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鳳
摘要:環(huán)境描寫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覷。因此,在語文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環(huán)境描寫,借助環(huán)境描寫來了解文本內容,挖掘作品內涵,讓環(huán)境描寫成為解讀文本的一個有力支架。
關鍵詞:環(huán)境描寫;課本資源;教學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3-0078
北大教授溫如敏主張語文教學應把閱讀放在首位,“把‘培養(yǎng)閱讀興趣作為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呢?首先要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文本談起,而學生最感興趣的莫過于小說了。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小說教學單元,單元教學導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學習這個單元,要學會梳理小說情節(jié),試著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小說主題。這句話提示我們,“不同角度”可以從哪些方面考慮呢?
周健在《論小說三要素之間的多邊關系》中說:“小說中的環(huán)境不同于生活中的環(huán)境,它是為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而設置的典型化的環(huán)境,是具有某種表現力的藝術化的環(huán)境?!钡湫铜h(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是對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的高度概括。所以,筆者教讀本單元時,從三要素之一的環(huán)境描寫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收獲頗豐。環(huán)境描寫的一般作用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除此以外,環(huán)境描寫還根據其所在位置的不同發(fā)揮了不同作用。
一、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季節(jié)、時令、事件、起因等
這種情況一般用在開頭,如14課魯迅寫的《故鄉(xiāng)》一文的自然段“‘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庇昧艘痪湓?,交代了人物、事件起因。緊接著第2段僅用了79字描寫了深冬時候故鄉(xiāng)的“天氣”“冷風”“荒村”等景物,而形容詞語“陰晦”“蒼黃”“蕭索”的妙用,不僅交代了季節(jié)、時令“深冬”,渲染了凄涼、冷寂的氛圍,還烘托了人物悲涼的心情,更為下文“我”回故鄉(xiāng)的一系列遭遇做了鋪墊,暗示此次回鄉(xiāng)必定會令人失望。
再如第15課《孤獨之旅》第一自然段:“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獨生子杜小康失學了,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边@個環(huán)境描寫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家底厚實的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庭突然發(fā)生變故而不得不輟學去葦蕩放鴨,這是故事的起因。
二、為下文做鋪墊,同時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這種情況一般用在中間,如第15課《孤獨之旅》第36段,這里的環(huán)境描寫連用四個“黑”字,極力渲染了暴風雨來臨前環(huán)境的惡劣,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他”在風雨中勇敢尋找失散的鴨群作鋪墊。同時“一片”“風聲”“咔嚓”渲染暴風雨的可怕威力,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到了極致,為下文寫“他”變得堅強、揭示小說主題做了鋪墊。
三、用在中間,形成對比,突出某種心理或某種思想感情
這種情況一般如《故鄉(xiāng)》一文第12自然段的環(huán)境描寫,寫出了作者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美好和神圣,與現實中的故鄉(xiāng)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現實中故鄉(xiāng)的破敗與蕭條,表現了“我”對現實中的故鄉(xiāng)的失望之情。又如《我的叔叔于勒》第20段:“我們上了輪船,在一片平靜得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去”在懷著希望,對于勒回來充滿信心,想象以后的美好日子的前提下,全家人去哲爾賽旅行時當然是心情高興愉悅了,就連“海面也平靜得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了。而當發(fā)現他們所盼望的富有的于勒竟然是一個賣牡蠣的衣衫襤褸的老年水手時,美好的希望剎那間化為了泡影,哪還有什么希望和美好可言?正如第48段所言,“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保@一處的環(huán)境描寫很好地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的掃興、失望的心理。
再如《孤獨之旅》第13段對于“炊煙”的描寫“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煙,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因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焙偷?5段對于“鴨群”的描寫“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直已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唯恐自己與這條唯一能使它們感到還有依托船分開。它們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有時,它們會將頭從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還在船上,才又將頭重新放回翅膀里?!倍紡恼嬗辛Φ睾嫱辛硕判】倒陋?、恐慌的心理。而第23段、24段對于“蘆蕩”“香草”“螢火蟲”的一系列描寫,則從反面有力地烘托了杜小康孤獨、恐慌的心理。
四、含蓄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
這種情況一般用在結尾,如《孤獨之旅》最后兩個自然段“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開鴨欄,讓鴨們走到水中時,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顆白色的東西。他驚喜地跑過去撿起,然后朝窩棚大叫:‘蛋!爸!鴨蛋!鴨下蛋了!杜雍和從兒子手中接過還有點兒溫熱的蛋嘴里不住地說:‘下蛋了,下蛋了……”暗示了杜小康經受孤獨的磨難,暴風雨的洗禮后,終于變得勇敢、堅強,長大了,從而含蓄地表現了文章主旨。
五、表現人物品質或性格特點,烘托人物的高大形象
這一點在《孤獨之旅》中也有明顯的表現。如第36段對于“暴風雨”的描寫一方面突出其可怕威力,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人物的堅強、勇敢,烘托出杜小康在風雨中逐漸長大的形象。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景物皆著我之色彩。”環(huán)境描寫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覷。掌握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不僅有利于閱讀文本,深刻挖掘文本內涵,對寫作更有神助攻。希望每位教師都能把環(huán)境描寫作為解讀小說的一個有力支架,為語文教學助力。
參考文獻:
[1]李現山,盧云鵬,孫彤.多文本閱讀背景下小說環(huán)境描寫作用分析策略探究[J].教師,2019(3):17-18.
[2]王穎.文本解讀:開拓文本的兩“度”空間[J].語文教學通訊,2009(36):13-14.
(作者單位:河北省遵化市第二中學0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