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薇
“春風陶然漢王鎮(zhèn),瑞氣盈門紫山村”。
那天隨大隊人馬來紫山村時,我的眼前頓時一亮,那白墻黛瓦的紫山村讓人過目不忘。這是江南水鄉(xiāng)才有的美麗景致,一幅又一幅水墨山水畫,有著蘇南鄉(xiāng)村才有的小情調(diào)。之前我曾去過多地采風,常感嘆當?shù)厝招略庐惖木薮笞兓?,今天才猛然發(fā)現(xiàn),我的家鄉(xiāng)、我身邊的風景,一樣變得多彩多姿、美不勝收。
時隔數(shù)日,我又一次來到這里,細細品味與感受紫山村的美。
一
不到八點鐘我就到了。此時太陽剛剛升起后不久,正映照在村旁一側(cè)的墻上,發(fā)出明亮的光。整個街面都還在陰影中,人走在上面有著涼絲絲的秋天的味道。
我一點點慢慢欣賞著墻面上那一幅幅畫,黛色的屋頂,灰色的線條,祥云的圖案。漢代人物的金色塑像,如大風歌圖,劉邦、張良、陳平等的議事圖,拔劍泉與馬扒泉的故事圖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一些廉政宣傳的內(nèi)容,如“加強廉政建設(shè),弘揚政治清風”、“清正廉潔,無私奉獻”、“振興漢王,以‘五個振興扎實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等,圖文并茂,頗有新意。一些古代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如農(nóng)業(yè)耕作圖、生產(chǎn)流程圖等,古意盎然,充滿情趣。
密密匝匝的柿子迎面而來,在濃密的青色發(fā)亮的葉片下,那一嘟嚕又一嘟嚕的結(jié)得密密實實的柿子讓我像個孩子般欣喜若狂,歡呼雀躍,“長得真喜人”,我在心里感嘆。柿子捏起來硬梆梆的,果肉厚實飽滿,有些是青綠色的,有些泛著深深淺淺的橙紅色來,那是成熟的顏色。事實上,這樣的驚喜在此后的行程中不時便會出現(xiàn)。我每每需要努力保持一種淡定的姿態(tài),以免路人以為我是個沒見過世面的家伙,少見多怪。
我到后約十來分鐘,一輛綠色漆面的小巧可愛的掃地車慢慢從大門口開過來,像個精致的大玩具,沿馬路一側(cè)一路清掃著過去。我像初入大觀園的劉姥姥,嘖嘖稱奇之時,過來兩個六十開外的阿姨,一個駕著電動三輪車,另一個從車上下來,用小桶從幾只圓口壇狀大塑料桶里盛了水來澆街兩邊的花兒。我不出聲地靜靜看著,感覺很新鮮、很稀奇。
二
和上次來時的大門緊閉不同,這次我到時張伯英書院剛剛開門后不久,晨曦中有幾個人或坐或站在書院門口閑聊,書院門口有一個照壁,照壁前是一口“紫金潭”。
張伯英曾任職于北洋政府陸軍部秘書、段祺瑞執(zhí)政府秘書廳副秘書長,是清末民初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xué)者,其人頗重氣節(jié),為人所敬重。其與先祖張膽、張膽之侄張竹坡皆為張氏后人,可謂“詩書繼世,詩文一脈相承”。
進入書院朱紅的大門里,梁上懸著宮燈,墻上掛著各樣匾額條幅,上書:“閑看秋水心無事,靜聽天和興自濃”,“品格清高邀梅作友,襟懷磊落拜石為兄”。
書院當門有一口白底藍花的大缸,不知是否為洗筆所用。室內(nèi)置紅木桌椅,上有古玩玉器。走進里面,是一個內(nèi)室,門前有兩只石獸,向里是高高的門檻,內(nèi)室對面有個小小的游廊,里面墻上有著漢畫像石圖樣的貼片。進得內(nèi)室,墻上有“撫景有詩”、“春華秋實”字樣。
在里面稍稍停了會,出得門來,抬頭望向天空,浮云若蛋花般正飄移著,眾星捧月般從中間烘托出一輪明亮的太陽來,熱力四射。幾只小雞在不遠的路邊嘰嘰啄食,有私家車經(jīng)過,雞群如一股風般咕咕叫著迅速刮到馬路的另一側(cè),消失不見。
又見柿子樹。又見那兩位澆水的阿姨。看時間離豐收節(jié)的啟動儀式還有十來分鐘的時間,我猶豫了一下,決定去參加這次的活動。便問熟悉路的阿姨們,果然,在張伯英書院的近旁即有一條路可迅速到達活動所在地:紫山廣場。
三
我從后面?zhèn)乳T進入紫山廣場。
舞臺之外,其余三面均為鋼結(jié)構(gòu)網(wǎng)架搭起的三大溜展銷臺子,被分隔成許多間小的門店,里面各擺有一排桌子,上面覆著白色的桌布,桌上有甜瓜、蔬菜,葡萄、葡萄酒,紙皮核桃,優(yōu)質(zhì)大米,胚芽米,有機黑麥精粉,獼猴桃,桃罐頭、梨罐頭,泡菜、金針菇,蜂蜜,草工藝品,雞蛋、紫薯、紅薯,蠶絲被,園藝,各種特色蔬菜,火龍果,盆景等,據(jù)說有五十多種農(nóng)副產(chǎn)品參加了此次的展銷活動。每張桌子后面有一至兩個看攤子的農(nóng)民朋友。
往舞臺那兒看,正中立著一塊牌子,上寫著:2019漢王鎮(zhèn)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暨銅山區(qū)第二屆鄉(xiāng)村旅游文化節(jié),并注明主辦單位、承辦單位等信息。牌子兩邊各立著三個寫著大大繁體“豐”字的糧囤,每個上面都用干的玉米秸做屋頂。舞臺左側(cè)有一個簡易的遮陽篷,是演職人員候場的地方。舞臺的右前方不遠處,有個像塔一樣的東西,上面一層一層的,填滿了各種各樣菜蔬瓜果,有南瓜、包菜、西瓜、白菜、水果、辣椒等。
舞臺對面是清一色的白色桌椅,前面的是領(lǐng)導(dǎo)嘉賓席,后面的是各村各莊農(nóng)民分坐的區(qū)域,椅背上都注明所來自村莊的名字。
在大片白色桌椅的后面是幾個大小不一的糧囤、玉米堆,有傳統(tǒng)的農(nóng)具、農(nóng)畜、農(nóng)用物資等,一些人正坐在這些糧囤的陰涼地里,說話,聊天,等著活動啟動儀式正式開始。我就是,拉過桌子,坐在一位女士的旁邊,正靜靜等著開場鑼鼓的敲響。
文藝演出在民樂合奏《喜慶豐收》中拉開帷幕,之后是精彩絕倫的《漢樂華章》。此時,我們已受邀坐到了看臺的第一排,那兒一連空著數(shù)個座位,大約是有一些人有事沒有來吧。
我得意于這樣的安排,雖然坐在大太陽底下有些曬,不過能看得清楚呀。演員們就在不遠處,其一舉手一投足你都能看得清楚明白。桌上擺放著會務(wù)手冊、農(nóng)產(chǎn)品展銷一覽表等,每個人的面前還放著一瓶礦泉水。不過,坐在第一排還是有一些拘謹?shù)?,起初有人做伴還好,后來身邊有了一些空位子,就多多少少有些尷尬了。
幾支經(jīng)典傳唱歌曲,一曲歌罷,又是一曲?!逗眠\來》《不忘初心》《陽光大道》……中間夾雜著舞蹈、歌伴舞,民樂、氣球表演、十佳農(nóng)民頒獎禮、啟動儀式等。
不到十一點鐘,活動結(jié)束了。
我在廣場上流連,看展銷臺上的產(chǎn)品,啄磨著是否要買一些回去,可因為此后還要在紫山村再轉(zhuǎn)轉(zhuǎn),就猶豫著什么都沒有買。這時剛好碰到一位好友,當下我們決定,此后的采風行程大家一起結(jié)伴前往。之前我逛的是西紫山村,東紫山村我們要再仔細看一看呢。
四
我們原路折返,從西紫山游步道那兒,穿過紫金山,來到山的東坡。面山而立,清初小說評點家張竹坡的墓碑就在左手邊不遠處的梨樹叢中,上面的“張竹坡墓”幾個字為綠樹青草所遮蔽,看不太真切。據(jù)說,竹坡墓起初是在紫金山北面的,并不在這兒。山北的墓地那兒,主墓前有神道碑,墓地有石人、石馬,后被毀,之后才于一九八五年遷到這里。
張竹坡因評點我國第一部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金瓶梅》而聞名于世,二十九歲時染疾身亡。竹坡墓新址周圍是大片的梨園,梨樹的果子熟透了沒人摘,軟軟地鋪滿一地。這兒靜謐安詳,鳥鳴啁啾,蝴蝶翩飛,這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是我們許多人夢想的所在,想必生前身后經(jīng)歷過太多人世掙扎的張竹坡也是喜歡這兒的,有清風明月作伴,日子如水般平靜滑過,當愜意無比。
我們從竹坡書院門前走過。一棵高大的銀杏樹立在書院門前的園子里,上面結(jié)滿了葡萄籽粒一樣的累累果實,青色的,飽滿、水潤的,密密麻麻的,像魚籽一樣地擠在一起。我看后自然又是一陣驚喜。
在此后的行程中,在東紫山村,我們看到的類似的碩果累累的畫面遠不止這樣一幅兩幅。需要提一下的至少有三四處之多:
一處是生長了十幾年的柿子樹,滿樹金黃色的小燈籠,十分誘人。我們問樹的主人——一位五十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那么多接近成熟的柿子怎么會沒有人摘,大姐說,一個是因為位置在村里較偏僻,另一個是因為她平常在家里沒什么事給看著,還有最主要的一個,就是這兒人的素質(zhì)各方面還不錯。
另一處,是又一樹銀杏,已結(jié)了白果的,表皮如掛了霜,沾了一層糯米粉,柔柔軟軟的樣子,里面也是子孫滿堂般一大家子人家。
還有一棵樹,結(jié)滿了紅紅的石榴。樹下已落了許多,不知道是這家的主人因為工作太忙顧不上摘呢,還是石榴水果太多了,就由著它一年年地自然生長,開花結(jié)果,成熟墜落。
就這樣慢慢逛著,當我們從東紫山村上走下來時,看到了近在咫尺的“竹坡故里”,里面經(jīng)修葺已是煥然一新了。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