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山
姿勢是樁功所展現的形體表現形式。不同的樁式對機體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站樁者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而采取適合自我的站樁姿勢。在養(yǎng)生功法中,通常認為有站、坐、臥三種形式,如果把動態(tài)的形式考慮進去,可認為有四種不同的外在形式,但不論采取哪種姿勢,都必須做到舒適自然,重心要穩(wěn),全身放松,其綜合要領如下。
站式或坐式,要求頭部正直,頸項松豎,兩眼注視前方或輕輕閉合,以鼻自然呼吸,肩松肘橫,胸部空靈,腹部圓實,下肢松沉,整體協(xié)調。實際上,按簡單的方法擺好姿勢后,只要能做到立身中正,上述的各項要求均可滿足。
臥式練功時,四肢要舒展放松,功中如有困盹現象,兩眼可微露一線之光。仰臥時,兩足尖稍向外,保證兩小腿肌肉的放松。對于行式的動功鍛煉,要求動作緩慢、輕柔、均勻,體會王薌齋先生所說的“有形似流水”之要訣,同時也可體會周圍空氣的阻力。
實踐表明,不同的姿勢對機體具有不同的影響。站式對骨骼、肌肉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可以加強氣血運行,使肌肉堅實、增強骨骼的支撐力,對提高身體素質有很大作用,為有意練技擊樁者打下良好基礎。坐式或臥式可充分使骨骼、肌肉放松,有利于入靜養(yǎng)神,對調整高級神經系統(tǒng)有良好的作用。
不同的姿勢調配對不同疾病也有重要的作用。站式,神經衰弱、高血壓以及體質較好、病情較輕的患者均可采用。體質虛弱或病重者暫可采用臥式。坐式,適用于不適合站式而身體又有一定負擔能力的患者,以及一些重癥關節(jié)炎、潰瘍病的患者使用。
姿勢調配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嚴格控制運動量。我們知道,機體只有受到一定量的刺激后,才能產生反應,即肌肉的收縮運動。這種運動達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變化。如果站樁時間過短,或運動量過小,則參與收縮運動的肌群很少,不足以引起生理功能發(fā)生明顯的變化。較為適宜的運動量是:應使體內出現輕微的酸麻脹痛感,此為體內氣血運行之表現。繼之,以感到周身輕松舒暢、呼吸基本平靜為宜。運動量既不過大又不過小,可使皮層下中樞興奮,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呼吸機能,從而調動機體防御系統(tǒng),起到防治疾病、增強體質之目的。
在姿勢調配過程中,最忌“火候”過甚。所謂“火候”過甚,就是站樁的運動量超過了身體所能負擔的最大限度,而使某一關節(jié)或某一局部肌肉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反應,站樁后全身疲倦無力,四肢疼痛,煩躁,失眠,甚至食欲減退,精神萎靡不振,恢復緩慢。造成“火候”過甚的原因有兩種。
1.樁式太死,過于執(zhí)著,違背了“法出自然”的原則。采取某種姿勢站樁時,若有疲勞產生,萬勿強打精神仍堅持這種姿勢,應以“隨意調整法”調整之,此時,什么樣的姿勢舒服就用什么樣的姿勢練。若是站式,胳膊累了就放得低一些,這樣站著不順就變換為其他的站式,如站著不行就坐著練,坐著不行就以臥式練?!半S意調整法”的目的在于養(yǎng),以補充因姿勢不適所消耗的能量。否則,若硬性地撐著身體堅持某種姿勢鍛煉,會產生不良影響。
2.刻意延長時間,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有人認為站樁時間越長越好,這是不切合實際的。應該說,站樁者應根據自身的體質強弱、功夫進展情況進行合理安排。對于初學者或慢性病患者,應由幾分鐘練起,以后逐漸增加站樁時間。
對于堅持上班、而又想以樁功治療疾病的人來說,更要把時間合理安排好。如果體質較好、時間又較為充分,可多練一些;低位的樁功,消耗體力較大,練的時要間可短一些??陀^指標是:如果站樁后產生的疲勞經過一夜的休整還未能消失,就說明運動量大了,那么,次日站樁則應適當減少些運動量或縮短站樁時間。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