抄寫,死記硬背,學得苦。教學過程機械死板,課堂氣氛沉悶,考試成績自然不理想,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也漸漸失去了興趣。傳統(tǒng)的文言文字詞教學出現(xiàn)了種種的弊端。那么我們該如何教學生,學生該如何學,才能適應新中考的文言文考試?《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7—9年級)》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品位。據(jù)此,在文言文字詞教學上我改變以往的方法,嘗試摸索新的文言文字詞課堂教學模式。
“言”是指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現(xiàn)象規(guī)律,也就是所謂的文言知識(含文字知識)?!拔摹庇袃蓪右馑?,即文章的知識(寫法、篇章、體裁)和人文內涵(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題、文化意蘊)。目前文言文教學的弊端有:第一,見“言”,但對“言”把握不當。第二,見“言”不見“文”,消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心志。第三,不見“言”也不見“文”,上成集團化模式的“講讀課”。
其實“文”與“言”應該緊緊聯(lián)系起來,割裂開來就失去了厚重,變成了千篇一律的“讀讀字音,查查工具書”的僵硬枯燥的模式。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內蘊。只有讓“文”與“言”完美地統(tǒng)一才能達到文言文字詞教學的最高境界。
《初中語文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的教學建議是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古代漢語詞典》 等常用文言工具書,借助工具書注釋排除文言文閱讀中的詞句障礙,凡有注釋的不一定要逐詞逐句講解,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在課前布置預習,對文章進行口頭翻譯,不會的字詞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頁下注先自行解決,并做記錄。把有疑問的字詞做好記號,上課時一起解決。教科書有淺易注解的就不用再解釋了。這既節(jié)約上課時間,又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常用字詞,應予以突出。如絕境、無論、交通等;一詞多義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久居”“參差披拂”“犬牙差互”等。在學習翻譯文言文中帶動學生區(qū)別同一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便于學生理解,翻譯。在學“文”中帶動習“言”。
有些字詞句光淺表地知道遠遠不夠,集中體現(xiàn)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需要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具體感受字詞語句。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中的“歇”和“頹”,不能僅僅知道字面意思,這兩個字把景物寫活了,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除了動態(tài)的共性,還有擬人化的意味,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是在解析文章中字詞含義,使學生加深印象,深入理解文本。在理“文”中咀嚼品味“言”。
課標中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詞,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在文言文閱讀測試中它們是高頻詞。為了讓學生記住,我在課堂小結中把它們再集中列出來,歸納強調,學生當場記憶。課后出練習題反復訓練,強化記憶。在學“文”中集中歸納“言”。
應用這四種原則處理文言文字詞句的方法,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字詞,積累字詞,打下堅實的基礎。又能讓“文”與“言”緊緊聯(lián)系起來,不割裂開來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文”與“言”相結合的最高境界。
語言學家楊樹達:“古人之用字,有用其形即用其義者,亦有如今人之寫別字,用其形不用其義,而但取其音者?!庇米帜康模阂挥靡饬x,一用聲音。了解字的形體構造,從聲音上來推求字義。
一般來說,分析字形以求本義,不能以楷書為據(jù),而應以小篆為據(jù)。有時還應參考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分析,了解字義加深印象,方便記憶。
例如:《桃花源記》中“悉如外人”的“悉”字是會意字。從心,從釆。釆(biàn),辨別。心中加以辨別,很詳細。本義是詳盡的意思。后來詞性發(fā)生變化,作副詞時就是“全都”的意思。現(xiàn)在組詞為“悉心”(全心全意)。這樣,通過學習構字法,就不難理解這字的含義。
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整理。對比歸納,尋找聯(lián)系。
①通假字解釋可以從讀音方面加以考慮。如“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疊韻通假)?!叭雱t無法家拂士”?!胺鳌蓖ā板觥陛o佐(雙聲通假)。也可以從字形上取得幫助,因為漢字絕大多數(shù)是形聲字,凡是聲旁相同的,一般在上古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故患有所不辟也”的“辟”通“避”?!氨佟钡谋玖x是刑法。做“避”字用,是原屬本無其字的假借,后來才出現(xiàn)作躲避講的本字“避”(古今字)。
②一詞多義,關鍵在于掌握本義,理解從本義出發(fā)的引申義。只有了解本義,才能夠理解多種的引申義。這就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如“兵”本義是武器,“兵革非不堅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兵”是武器;引申為:“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的“兵”是軍隊。尋找字內在的聯(lián)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多種引申義。
③古今異義。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如“僅”在先秦兩漢時,表極言數(shù)量之少?!敖仆糜腥?,僅得免其死耳。”(《戰(zhàn)國策》)表“只,才”。在六朝至唐宋時,表極言數(shù)量之多?!皟H如銀線”(《觀潮》宋代人)表“將近,幾乎”。這與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相關。語言也是隨著時代的不同,經濟的發(fā)展而變化。只有了解時代,了解文化背景,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字詞的含義。
④詞類活用。除了歸納,還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講解一點語法知識,讓學生分辨詞性的變化。主要包括名詞、數(shù)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舉使動和意動的例子。
如何判定形容詞和名詞是否用作意動?一看是否帶賓語,二看整個句子的意思是不是表達主語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看作什么的意思。如“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的“美”主語“吾妻”認為賓語“我”很美?!懊馈笔切稳菰~的意動用法。
怎樣區(qū)別一般動詞與動詞的使動用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判斷,如果其動作行為由賓語發(fā)出,且受主語支配為使動用法。如“聞寡人之耳者”(《鄒忌諷齊王納諫聞》)的“聞”是由賓語“寡人”發(fā)出的,“使……聽到”,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掌握常用文言詞匯的詞義要充分利用漢字的形體,借助構字法,調動學生的積極興趣,又能從漢字古義演變發(fā)展,從理據(jù)上明了漢字意義的來源,通過對比歸納,尋找內在聯(lián)系,不用一味地死記硬背,這樣學生掌握起來更為牢固持久。
讀課文一般分五步驟進行。①在課前自己默讀一遍。學生自讀有生字障礙,不得不看注釋。這一遍讀,讓學生批注生字字音,自己粗知文章大意??啥嗦犂首x磁帶或老師自錄的視頻,讓學生熟讀課文。②課堂上老師范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語句的停頓。全班學生齊讀,目的讓優(yōu)生帶動后進生,讀通課文,讀出課文的節(jié)奏。③學生自由朗讀一遍。目的讓全體學生練朗讀,獲得語感,領會課文大意。誦讀,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養(yǎng)文言的語感,誦讀必須在理解詞義,了解句式的前提下進行。當然有效的誦讀也能帶動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通過反復誦讀,強化記憶,掌握詞義。④重要語段或文字精美的文段需要細讀品味。⑤在課后同學們還可以配樂朗誦,用視頻的形式發(fā)到班級群,然后選擇朗讀好的同學發(fā)表到我的公眾號里。讓同學們再次欣賞自己熟悉同學的聲情并茂的朗誦,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文字精美的文章進行背誦,又是對讀的文章進一步強化積累。
只有在“一字一句,分曉真切”(朱熹語)的前提下,讓學生反復誦讀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有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以道率文,文道并重,逐步解決疑難問題,最后歸納全文內容和特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做課外文言文練習中,先讓學生翻譯課外文言文。不懂的字詞先借助工具書進行理解,還有疑問的問題在課堂上一起解決。上完一篇課外練習則進行重要字詞歸納總結。在閱讀中對課內出現(xiàn)的文言知識點,懂得遷移,學會舉一反三,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因此通過我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不斷摸索、思考,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堂情況,采取多種角度、多個方法來提高課堂的文言文字詞教學效率,讓我的學生喜歡文言文,適應中考,繼承發(fā)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