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銘記:高原之上的生命禮贊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大自然永遠也無法戰(zhàn)勝它,這就是人類的意志。穿行在青藏線上,那神秘莫測的云層,蒼茫遒勁的昆侖,浩瀚無邊的草原,總讓人感到一種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是一種震顫靈魂的洗禮,伴隨著生命的禮贊,悠久而深遠。
跨越天塹,這是一條用意志、精神、熱血和生命鋪成的天路。
這是一個注定要載入史冊的日子——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正式開始修筑。
這是一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路途最艱險的柏油公路——翻越海拔4837米的昆侖山、5800米的唐古拉山和無人的可可西里及壯美的藏北草原,常年凍土,終年有雪,四季刮風,數(shù)十條冰河分布在雪山峽谷間。
這是一支創(chuàng)造了人類奇跡的筑路隊伍——2000多名筑路英雄,在荒無人煙的“生命禁區(qū)”,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僅用7個月零4天,就實現(xiàn)了格爾木至拉薩1283公里的雪域天路全線通車。
這是一組讓每一個人都靈魂發(fā)顫的數(shù)字——60多年來,先后有近千人為建設、保障青藏公路而獻出了寶貴生命,長眠于雪山凍土。平均每公里路基下,就掩埋著一位修路、護路的先驅。
這是一位讓所有人都肅然起敬的將軍——60多年前,他挺身請纓修筑青藏公路,帶領19名部隊官兵和1200多個民工組成的筑路大軍,來到格爾木河畔的這片荒原上,開始了艱難的筑路進程。他就是被譽為“青藏公路之父”的傳奇英雄慕生忠。
格爾木,青藏公路零公里起始處。幾乎每個來到這里的人,都會去瞻仰一棟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兩層小樓——將軍樓。這里是慕生忠將軍當年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假如我死在青藏線上,就把我埋在這里!”望柳莊、雪水河、不凍泉、天涯橋、開心嶺、西大灘、五道梁……高原之上,這些由將軍修路時取名的地方,陪伴著慕生忠將軍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成為每一個海西人永遠銘記的天路豐碑。
半個世紀后,另一條天路再次穿過格爾木,在新世紀續(xù)寫著筑路人的輝煌。
從西寧到拉薩,建設青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愿望。這條全長1956公里的進藏路線,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術難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2006年7月1日,當與青藏公路比肩而行的青藏鐵路從格爾木向拉薩開出第一列火車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這響徹高原的火車轟鳴,是在向長眠于此無數(shù)筑路的英烈們鳴笛致敬!
在格爾木西郊,佇立著一座精神豐碑——格爾木烈士陵園。這是一個不朽的方陣。330余位為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格拉輸油管線等重點工程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長眠于此。他們靜靜地躺在這里,向著格爾木河永恒地眺望,繼續(xù)注視著這片土地的未來與發(fā)展。
然而,在西部大開發(fā)的號角中,在海西州崛起的進程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又何止三百?在冷湖油田四號公墓中,400多名英烈長眠在柴達木盆地;在南八仙,8名年輕的地質隊員獻出了寶貴生命;在青藏兵站,780多名官兵為保障青藏線英勇捐軀……
每一位烈士的背后,都是一曲感天動地的生命贊禮。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更染紅了一種信念。他們的精神,穿透了海西歷史,更點燃了后人的熱血。
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岡,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xiāng)。
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哎,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會更加香甜,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
今天,在這片承載著民族復興光榮與夢想的土地上,一條條通衢大道蜿蜒盤旋,翻山越嶺,穿云破霧,不斷創(chuàng)造著跨越與騰飛的傳奇。它們是大地的筋骨,也是海西各族人民的精神脊梁。他們把中國人的夢想延伸向更遠的地方!
這高原之上的生命禮贊,海西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
吟唱:民族和諧的盛世交響
“6000個椽子的潔白圣包,鋪天蓋地,是星星般難以計數(shù)的羊群;掀起了滿天塵埃的金黃馬,是馬群的驕子,有寬闊的脊梁……”這悠揚跌宕、高亢激越的歌聲,穿越了歷史的煙云,穿越了浩瀚的蒼穹,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將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娓娓道來,蘊涵著一個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精神,也激蕩著一個民族樸素動人的感恩情懷。
凡是到過海西州的人,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觸——這是一片由神奇自然創(chuàng)造的土地,沙漠、戈壁、湖泊、濕地、平原相間分布,冰川、高山、草原、丘陵、森林相映成趣。比神奇自然更具偉力的,是生活扎根在這片土地的人民。
在海西州奮進崛起的相冊里,匯聚著漢族、蒙古族、藏族等多個民族團結的力量,閃耀著六十多萬海西兒女共筑家園的光芒。
在瓜果飄香的瀚海綠洲,河流繞田園,草地遍牛羊;
在風光旖旎的廣袤大地,生命筑豐碑,丹心照汗青;
在魅力四射的海西新城,民族一家親,同唱一支歌。
最原始的生命力,最磅礴的凝聚力,最動聽的交響曲,你能從這片土地上得到最深切的感受。
德令哈,“金色的世界”;格爾木,“河流密集的地方”;都蘭,“溫暖之鄉(xiāng)”;茫崖,“額頭”之意……聽到這樣的名字,誰都會感受到這里遼闊、雄渾、豪邁的飛揚詩意。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蘊含著一種詩意的靈性,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古樸風情,記錄著一首蒼茫而深沉的感恩吟唱。
遙想當年,歷史悠久的古羌人在這里墾農逐牧、冶煉銅器;英勇善戰(zhàn)的吐谷渾,在這里馳騁沙場,書寫過334年的輝煌歷史;絲綢之路的駝鈴曾在這里回響了400多年之久;從長安到拉薩的唐蕃古道在這里遙指雪域;成吉思汗眺望的昆侖牧野,被他的后裔固始汗演繹了另一段慷慨壯歌……千百年來,無數(shù)英雄人物從這片土地上走過,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這里交匯共生,猶如一部綿延千百年的歷史畫卷,在悠悠的歲月長河中彰顯著波瀾壯闊和古樸雄渾,歷久而彌新。
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精神為支撐。
一座城市的復興,總是以文化為根脈。
《汗青格勒》,一部涵蓋了700多年沉重歷史的輝煌歲月,凝結著海西人民智慧的精神史詩。
悠揚的馬頭琴,一曲穿透人心的天籟之音,訴說著海西人民敬畏自然,珍愛家園的古老故事。
喜悅的那達慕,一次古老神圣的草原盛會,展現(xiàn)著勇猛、強悍、進取、奮發(fā)的民族精神,也寄托著海西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這片民族和諧的土地上,有生活的溫暖,有文化的滋養(yǎng),有海西人對于自然質樸而厚重的感情,有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海西州民族博物館、海西州非遺保護中心、海西州體育中心、海西州室內網(wǎng)球館、海西州圖書館……隨著一批批高質量、高水準的精品工程投入使用,海西州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節(jié)節(jié)升高。街頭巷尾的人群中,熙熙攘攘的車流中,風景優(yōu)美的公園里,人民幸福的笑容中,時刻涌動著與人為善的正能量,處處體現(xiàn)著高原綠洲的宜居之美、和諧之美。
這是一場藝術的盛會,也是一座城市的盛會。德都蒙古傳統(tǒng)文化藝術節(jié)、“智閣魯如”藏族文化藝術節(jié)、“查勒幕”馬文化藝術節(jié)、“柴達木之夏”文藝展演、青洽會專場、德令哈光熱大會文藝晚會、中國(青海德令哈)海子青年詩歌節(jié)、德令哈首屆國際高原音樂節(jié)、格爾木昆侖文化旅游節(jié)、“錦繡都蘭”“花兒”演唱會、百姓舞臺及全國民族自治州羽毛球邀請賽以及全省少數(shù)民族射箭大賽和首屆中國青海蕃萊塢民族電影節(jié)等等,一場場高端、大氣、親民的文娛盛會,既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海西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大美海西”的文化名片在世界面前熠熠生輝。
本土電影《德令哈之夜》榮獲第13屆世界民族電影節(jié)“最佳電影音樂獎”,原創(chuàng)音樂劇《昆侖神話》榮獲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天峻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稱號,格爾木市被國家民委掛牌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示范州”等等。
有一種自豪叫:我是海西人!
有一種幸福叫:我是海西人!
今天,每一個來到海西的人,都會被藍天一般的純凈所震撼,被草原一樣的包容所感動,被雪山一般的圣潔所洗禮。他們帶著向往、帶著夢想來到了這片高原上離太陽最近的熱土,他們的精神和靈魂與海西相遇、相知、相守,感受著這片土地一種神圣不可戰(zhàn)勝的強大力量,也構成了一曲民族和諧的盛世交響,更譜寫著這片土地更加光輝榮耀的嶄新未來。
這是新時代海西兒女共同的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