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同一到差異
    ——從魯侯養(yǎng)鳥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2020-01-07 08:35:22吳先伍
    關鍵詞:養(yǎng)鳥海鳥莊子

    黃 瑤,吳先伍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210023)

    “魯侯養(yǎng)鳥”這則寓言故事出自《莊子·至樂》以及《莊子·達生》中:“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1]338-339

    同樣的故事出現(xiàn)兩次,可見這則寓言故事在莊子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不過,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他者的個性特點和人類如何對待他者的問題,而沒有深層地挖掘這種對待方式背后的思維方式和關系模式。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其背后的思維方式和關系模式,從而探討其對現(xiàn)代構(gòu)建人與自然關系所能提供的有益啟示。

    一、“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人與自然的同一關系

    道家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馮友蘭曾說:“道家教義可以歸結(jié)為一句話:‘復歸自然’?!保?]《莊子》作為道家學說的經(jīng)典,其思想內(nèi)容當然也是以自然為旨歸?!棒敽铕B(yǎng)鳥”就是有關人與自然相處的寓言故事。在這則寓言故事中莊子不僅描寫了兩種不同的養(yǎng)鳥方式:“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和“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而且圍繞著這兩種不同的養(yǎng)鳥模式揭示出同一與差異兩種不同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模式。

    所謂“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就是按照養(yǎng)活自己的方式來養(yǎng)鳥,養(yǎng)鳥的依據(jù)全憑自己的喜好,這也是寓言中魯侯的養(yǎng)鳥模式。魯候?qū)⒑xB迎于廟堂,奏以《九韶》,備以太牢。由于《九韶》和太牢在古代是只有帝王與圣賢才能享用的音樂和美食,所以這些東西對于魯侯來說是最高的禮遇、最美的享受,但是對海鳥來說卻未必。李白曾借用“魯候養(yǎng)鳥”的寓言賦詩道:“海鳥知天風,竄身魯門東。臨觴不能飲,矯翼思凌空。鐘鼓不為樂,煙霜誰與同。歸飛未忍去,流淚謝鴛鴻?!保?]在這首詩中,李白以“鳥”喻己,感嘆懷才不遇的身世,道盡了單一價值標準對個性的摧殘。他認為魯侯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海鳥看作是另一個自己,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為海鳥提供“臨觴”與“鐘鼓”,卻不去關注海鳥本身的喜好,不關心海鳥真正需要的“凌空”與“煙霜”。這其中所蘊藏的正是人類以“己”為中心所構(gòu)筑的與自然的同一關系。這種“同一”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主體與客體的相同或相似。而是以主體為中心,將主體的感受強行推擴至客體,最終實現(xiàn)客體與主體的一致。正如德國哲學家阿多諾所說的那樣,同一關系“意指著主體和客體和諧一致,不管它們是如何被中介的”[4]。這就好比將石子投入池塘,石子與水面接觸后會以接觸點為中心蕩起漣漪,一圈圈泛起的波紋并不是主動形成的,而是湖水在石子的作用下,身不由己而漾起的同心圓。

    其實從“己”的內(nèi)涵里也可以看出這種同一關系。在古人用于記錄年號和日期的“天干地支”中,“己”處于天干的第六位,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所以《說文解字》里解釋“己”為:“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凡己之屬皆從己?!保?]741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里進一步解釋說:“己引申之義為人己。言己以別于人者。己在中。人在外?!保?]741可見,“己”含有“中心”“中央”之意。

    中國自古就以“中”為尊?!抖Y記·中庸》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保?]《漢書·律歷志上》曰:“中央者,陰陽之內(nèi),四方之中,經(jīng)緯通達,乃能端直,于時為四季?!保?]《公羊傳·僖公元年》何休解詁:“王者封諸侯,必居土中,所以教化者平,貢賦者均,在德不在險?!保?]由此可知,“中”不僅在時空方位里為尊,在倫理綱常里更是權力的象征。所以,內(nèi)含著“中央”之意的“己”也同樣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秩序。人類要求客體與“己”保持一致就是為了維持以“己”為中心的權力秩序,就像卡西爾所說的那樣,“人總是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個人生活作為宇宙的標準”[9]。這種以“己”為中心的同一關系也常見于包含“己”的成語中: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以己律人、察己知人等。這些成語與“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一樣,都是將“己”的感受作為唯一的標準,并以此來對待所有人。

    基于此,黃勇認為莊子的“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遵循的是“己所欲,施于人”的道德金律。之所以稱為道德金律,是因為在國內(nèi)外的倫理論述中都有類似的表述。譬如《圣經(jīng)》里說:“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保?0]佛教及猶太教經(jīng)典里也有相似的忠告。雖然學界對于“己所欲,施于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是否一致存在爭議(譬如陳來認為由于人們對善的看法不同,對惡的看法往往一致。所以“己所欲,施于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一樣[11];而黃勇則認為它們只是表述不同,含義基本一致[12]),但是不可否認,其深層邏輯都是要求己的是非觀必須帶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己所欲(不欲)能夠代表人所欲(不欲)。魯侯之所以會“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是因為其將自己的意愿看成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絕對真理,并一廂情愿地施加在海鳥身上,以此來建立自己與海鳥的同一關系。這種賦予“己”之是非以普遍性的做法取消了事物之間的差異,讓是非標準變得單一。所以,黃勇指出,道德金律其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不能保證行為主體的是非觀帶有普遍性。也就是說,行為主體所認為的當自己作為行為對象時希望別人對其做的事,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行為對象希望別人對他做的事,就像魯侯希望自己被別人招待時能享受帝王般的待遇,這種愿望并不是海鳥的愿望。為了彌補道德金律的這一邏輯漏洞,很多哲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據(jù)黃勇總結(jié),這些研究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假定了主體與客體的共同性和類似性。這使得道德金律無法走出被質(zhì)疑的泥沼。

    “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與道德金律一樣,實現(xiàn)的條件是假定人與自然的同一,但是這種假定并不是客觀實在的,所以,在“魯侯養(yǎng)鳥”的結(jié)尾,莊子評述道:“名止于實,義設于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保?]338-339對此,成玄英疏曰:“夫因?qū)嵙⒚?,而名以召實,故名止于實,不用實外求名?!保?]339也就是說,自然之“實”是先于人為之“名”的?!皩崱碧N含于萬物本身,不用在萬物之外強求人為之“名”,以人為去追逐實然是不合時宜的。可見,莊子所謂“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正是“實外求名”的表現(xiàn),一廂情愿地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同一關系,卻沒有抓住自然的本質(zhì),最終有名無實。

    《莊子》中有許多寓言涉及人與自然的這種同一關系?!肚f子·應帝王》里,南海之帝儵與北海之帝忽為混沌鑿人之七竅,就是因為儵與忽認為混沌與人是同一的。《莊子·人世間》里愛馬之人為馬“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1]91-92,也是因為愛馬之人將馬看作是自己?!肚f子·達生》里主持祭祀的官吏以生前富貴死后榮耀勸說豬不要怕祭祀被宰,同樣是由于祭祀的官吏將自己的信仰當作是豬的追求??梢?,在莊子看來,人類會不自覺地以自身為標準要求自然與其保持一致,從而將自然納入同一關系之中。這種同一關系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里更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巴門尼德的“存在與思想的同一”、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為大自然立法”、謝林的統(tǒng)一哲學、黑格爾的絕對觀念……這些理論都是以主體規(guī)定客體的方式,實現(xiàn)主客體的同一。在這種同一關系之下,自然被迫認同與服從人類的價值體系,并逐漸淪為人類的侍從與奴隸,人類的中心地位也在自然的從屬之下得以鞏固。

    二、“三日而死”:同一關系中的自然命運

    如果說人類將自然納入同一關系中是為了確立自身的中心地位,那么人類肯定希望這樣的關系能夠長久延續(xù)下去,這也是魯侯“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的原因。但是莊子所有描述人與自然同一關系的寓言都有一個相似的結(jié)局——被人類視作如“己”的自然全都擺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稇弁酢防?,混沌“七日而死”;《人世間》里,馬受驚后“缺銜、毀首、碎胸”;《達生》里,祭祀之豬“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為之”[1]350。 同樣的,在“魯侯養(yǎng)鳥”中,莊子寫道:“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同一關系里,當行為對象死亡,行為主體的中心地位也就不復存在,這肯定不是行為主體所希望的。但是莊子仍然以“鳥死”的結(jié)局宣告了人與自然同一關系的破裂。為什么魯侯以最高的標準招待海鳥,“鳥”還是不能逃脫死亡的命運呢?

    我們不妨回歸文本,尋找答案。在《莊子·至樂》與《莊子·達生》中,“魯侯養(yǎng)鳥”這個故事都是作為論據(jù)出現(xiàn)的。在《莊子·至樂》中,子貢問孔子為何“面有憂色”?孔子回答說,他在擔心去齊國講道的顏淵,顏淵講的是堯舜之道,所以孔子擔心齊侯因為不能理解這些道理而產(chǎn)生困惑,最終殺死顏淵。為了證明自己的擔心,孔子引述了“魯侯養(yǎng)鳥”的故事。在《莊子·達生》中,扁子將具有極高道德修養(yǎng)的“至人”的德行告訴了孤陋寡聞的孫休,但是卻擔心孫休會因此迷惑。當?shù)茏訂柋庾?,為什么孫休會迷惑時,扁子引用了“魯侯養(yǎng)鳥”的故事,以佐證將大道理告訴不能理解的人,就好比是“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1]358。

    既然“魯侯養(yǎng)鳥”這則寓言是作為論據(jù)證明以上兩個故事。那么,這幾個故事必然有相通之處。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相通之處在于:當不同主體的是非觀相異時,人們往往會以否定他者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顏淵以堯舜之道否定齊侯,齊侯不能接受而意欲殺了顏淵;扁子以“至人”之德行否定孫休,孫休不能理解而更加困惑;魯侯“以己養(yǎng)”否定海鳥的生活方式,海鳥不能適應致抑郁而終。由此,莊子揭示了“鳥死”的原因——人皆“自是而非他”?!白允恰眲t以“己”為標準建立與他者的同一關系,“非他”則否認他者的獨特性與合理性。

    《淮南子·齊俗訓》有云:“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謂是與非各異,皆自是而非人。由此觀之,享有合于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于心者,而未始有非也。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于心者也?!保?3]也就是說,天下是非并沒有固定的準則。世人皆以自己為是而以他人為非,其實并不是在尋求真理,而是在尋找合乎自己心意的東西。以他人為非也不是在拋棄偽詐,只是不希望別人違逆自己的意愿。對此,莊子視之為“成心”,他說:“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1]32-33在莊子眼里,成心是人們固有的是非偏見,人們看待世間萬物都是由成心管窺,從而自身就成為了評判萬物是非與否的標準。而且這種成心往往是不自覺的,所以,唐君毅才會說:“成心已定,其自是而非他,亦終不可免,而不可挽?!保?4]“魯侯養(yǎng)鳥”里,魯侯正是在這種自是而非他的成心之下,自作主張地通過“以己養(yǎng)”否定海鳥的生活方式,從而構(gòu)筑起“己”與“鳥”的同一關系。

    在這種同一關系中,魯侯并非出于惡意,其目的只是希望海鳥接受人類的生活方式。可是為什么海鳥不能欣然接受人類的改造,卻偏偏要“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呢?莊子說:“彼將內(nèi)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保?]337陸樹芝作《莊子雪》曰:“惑甚則心死,是亦死也?!保?5]當人人皆自是而非他,則困惑頓生?;蠖鴣y,亂則爭,爭而不得則死?;蛟S在社會關系中,自是而非他所導致的困惑尚有可能通過爭辯而暫時和解。但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由于人與自然的差異是絕對的,所謂:“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1]338這種自是而非他所帶來之“惑”對自然來說就是致命的,正如馮友蘭所說的那樣,“其用意雖未嘗不善,其用心未嘗不為愛人,然其結(jié)果則如魯侯愛鳥,愛之適所以害之”[16]192。 因此,莊子曰:“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馀,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噫!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1]173-174莊子認為,萬物的生長發(fā)育都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四時迭起,萬物循生皆是順物自然。盡管世間百態(tài),卻都蘊含著自身的合理性。但是“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明顯否定了事物的獨特本性,它是人類從成心出發(fā)而制造的人與自然的同一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人類以自己的是非觀為標準對待自然,也就意味著不符合人類價值標準的事物都是錯誤的。為了實現(xiàn)人類的價值標準,對于那些錯誤的事物人們要么改正它們,要么鏟除它們。正如勒維納斯說的那樣,“所謂同一性就是指在主客關系之中,片面地用一方消解或還原另一方,最終取消另一方的獨立存在”[17]。正因如此,處于同一關系之下的自然必然要經(jīng)受人類自是而非他的改造。在人類的改造之下,自然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如今頻繁發(fā)生的生態(tài)災難正是人類以同一之名破壞自然的結(jié)果。為了增加良田,人們開墾山林、圍湖造田;為了消滅害蟲,人們噴灑農(nóng)藥、引進新物種。但是這些“良田”與“害蟲”不過是人們自是相非的偏見。被破壞的山林、湖泊與濕地;被消滅的害蟲惡獸并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無用之物,而是大自然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優(yōu)勝劣汰而逐漸保留下來的。在大自然的循環(huán)體系中它們承擔著蓄水防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當人們以“己”為標準,將大自然的生物作為行為對象進行改造或者鏟除時,“自然之死”便成為必然的宿命。更重要的是,由于人類是地球生命之網(wǎng)的一部分,“不同植物間、植物與動物間的關系都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18]。當自然在與人類的同一關系里逐漸“死亡”,在極度膨脹中確立主體地位的人類也逃不過自己種下的苦果:旱魃為虐、水災頻仍、黃沙蔽日、瘟疫肆虐……各種生態(tài)危機時時刻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它們在提醒人類,以“己”為標準建立人與自然的同一關系,終究不過是兩敗俱傷、玉石俱焚。

    三、“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人與自然差異關系的重構(gòu)

    既然人類以“己”為標準建立與自然的同一關系最終會讓人與自然兩敗俱傷,那么人與自然應該建立怎樣的關系才能相得益彰呢?莊子在“魯侯養(yǎng)鳥”里給出了他的答案:“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夫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隨行列而止,委虵而處?!保?]338在這里,莊子否定了“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所建立的人與自然的同一關系,主張“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的方式重構(gòu)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與“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含義卻截然不同。據(jù)上文所述,“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是以“己”為中心,將“己”的感受推擴至“鳥”,這是一種由“己”到“鳥”的單向度同一關系。作為行為主體的人類只關心自己的需求,完全不考慮自然的差異?!耙曾B養(yǎng)養(yǎng)鳥”則完全不同,人類“養(yǎng)鳥”的行動依據(jù)不再是自己的愿望,而是作為行為對象的“鳥”的愿望。這種愿望不是人類的主觀臆想,而是剔除了人為強制的“鳥”的本性,這樣的本性就是莊子所追求的“順物之自然”,也就是順從事物千差萬別的原始天性。對此,莊子在《齊物論》中有詳細的論述:嚙缺問王倪:“子知物之所同是乎?”也就是萬物是否都遵循同一個標準,沒有差異?王倪回答:“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西施,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1]50-51意思是說,從居所來看,泥鰍認為潮濕的地方最適合安家,猿猴認為高聳的林木最適合安家,但是這些地方都不適合人類。從飲食來看,麋鹿愛吃草,蜈蚣愛吃蛇,貓頭鷹和烏鴉愛吃老鼠,但是這些食物都不符合人類的口味。從審美來看,人們認為毛嬙、西施,是最美的女子,但是魚、鳥和麋鹿看到她們就會逃之夭夭。通過將泥鰍、猿猴、麋鹿、蜈蚣、貓頭鷹、烏鴉等與人類比較,莊子表明自然萬物是千差萬別的,順物自然就是遵循事物之間的差異,不以自己的標準去同一萬物?!耙约吼B(yǎng)養(yǎng)鳥”正是忽視了萬物之間的差異,“強不齊以使之齊”[16]191,最終導致“鳥死”的悲劇。 而“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則主張順從鳥的自然本性去養(yǎng)鳥。通過對“鳥”的生活方式的肯定,人們看到了萬物自身獨有的特點。鹿食草而生、鳥棲木而居、魚處水而歡……只有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才能令自然煥發(fā)勃勃生機。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1]338,當人類承認與自然的差異,人類便不會再以同一之名傷害自然。因此可以說,“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在順物自然之中凸顯了萬物的獨特性,建立了人與自然的差異關系。

    這種差異關系并不是對自然本性的被動順從,而是在差異中實現(xiàn)互動與包容。當“以鳥養(yǎng)”取代“以己養(yǎng)”,人類不僅承認了與自然的差異,更會在差異中進一步探尋自然的本性,這種探尋要求人類與自然溝通交流之后,主動理解與包容自然的獨特本性?!棒敽铕B(yǎng)鳥”里,魯侯與海鳥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為了“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人類就必須要主動觀察海鳥的生活方式,同時海鳥也要自由自在地在人類面前展現(xiàn)其自然本性。通過這種互動,人類才能獲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鳥”的生活方式是“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隨行列而止,委虵而處”。這就是莊子所說的“流動而生物”[1]230。生命之水在差異關系所塑造的高低起伏的地勢里翻滾涌動,激昂的流水沖刷出丘陵、沖刷出平原、沖刷出溝壑、沖刷出自然萬物的千姿百態(tài)、生機盎然。中國古代有許多詩歌描述人與自然通過交流互動實現(xiàn)相知相親。譬如孟浩然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倍鸥φf:“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蓖蹙S說:“人鳥不相亂,見獸皆相親?!碧K軾說:“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這些詩歌里,自然是獨立于人類的存在,它們在與人類互動交流中展示著自身的獨特性。因此,“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表明人與自然通過互動與交流建立起雙向流動的差異關系,人類不再是自是而非他的獨裁者,自然也不再是被動的承受者。經(jīng)過互動與交流,人類真正理解了自然的本性,并在理解中實現(xiàn)對差異的包容。

    也許有人會質(zhì)疑人與自然交流的可能性。因為在肯定人與自然的差異時,莊子曾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保?]306意思是說,由于受各自視閾的局限,我們無法與井蛙談論大海;無法與夏蟲談論冰雪;無法與孤陋寡聞的人談論大道。那么同樣的,我們是否能真正了解自然的需求?實際上,“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這段話出自于《莊子·秋水》,是河伯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海,改變了之前“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1]305的態(tài)度后,北海若對河伯說的話。其后一句為:“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1]306也就是說,北海若認為,當河伯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改變了以往自滿的態(tài)度后,就可以明白大道理了。同理可知,即使人與自然存在差異,當人類破除成心,改變由“己”出發(fā)的狹隘視角,便可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溝通與交流。莊子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差異,不是為了阻斷人與自然的溝通,而是為了勸誡世人超越狹隘的成心,跳出以“己”為中心的評判標準,去發(fā)現(xiàn)、承認以及接納自然的差異。

    當然,莊子所說的包容萬物并不是袖手旁觀、無所作為。雖然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強調(diào)“無為”。但是這種“自然無為”的提出是有特定時代背景的。戰(zhàn)國時期七雄爭霸、戰(zhàn)亂不斷,各國囂囂競逐、殺伐相爭,使得“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1]200。 莊子認為“天下無道”的根源在于“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1]225,即以人為機巧取代自然規(guī)律,以功名利祿蒙蔽事物本然。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破壞自然的本性,抹殺萬物的差異。莊子說:“亂天之經(jīng),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噫!治人之過也!”[1]211所以莊子提倡“無為”,是反對“治人之過”,是要求人類不要肆意妄行。正因如此,莊子反對“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的強作妄為,主張“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的順勢而為。正如黃勇所認為的那樣,“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就是“鳥所欲,施于鳥”。在“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所構(gòu)筑的人與自然的差異關系中,人類不僅要知道“鳥所欲”,更要將“鳥所欲”施于“鳥”。人類不僅是“知鳥者”,更是“行動者”。這種行動要求人類“順物之自然而無容私”[1]161。“順物自然”就是遵循萬物自身發(fā)展的本性;“無容私”就是超越成心,包容差異。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的行動中,人類擔負起了捍衛(wèi)自然差異性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1]334,人與自然才能在差異關系里和諧共處、繁榮相盛。

    猜你喜歡
    養(yǎng)鳥海鳥莊子
    海鳥遇上惡房東
    養(yǎng)鳥風俗文化與鳥具收藏
    藝術品鑒(2017年8期)2017-09-08 02:20:18
    魯王養(yǎng)鳥
    快樂語文(2016年33期)2016-12-09 06:18:09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塑料垃圾成海鳥最大殺手
    該不該養(yǎng)鳥(2)
    居然被一個魚缸脅迫了
    女性天地(2012年11期)2012-04-29 00:44:03
    亳州市| 庄河市| 长汀县| 泰兴市| 宁河县| 肇东市| 富阳市| 石门县| 新乡市| 韶关市| 合川市| 德州市| 永城市| 偏关县| 探索| 马尔康县| 防城港市| 太康县| 五河县| 清水河县| 乌恰县| 灵川县| 和平县| 龙口市| 建始县| 温州市| 两当县| 五河县| 韩城市| 苏州市| 青田县| 平乐县| 南宁市| 台北市| 枣阳市| 台山市| 资源县| 南部县| 宜川县| 四会市|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