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恒志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寨里鎮(zhèn)寨里中學 山東濟南 271100)
“所謂‘好教育’,就是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教育”,教育名家李鎮(zhèn)西老師用這句樸素的話表達了對“好教育”的理解,把孩子放在心上,就是懷著一顆童心和愛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為他們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為他們現(xiàn)在的快樂和將來的幸福付出我們的情感和智慧。
暑假前期,我和初二級部主任劉老師走訪了幾位學生的家庭,這些學生多是因個人或家庭的原因,在上學期思想和行為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施某某(男)輟學在家近一個月、劉某某(女)癡迷網(wǎng)絡游戲,經(jīng)常遲到或曠課。在這些學生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位施同學,在他身上我也認識到:一個問題學生身后必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其實到他家家訪這個學期已是第三次了。我和劉老師來到了施同學家,因為在去他家之前已經(jīng)電話聯(lián)系了家長,結(jié)果一進門,就受到了熱情接待,水果、瓜子已經(jīng)整齊地擺在了桌子上。家長更是指著墻上貼的一張“至善少年”獎狀,嘴里不停地說著感謝的話語……這和我前兩次到他家的感受截然不同。
施同學原本老家在東北,父母離異后隨母親改嫁到現(xiàn)在的住處,據(jù)了解,施同學曾跟隨母親輾轉(zhuǎn)多個城市,換了多個學校,年齡也因此較現(xiàn)在班內(nèi)同學偏大一些,性格也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出現(xiàn)厭學情緒,成績比較差。施同學所在的班級是我新接的班級,在開學第一天,他就沒來學校,我向同學打聽了下他的情況,說是轉(zhuǎn)學了,然而再經(jīng)學校證實,他并沒有辦轉(zhuǎn)學手續(xù),我想肯定是出現(xiàn)了什么變故。我在與施同學原來的班主任交流時才得知他的家庭背景這般復雜,為了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我試著撥通了施同學媽媽的電話。據(jù)他媽媽說,施同學現(xiàn)正跟她在萊城租住的房子,整天渾渾噩噩,確有輟學的念頭,她也是正愁著想與學校老師聯(lián)系,爭取讓他重返校園。我們商定這個周末利用他們回老家出姜的機會把他帶回來,做一次家訪,我也想好好與他進行一次溝通。周末,我如約到訪,然而讓我沒想到的是在推開他家門的那一刻,才認識到那是一個家境窘迫、缺少歡聲笑語的生活環(huán)境,施同學的繼父大多數(shù)時間都用在釣魚、網(wǎng)絡游戲這些老百姓認為的不務正業(yè)的事情上,對家庭缺少責任感,三十多歲才成家,如今又添了一個女孩,生活變得更拮據(jù),他們父子感情一般,溝通較少,甚至都不在一個桌上共餐。因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施同學對我有點抵觸,得知來意后,他便回到電腦桌旁,不再看我,更不用說與我交流。最后,得到的答復是“我不上學了!”第一次家訪就這樣無功而返。
通過第一次家訪,我對施同學的家庭背景及生活狀態(tài)有了大致的了解,據(jù)他媽媽說,他曾多次說自己年齡比班內(nèi)同學都大,學習成績又差,加上不想讓媽媽生活得這么累,所以就不想上學了。因此,綜合分析,我認為他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其實源于內(nèi)心的自卑,要想讓他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就得讓他重樹信心。為此,我設計了幾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找了他原來的幾個說得上話的鄰村同學充當說客的角色,二是調(diào)動全班同學的智慧和力量。我圍繞施同學召開了一次“不讓一位學生掉隊”的主題班會,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都表示了對施同學輟學的惋惜之情,這也為施同學重新回歸課堂后打下了感情基礎。我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了卡片,將知心話寫在了上面,細心的同學還畫上了表情和圖案。我也在一張紅色的卡紙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心形,寫上了“施同學回歸七·五大家庭”字樣,周圍是每個學生的簽名。于是,我領著他曾經(jīng)的小伙伴,帶著全班同學的殷切期望,第二次叩開了他的家門,希望再次喚醒他內(nèi)心對美好生活的那份向往。
施同學看到久違的小伙伴,心情較上次平靜了許多,我和家長退至室外,讓他們在一起深入交流,希望他們能有所共鳴,達到期望的結(jié)果。但出乎意料的是,同學出來告訴我,他還是不想上學。我還得再次出場,坐在他的對面,看他手里拿著同學給他的簽名,眼睛里似乎泛著淚花,我感覺同學們還是起到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我試著伸出手,握住他稍微冰涼的手,他沒有拒絕,我問他“不想上學是因為怕嗎?”他點了點頭,身體分明在打顫,這是緊張的原因吧。我告訴他,“男子漢面對挫折是無所畏懼的,為了不讓父母受累而讓他們擔驚受怕,更是懦夫所為!讓我們試著走出來……”沒有想到,我以前看到的這些心靈雞湯會在這里派上用場。我讓他看著我的眼,他此時已是淚流滿面,表示試一試,我們達成協(xié)議,明天上學。
第二天,當我走進班級時,施同學已經(jīng)坐在他原來的位置了,周圍的同學都在認真讀書,一切都是那么平靜,就如同他不曾離開過,我沒有組織學生給他舉行歡迎儀式,只想讓他就這樣平靜地融入班集體。因為班級內(nèi)部在推行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班內(nèi)共有43人,我便把他編排在剩余的那兩人的小組里了,經(jīng)協(xié)商一致推選施同學為小組長,管理小組的日常學習、紀律等,也想通過此方式調(diào)動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找回自信。在學校組織的校園文化藝術(shù)節(jié)上,施同學代表我們班參加了校園歌曲大賽,一曲《平凡之路》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被推薦參加學校元旦文藝匯演。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老師要認識到,孩子們的性格特點沒有好壞,只有不同。但一定要注意到孩子們某些性格特點對他成長造成的制約。如果不能借助一些機會幫助自己體驗成功,那么這種靦腆的表現(xiàn)就會掩蓋他隱藏著的自卑。在今后的家訪中,還有更多的新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無論怎樣,我們都要清醒地認識到,很多家庭的問題往往就藏在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里。面對不同家庭的不同表達方式,老師要盡可能地做到對孩子背后的家庭有所了解,從而對孩子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并且能做到包容和理解,以孩子的成長為重,用情感和智慧服務好我們的孩子,從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