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雪, 鄧 玥, 楊 彪, 3, 趙 成, 王 彬, 5, 周材權, 5
(1. 西華師范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 西南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充 637002;2. 四川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彭州 611930; 3. 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充 637002; 4. 宜賓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宜賓 644000; 5. 西華師范大學生態(tài)研究院,南充 637002)
動物種群密度和數(shù)量研究是動物生態(tài)學研究最基本的內容,特別是在珍稀瀕危動物保護和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1].只有充分了解物種種群密度,才能科學評定其生存現(xiàn)狀,維持長期的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和分析[2].動物的生境是維持動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各種環(huán)境資源的總和[3],生境選擇研究是評估棲息地質量、預測適宜地理分布的重要前提[4].在生境斑塊內的小空間尺度上,細微的生境特征變化塑造了微氣候和隱蔽條件不同的微生境,動物對于微生境的選擇主要是對食物獲取、能量維持和捕食風險等方面權衡的結果[1-2],直接影響著個體的生存、繁殖和適合度,是動物生活史的重要內涵,也與珍稀瀕危物種的種群維持和保護息息相關.
紅腹錦雞Chrysolophuspictus隸屬于雞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錦雞屬Chrysolophus,為中等體型雉類,無亞種分化,為我國特有種,是國家Ⅱ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分別將其列為近危(NT)和易危(V)物種[3-4].紅腹錦雞主要分布于我國中西部地區(qū)[5],目前,已有學者對該物種在陜西[6-8]、山西[9]、貴州[10-11]、湖北[12-13]和重慶[12]等地區(qū)的種群數(shù)量進行過調查和估算.對于紅腹錦雞的棲息地也已有一定的研究報道,包括海拔分布和植被類型選擇[7]、冬季的微生境選擇[14]、夜棲地選擇[15]、沙浴地利用[16]以及對林緣生境的利用[17]等.這些研究工作積累了重要的紅腹錦雞基礎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信息,為該物種的研究和保護奠定了基礎.
四川省是紅腹錦雞的重要分布區(qū),但關于紅腹錦雞的宏觀生態(tài)學研究還較少,尤其缺乏對其種群狀況及棲息地特征的研究.目前,僅見李湘濤[7]于30多年前對北川縣紅腹錦雞的棲息地、習性、繁殖和種群數(shù)量等進行了描述性報道.四川省內紅腹錦雞近年來的種群現(xiàn)狀及其棲息地特征都尚不清楚,制約著對該物種的有效保護,相關的研究工作亟待開展.基于此,2018年我們在四川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及周邊區(qū)域對紅腹錦雞進行了野外調查,估算其種群密度并分析其微生境選擇模式,以期豐富該物種的基礎生態(tài)學資料,同時了解保護區(qū)紅腹錦雞的種群現(xiàn)狀,為該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提供科學支持.
四川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31°10′~31°29′N、103°41′~103°57′E)位于四川龍門山脈東南部的彭州市境內,主要以保護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保護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為15.6 ℃,年平均降水量為932.5 mm;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11種,包括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大熊貓、金鵰Aquilachrysaetos、和綠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等;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36種,包括紅腹錦雞、獼猴Macacamulatta、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灰鶴Grusgrus等;此外還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分別是紅豆杉Taxuschinensis、珙桐和獨葉草Kingdoniauniflora,國家Ⅱ級保護植物8種.區(qū)內地形復雜,相對高差大,海拔跨度1 481~4 818 m,2 500 m以下主要是闊葉林,2 500~4 100 m主要是針葉林,4 100~4 300 m主要是亞高山灌叢,4 300~4 700 m主要是高山草甸,4 700 m以上多為流石灘植被.保護區(qū)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旅游資源豐富,有燕子溝、銀廠溝、九峰山、太陽灣等多個景區(qū).
2.2.1樣線布設 根據保護區(qū)及周邊的植被類型、地形條件和人為影響等因素,結合以往研究報道的紅腹錦雞生境特點[14, 18-19]和訪問當?shù)鼐用?,在紅腹錦雞可能分布的區(qū)域系統(tǒng)布設15條固定樣線(圖1,表1).每條樣線盡可能穿越多種地形和植被類型,樣線總長度約54.44 km,基本覆蓋了紅腹錦雞可能分布的區(qū)域.在2018年1月、3月、5月和8月對每條固定樣線進行重復調查.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實體和鳴叫探測數(shù)據,樣線調查選擇在雉類活動最為活躍的早晨(08∶00~11∶00)和下午進行(14∶00~18∶00)進行.調查時,調查隊員與向導2人一組,以1~1.5 km·h-1的速度沿樣線慢速行進,沿途對紅腹錦雞的實體、鳴叫、羽毛及糞便等信號進行搜尋和記錄.
圖1 保護區(qū)位置及調查樣線分布圖Fig.1 Map of Baishui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owing the transect lines
2.2.2種群調查 在繁殖季節(jié),紅腹錦雞雄鳥會占據明確而相對固定的領域并頻繁鳴叫以吸引配偶,這種強烈的占區(qū)鳴叫是紅腹錦雞種群密度調查的有效方法[12].研究顯示,紅腹錦雞95%鳴叫都發(fā)生在200 m的距離以內[25].因此,本次調查將這一距離視為紅腹錦雞雄鳥占區(qū)鳴叫的有效探測距離,設置樣線單側寬度為200 m以調查紅腹錦雞占區(qū)雄鳥密度.樣線調查時沿途記錄紅腹錦雞的實體,當發(fā)現(xiàn)雄鳥鳴叫信號時,記錄調查者所在位置經緯度及鳴聲的方向和距離,后期借助ArcGIS軟件確定鳴叫發(fā)生的實際位點.
2.2.3微生境調查 在樣線調查中,一旦探測到紅腹錦雞實體、鳴叫、羽毛或糞便等信號,則視為紅腹錦雞利用微生境,以手持GPS測定物種出現(xiàn)點經緯度,并建立樣方測定微生境特征.首先,建立20 m×20 m的大樣方,記錄樣方植被類型和地形、喬木層相關參數(shù);然后,將大樣方平均分成4個5 m×5 m的中樣方,記錄灌木層的相關參數(shù);再在4個中樣方的中心各設置1個1 m×1 m的小樣方,記錄草本層和地表層相關參數(shù).測定每個利用樣方內的地形、喬木、灌木、草本和地表等5個方面的共17個微生境特征,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物種獲取食物、躲避天敵及熱量維持等3方面利益[1-2].此外,按照系統(tǒng)取樣法,每條樣線海拔每升高100 m設置1個對照樣方,以代表研究區(qū)域內物種的可利用微生境.對照樣方的設置和參數(shù)測量與利用樣方一致.
2.2.4 種群密度和數(shù)量計算 紅腹錦雞在繁殖季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領域性,雄鳥會占據專有領域并排斥其他雄性個體進入,根據實體的發(fā)現(xiàn)位置和相對距離能夠區(qū)分不同的繁殖群體.因此,在紅腹錦雞種群密度的估算中,只使用繁殖季,即3月和5月的樣線調查結果.已有研究表明,紅腹錦雞繁殖季的平均領域面積為1.53±1.09 hm2[21],近似于半徑70 m的圓.本次調查中根據此距離區(qū)分繁殖群體,從而盡量減小重復計數(shù)的可能性.將每條樣線2次調查的結果合并,將所有直線距離小于70 m的鳴聲記錄位點視作發(fā)自同一占區(qū)雄鳥個體.
占區(qū)雄鳥密度采用如下公式計算:Dc=C/(L×200×2),其中,Dc為樣線上紅腹錦雞占區(qū)雄鳥的密度,C是樣線上發(fā)現(xiàn)的紅腹錦雞鳴叫總頻次,L表示樣線長度,200為鳴聲記錄的單側樣線寬度(單位為m).由于基于鳴聲只能對占區(qū)雄性的個體進行計數(shù),而無法直接測算雌性個體的數(shù)量,因此根據紅腹錦雞的性比來換算紅腹錦雞整體種群密度.參考丁長青的研究結果,紅腹錦雞的雄雌性比為♂∶♀=1∶1.12,成幼比則為1∶0.49[8],如此,根據占區(qū)雄鳥密度可以推算紅腹錦雞繁殖期種群密度(Dc’),公式為:Dc’=3.16×Dc.此外,根據夏珊珊等的研究結果,研究區(qū)域內紅腹錦雞的適宜宏生境面積為75.92 km2,其中39.35 km2位于白水河保護區(qū)內[22],以此推算紅腹錦雞繁殖期種群數(shù)量.
2.2.5 微生境分析 在微生境樣方調查中,為了盡可能減小調查人員在估測各種變量時的主觀測量差異,首先對人為估算的微生境變量進行分級,即將原始的連續(xù)性變量劃分為多個等級變量,具體劃分參考文獻[22].
為了解眾多微生境變量的共同變化模式,對過多的變量進行降維,并且克服多重共線性問題,對所有連續(xù)性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提取特征根(eigenvalue)>1的主成分,保留最大方差法標準旋轉后的因子得分,作為降維后的微生境變量進入后續(xù)分析.用二項式邏輯斯蒂回歸模型(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對紅腹錦雞的利用樣方和對照樣方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其微生境選擇偏好和影響利用的重要變量.在進行邏輯斯蒂回歸分析時,納入各主成分作為單級因子(不考慮變量間二級以上的變量交互作用),建立所有可能的備選模型(包括零模型).使用小樣本量修正的赤池信息準則(AICc)來評價所有可能的模型結果,AICc值越小模型準確性越高.若在所有模型結果中得到單一模型ΔAICc>2,則視其為最優(yōu)模型;否則,表明多個模型對于變量有相近的解釋效能,對所有ΔAICc≤2的備選模型采用多模型平均的方法求出參數(shù)估計值及其標準誤[23],并計算所有平均模型中各個變量的Akaike權重總和(wi+)以表示各變量的相對重要性.
邏輯斯蒂回歸模型分析在R 3.3.2中進行,使用了包glmulti、MuMIn.統(tǒng)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誤顯示,顯著性水平設為0.05.
在春季(3月)和夏季(5月)的2次樣線調查中,在14條樣線上均發(fā)現(xiàn)了紅腹錦雞,一共記錄到41次鳴叫,根據記錄位點間距整理后保留34次鳴叫記錄,各條樣線上的紅腹錦雞種群密度見表1.在有紅腹錦雞分布的區(qū)域中,密度最小的太陽灣,為1.188只/km2,密度最大的是鍋框巖,為10.705只/km2.研究區(qū)域內紅腹錦雞在繁殖期占區(qū)雄鳥的平均密度為1.677±0.343只/km2,平均種群密度為5.300±1.086只/km2,以此推算種群數(shù)量約為402只,其中保護區(qū)內種群數(shù)量約209只.
表1 基于占區(qū)雄鳥鳴聲統(tǒng)計的紅腹錦雞種群密度估算
3.2.1微生境變量主成分分析 野外樣線調查共獲得36個紅腹錦雞利用樣方和90個系統(tǒng)抽取的對照樣方.主成分分析顯示,在生成的17個主成分中,前6個主成分的特征根>1,累計貢獻率達65.494%(表2),表明紅腹錦雞的17個微生境變量所反映的信息可由這6個主成分有效反映.因此,我們提取了前6個主成分并計算出其相應的特征向量(表2).
從最大方差法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主成分1主要反映微生境樣方的位置特征、植被起源和喬木蓋度,與海拔、坡位、距水遠距離及植被起源均呈正相關,與喬木蓋度呈負相關;主成分2反映了發(fā)達的喬木層和更小的巖石蓋度;主成分3反映了較大的坡度,繁茂的草本層以及更高的苔蘚蓋度;主成分4呈反映了發(fā)達的灌木層和低的裸土蓋度;主成分5與巖石蓋度呈負相關,而與喬木蓋度和落葉蓋度呈正相關;主成分6則反映了更向陽坡向和更陡峭的坡度、更小的苔蘚蓋度以及更原始的植被.
表2 紅腹錦雞微生境因子的主成分載荷矩陣
注:加粗字體表示因子載荷絕對值大于0.4的主要變量[24],即各主成分主要反映的微生境變量.
3.2.2 微生境選擇的邏輯斯蒂回歸模型 二元邏輯斯蒂回歸使用6個主成分建立了64(26)個備選模型,其中有3個模型的ΔAICc<2(表3),表明這些模型在區(qū)分紅腹錦雞利用與對照微生境時具有相似的解釋能力.因此,對這3個模型進行全模型平均.根據平均后的模型參數(shù)(表4),主成分1、2、4的wi+均為1,遠高于其他主成分,同時主成分1和2的P值達到統(tǒng)計顯著,而主成分4的P值近顯著,表明這3個主成分是最重要的微生境影響因子.其中,主成分2和4的參數(shù)估計值為正,表明紅腹錦雞利用微生境的可能性與主成分2和4呈正相關;同理,其選擇的可能性與主成分1呈負相關.綜上,結合各主成分的因子載荷矩陣(表2)可以發(fā)現(xiàn):紅腹錦雞偏好選擇海拔較低、坡位靠下、靠近水源、植被原始、喬木層和灌木層發(fā)達、巖石和裸土蓋度低的微生境.
表3邏輯斯蒂回歸模型中ΔAICc<2的備選模型
Tab.3Thealternativemodel(ΔAICc<2)inlogisticregressionmodel
備選模型參數(shù)數(shù)量log-likelihoodΔAICcwi+PC1+PC2+PC4+PC55-57.1400.55PC1+PC2+PC44-59.121.810.22PC1+PC2+PC3+PC4+PC56-56.941.810.22
表4邏輯斯蒂回歸模型平均后的參數(shù)估計值和相對重要性
Tab.4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Akaike weight sum
白水河保護區(qū)及周邊紅腹錦雞的平均種群密度為5.300只/km2(1.188~10.705只/km2),與其他地區(qū)的研究橫向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種群密度處于較低水平.基于相似的鳴聲統(tǒng)計方法,秦嶺南麓的紅腹錦雞平均種群密度(包括幼鳥)為15.14只/km2(2.49只/km2~ 30.79只/km2)[12];在2008年雪災后,三峽庫區(qū)的繁殖季紅腹錦雞平均種群密度(包括亞成鳥)為32.20只/km2(2.11~69.32只/km2)[16];而在貴州寬闊水保護區(qū)內,僅紅腹錦雞占區(qū)雄鳥的密度就高達12.40只/km2(9.05~15.75只/km2)[15].白水河保護區(qū)紅腹錦雞種群密度較低,可能主要是由于其分布區(qū)域內人為干擾過大導致的.基于MaxEnt模型的分布預測顯示,研究區(qū)域內的紅腹錦雞宏生境主要分布于保護區(qū)內海拔較低的實驗區(qū)和保護區(qū)外圍區(qū)域[27].樣線調查中發(fā)現(xiàn),當?shù)匕傩赵诿磕晗募径紩l繁進山采集重樓Parisspp.等藥材,同時,保護區(qū)及周邊旅游業(yè)發(fā)達,外來游客全年都會進山徒步和游覽,這些采藥和旅游區(qū)域同樣集中在低海拔帶,與紅腹錦雞的適宜宏生境重疊程度極高,帶來了時間長、范圍廣并且強度較大的直接干擾,可能顯著地限制紅腹錦雞種群增長.
紅腹錦雞是典型的山地森林雉類,無法適應高海拔的嚴寒環(huán)境,研究結果表明錦雞偏好選擇海拔較低的微生境,符合該物種整體的海拔分布(800~1 600 m)[5].此外,它還展示出對坡位偏下的下位坡和溝谷地帶的偏好,與大木山自然保護區(qū)紅腹錦雞的冬季微生境選擇模式相似,這可能是由于下位坡和溝谷地帶在冬季積雪較薄并且融化較快[14].水源對于很多雞形目鳥類都是至關重要的微生境要素,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reevesii[25]、藏馬雞Crossoptilonharmani[26]、褐馬雞Crossoptilonmantchuricum[27]等多種雉類的棲息地選擇都表現(xiàn)出了對水源的依賴.河流或小溪不但能夠給紅腹錦雞提供賴以生存的水源,其周圍潮濕松軟的地面和茂盛的植物也能夠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因此,紅腹錦雞顯著地偏好選擇靠近河流和水源的微生境.
在植被結構上,紅腹錦雞偏好選擇起源原始并且具有高大而茂密的喬木層的微生境.這主要是因為高郁閉度的林冠能夠提供較高的隱蔽條件,使活動于林下的紅腹錦雞不易被天空中的猛禽類天敵發(fā)現(xiàn),增加安全性[28],同時還可提供適宜的夜棲場所[15].紅腹錦雞還對發(fā)達的灌木層有顯著的偏好.灌木層中的忍冬科Caprifoli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薔薇科Rosaceae等多種植物的果實都能為紅腹錦雞提供食物[29],是其夏秋季重要的食物來源,因此,紅腹錦雞對發(fā)達灌木層的偏好主要與取食活動有關.對于地表層而言,巖石的大面積覆蓋會抑制地面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無法為雉類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遮蔽,同時地表巖石太多也不利于雉類的行走和奔跑[30],因此紅腹錦雞不喜好巖石蓋度過大的微生境.相反,雖然落葉同樣不利于雉類活動,但是腐敗的落葉會促進一些昆蟲和土壤動物的生長,為紅腹錦雞提供豐富的動物性食物,這些營養(yǎng)豐富的動物性食物是雉類幼鳥生長發(fā)育期的重要蛋白質來源[31].
基于本研究結果和野外觀察,為有效保護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紅腹錦雞種群資源,維持并提供其種群數(shù)量,合理管理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提出了以下保護建議:1) 紅腹錦雞的生境主要分布于保護區(qū)海拔較低的實驗區(qū),該區(qū)域的旅游和采藥活動帶來了較大的人為干擾,未來應加強對進入保護區(qū)人員的管理,控制進山人數(shù),并且加強宣傳教育,嚴厲打擊上山盜獵、偷采偷伐行為;2) 棲息地管理應關注紅腹錦雞偏好的微生境,重點保護具有海拔低、靠近水源、起源原始、喬木層和灌木層發(fā)達等特征的微生境,避免此類生境被不斷擴張的人工林所侵占和破壞,防止紅腹錦雞優(yōu)質微生境的進一步喪失和破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