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香溢
摘要:本文前半部分以《說文解字》①和《說文解字注》②為依據(jù),研究了許慎和段玉裁對“?”字本義的不同理解,并結(jié)合今人研究成果,對“?”的本義、引申義、造字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后半部分研究了《說文解字·?部》正文23個字的字形、意義類別及六書情況,根據(jù)甲骨文對許慎“?”部字的六書進行訂正,概括了《說文解字·?部》字的基本面貌。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部》;字形;造字法;本義
中圖分類號:H141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4-0022-02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東漢許慎所著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研究字義、字形、字音的字書。共收錄“?”部字正文23個,重文5個,無新附字。自《說文》問世以來,相關(guān)研究成果頗豐,涉及《說文》的各個方面。整理文獻發(fā)現(xiàn),研究《說文》?部字的文章并不多,故寫此篇文章,以饗讀者。
1相關(guān)文獻及許慎對“?”字研究
歷史上相關(guān)文獻對“?”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觀點認(rèn)為“?”是“旌旗之游,?蹇之皃”,該觀點出自饒炯《部首訂》[1]:“形容旌旗之游,其形飄揚翩翻無定貌也。左從屮,借其形為旌旗;右象其游,而曲之歧之,以明其事為?蹇”,“?蹇”意為飄舞之意。饒炯認(rèn)為“?”形容的是旌旗的飄帶,(像)旌旗隨風(fēng)飄揚,翩然翻飛沒有固定形狀的樣子,字的左邊由屮字會意,借屮的形狀表示旌旗,字的右邊像飄帶,曲折起伏來表明這個字的意思是飄舞之意。第二種觀點認(rèn)為“?”相當(dāng)于“垂”,出自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2]:“旁垂者象游,從入,飄揚如一出一入然”,意思是“?”兩旁垂下的東西是飄帶的形狀,由入字會意,就像飄帶飄揚時一出一入的樣子。第三種是鈕樹玉《校錄》[3]中的觀點:“宋本及初印本作,與正文(指字頭)不異……不應(yīng)重出?!逼浯笠鉃椋核伪炯俺跤”径紝懽?,這和《說文解字》正文的字頭沒有差別,故不應(yīng)有這個重文。第四是徐灝的觀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認(rèn)為“及”字是“?”右邊的飄帶。
《說文》認(rèn)為:“?,旌旗之游,?蹇之皃。從屮,曲而下,垂?相出入也。讀若偃。古人名?,字子游。凡?人之屬皆從??!逼浯笠鉃椤?,旌旗的飄帶,隨風(fēng)飄舞的樣子。從屮,彎曲而下,(表示旗桿);(右邊)下垂的飄帶,(像隨風(fēng))一出一入。音讀像“偃”字。古人名叫?,字(子)游。大凡?的部屬都從?。?,古文?字,象(旌旗飛揚之)形,及像旌旗的飄帶[4]。
2段玉裁對“?”字的研究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對“?”字說明如下。
第一,將“旌旗之游,?蹇之皃”注釋為:旌旗者、旗之通偁。旌有羽者。其未有羽者,各舉其一該九旗也。王逸《九歌注》[5]云:“偃蹇,舞皃。”《大人賦》[6]說旌旗曰:“掉拮撟以偃蹇。”張揖曰:“偃蹇、高皃”。段玉裁的大意為:旌旗,是旗幟的通稱。旌是有羽毛的旗。至于各類沒有羽毛的旗,(如果把它們)每種各舉一例的話應(yīng)該有九種。王逸在《九歌》的注釋中說:“偃蹇,是飄舞的樣子?!洞笕速x》將旌旗解釋為:樹木搖動引起飄帶飛揚?!睆堃菊f:“偃蹇,就是高高的樣子。”
第二,將“從屮曲而下?相出入也”注釋為:此十一字當(dāng)作“從屮、曲而下者游、從入、游相出入也”十五字。從屮者、與同意,謂杠首之上見者。曲而下垂者象游,游相出入者,謂從風(fēng)往復(fù)如一出一入然,故從入。大徐云[7]:“此字從屮下垂當(dāng)只作,相承多一畫。”玉裁謂:“從屮謂竿首,下垂謂游也”,鼎臣殊誤會。此段文字大意為:段玉裁認(rèn)為“從屮曲而下?相出入也”這十一個字應(yīng)寫作“從屮、曲而下者游、從入、游相出入也”這十五個字。從屮的會意字和從的會意字同義,說的是桿子上面能夠被看見的東西。(?字)曲折和下垂的部分就象是(旗子)隨風(fēng)飄舞的樣子,旗子隨風(fēng)搖擺就叫做(旗子的)隨風(fēng)往返運動,就像一出一入的樣子,所以(?字)由“入”會意。徐鉉說:“?這個字由屮和下垂之意會意,只應(yīng)當(dāng)寫作,(因為)在筆畫相承的時候多了一畫?!倍斡癫谜f:“從屮會意,意在表明位置是在桿子的上端,下垂的部分說的是飄帶?!痹Τ紝⑦@個字理解錯了。
第三,將“讀若偃”注釋為:于幰切。十四部。此句表明?的讀音,其大意為:(?)是于幰切,在十四部。
第四,將“古人名?字子游”注釋為:晉有籍偃、荀偃。鄭有公子偃、駟偃。孔子弟子有言偃。皆字游。今之經(jīng)傳皆變作偃。偃行而?廢矣。 其大意為:晉國有叫籍偃、荀偃的人,鄭國有叫公子偃、駟偃的人,孔子弟子有言偃,這些人的字都是“游”,現(xiàn)在的經(jīng)典系傳都(把?寫作偃),“偃”字通行而“?”字不用了。
第五,將“古文?字,象旌旗之游及?之形” 注釋為:此小徐本也。大徐作象形及象旌旗之游,皆不可通。其篆形各本古文與上小篆文皆不可分別,惟小徐本牽連其上端略異,與《古文四聲韻》及《汗》合,此等不能強為之說?;蛟唬骸爱?dāng)是?古文以為偃字七字之誤。”其大意為:這是小徐本的解釋,大徐本解釋為“象形及象旌旗之游”,這兩種解釋都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關(guān)于這個字的小篆字形各個版本的古文和古文上面的小篆文都沒有明顯的區(qū)別。只有小徐本在牽連這個字上端的字形時有不同,這與《古文四聲韻》及《汗》相同,這種情況不能強行解釋。有的人說:“這當(dāng)是?字的古文寫作偃字七字的錯誤?!?/p>
3許慎《說文》“?”部字六書研究
《說文?部》收錄篆文23個,重文5個。筆者根據(jù)六書理論將《?部》中的17個篆書按照六書分類,結(jié)合前人對《說文 ?部》中部分字的解釋,對這17個字的字形及意義進行說明。?部17個字根據(jù)“六書”理論可分為三類。
(1)象形字(共1個)。
?:?,旌旗之游,?蹇之皃。從屮,曲而下;垂?,相出入也。
(2)會意字(共3個)。
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從?、從疋。疋,足也。徐鍇曰:人足隨旌旗以周旋也。
旅():軍之五百人為旅。從?、從從。從,俱也。力舉切,宵[]古文旅。古文以為魯衛(wèi)之魯。
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從矢。
(3)形聲字(共19個)。
(4)形聲兼會意字(共1個)。
旄:從?、從毛,毛亦聲。
綜上可知,《說文?部》收錄的篆文中,形聲字有19個,占到?部字總數(shù)的82%。李國英在《小篆形聲字研究》[8]中提到:形聲字在小篆中占了87.39%,在現(xiàn)代漢字中更是達到了90%。整理文獻可知,形聲字在《說文 ?部》中的占比情況基本符合造字法的普遍規(guī)律。
4今人依據(jù)甲骨文對《說文?部》六書的訂正
4.1對“游”字造字法的訂正
《說文》將“游”解釋為:“旌旗之流也。從?、汓聲”,認(rèn)為“游”是形聲字,大意為:“游,是旌旗的飄帶”。今據(jù)甲骨文及金文字形可知,“游”應(yīng)為會意字。徐灝《段注箋》[9]:“斿當(dāng)為本字”“從子執(zhí)?,子即人也”,亦可作為“游”是會意字的例證。
綜上可知:“斿”是“游”的本字,“游”字的意義并非“旌旗的飄帶”,而是“人拿著旌旗”。帝王田獵或巡行所乘的“斿車”中的“斿”指的就是“人拿著旌旗”,如《周禮 春官司?!穂10]用“道車載旞,斿車載旌”描寫周天子出游時的盛大場面。
4.2對“旋”字本義的訂正
《說文》將“旋”解釋為:“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從?、從疋。疋,足也。徐鍇曰:人足隨旌旗以周旋也”?!墩f文》認(rèn)為“旋”是會意字?!靶?,轉(zhuǎn)動,隨著旌旗的指揮。由從、由疋會意;疋是足的意思。今據(jù)甲骨文及金文字形可知,“旋”的本義并非是許慎所言的“隨著旌旗的指揮”,而是“人足隨旌旗而轉(zhuǎn)動的樣子”。
4.3對“旅”字本義的訂正
《說文》將“旅”解釋為“軍之五百人為旅。從?、從從。從,俱也。” 許慎認(rèn)為該字是“由?、由從會意”,“旅”是軍隊的五百人的單位,“從”是“(許多人)在一起的意思”。徐灝《段注箋》中引戴侗說:“并人在畝下,以旗致民之義也”。據(jù)此可知:“旅”字屬于六書中的會意,但本義不是許慎所言的“軍之五百人為旅”,而是“用旗子招致人們聚集在田地里”的意思。
4.4對“族”字本義的訂正
《說文》將“族”解釋為:“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從矢”, 認(rèn)為“族”是“由?、由矢會意”,義為“一捆箭聚在一起”。此外,丁山在《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11]中指出:“族字從獻從矢,矢所以殺敵,獻所以標(biāo)眾。其字誼應(yīng)是軍旅的組織?!睋?jù)此可知“族”的本義不是許慎所言的“一捆箭聚在一起”,而是“拿著旗子的軍旅組織”。
注釋
①本文使用的《說文解字》版本皆為:[漢]許慎.說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②本文使用的《說文解字注》版本皆為:[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參考文獻
[1]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M].長沙:岳麓書社,2000.
[2]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M].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3.
[3]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5]王逸.楚辭章句補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劉歆.西京雜記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7]徐鉉.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32徐騎省集30卷附錄1卷[M].上海:上海書店,1989.
[8]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9]徐灝.說文段注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黃公渚.周禮[M].商務(wù)印書館,1936.
[11]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M].北京:中華書局,1988.
(責(zé)編: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