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
細(xì)篾編小薰籠,包瓦器以蓄火,有提無蓋,名曰雞囪。詩人筆下的“竹火籠”和“雞囪”,其實都是熏籠,而式樣均如宋代的烘籃,也便是閩北山區(qū)至今還在用著的竹火籠。
熏衣的習(xí)俗歷史很悠久,而熏衣之器最常見也是最持久的一個名稱,可以說是熏籠。此外它又有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若干別名。比如先秦兩漢,熏籠別名曰篝,曰,曰籃,曰墻居。
熏籠其實是爐和罩的合一
《方言》卷五:“篝,陳楚之間謂之墻居?!惫弊ⅲ骸敖褶够\也?!卞X繹疏:“《說文》:‘籃,大篝也。《廣雅·釋器》:‘篝,籠也。又云:‘熏篝謂之墻居。熏與薰同。今吳人謂之烘籃?!庇滞怼盎\”條,郭璞注:“亦呼籃?!惫⒌摹敖瘛?,是東晉;錢注的“今”,乃是清。注疏者的喜歡援“今”例古,而這種作法又可以成立,即因熏籠始終是日常生活中習(xí)見的用具,它的式樣和使用方法很久都沒有大的變化,只是不斷出現(xiàn)一些別稱而已。
篝,籠,在這里都是絡(luò)的意思。用竹篾編作透空的網(wǎng)罩,其下置爐,便可熏衣。也可以說,熏籠其實是爐和罩的合一。爐中必要微火,那么是用炭,炭中添加香草,便成香炭。一縷氤氳于是使熏衣成為日常生活中柔美而安靜的一個細(xì)節(jié)。《楚辭·招魂》呼喚徘徊無所依倚的游魂重返世間享受生活的溫暖,先就舉出“秦篝齊縷,鄭綿絡(luò)些”,洪興祖《楚辭補注》:“篝,絡(luò)也,籠也?!保ù司錃v來有不同的解釋,姜亮夫《楚辭通故》于此有辨析,不過這里選擇的是自以為合適的一種)則熏衣正是生人為游魂所設(shè)想的期待。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置放生活用品和起居用具的北邊箱里,有大小熏籠各一,大者高二十一厘米,小者高十五厘米,竹籠上面均敷以細(xì)絹。作為陪葬品,它被一絲不茍載入遣冊,且規(guī)格、形制,一一記述分明,以見得另一個世界里的生活依然安排得周備,充滿體貼。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爐、罩合一的熏籠為銅制,爐高十八點四厘米,其一側(cè)有長柄,上有鏤空的蓋子,與爐配合使用的罩籠高二十六點六厘米,上邊安著提梁,則既可為籠又可為籃,提攜而兼收貯。熏籠有大有小,依大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功用?!端囄念惥邸肪?0《服飾部下》引《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漆畫手巾薰籠,大被薰籠,衣薰籠各若干,其中的手巾薰籠大約最小。
冬日里處處布下香暖
南北朝時,又有竹火籠,它屢見詩人吟詠,而以小謝的一首最為有名。謝緿《詠竹火籠詩》:“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褥。體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娟修且綠。暫承君玉指,請謝陽春旭。”可知竹火籠是寒冬里的尤物,以它的微溫可入衣袖暖手,又以它的含香可入臥具兼溫被。冬日里它的處處布下香暖,竟把春陽也比得不如。其時沈約也有同題之作,句云“覆持鴛鴦被,百和吐氛氳。忽為纖手用,歲暮待羅裙”,贊頌的意思大致相同。南北朝時代的竹火籠至今未見實物,據(jù)詩中的形容,它是用竹編制得玲瓏細(xì)巧,而所謂“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褥”,則尺寸該是很小,或如《東宮舊事》中的手巾薰籠,且內(nèi)里有胎,或別有容炭的裝置。197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國出土文物》中著錄一件三國吳時物,圖版說明稱作“陶熏器”,云出自湖北武漢。此器與常見的三國兩晉時的陶熏籠或曰熏籃無多差別,惟中央聳出一物,編痕歷歷,宛若竹制,中間部分是青瑣窗式的菱形孔,頂端一竅。它會是作為明器的竹火籠么,只是僅憑這樣一幅照片,尚不好遽然斷定。
隋唐時代一種常見的瓷熏籠,與竹火籠應(yīng)是同類用具。如陜西長安縣隋豐寧公主與韋圓照合葬墓出土的一件,高二十一點五厘米,形若馬王堆西漢一號墓出土的竹熏籠,綠釉,小口,平底,上有鏤作花葉的一對圓孔和相對的兩組直欞窗式條形孔,“出土?xí)r器腹內(nèi)積存的香木灰逾十公分厚,團結(jié)成塊,灰白色,手捏之立成粉屑,微有香氣”(戴應(yīng)新《隋豐寧公主與韋圓照合葬墓》)。河南安陽隋張盛墓侍女俑手持的一件,正是此物。唐代的例子更有不少,有的頂端圓孔上面還扣一個帶提鈕的蓋子,尺寸也有大有小,小者只有幾厘米高,大者高十幾厘米或二十余厘米。今一般稱之為香熏,熏,或熏爐。不過也許更為合式的名稱是熏籠。如同竹火籠,它也是熏衣而可兼暖手,或反過來說,暖手而兼熏衣。宋代這種瓷熏籠大約就不再流行,這以后常用的熏衣之器仍以竹器為主,而籠的基本式樣總是保存下來的。清代風(fēng)俗畫如董蓕摹方薰《太平歡樂圖》中的“竹編焙籠”,其式樣便很可以見出隋唐遺風(fēng),顯示出這一種生活用具的持久的生命力。
竹火籠是閩北山區(qū)常見的取暖用具
又有另一種同類用具名烘籃,它使用的歷史也格外長久,由宋而元,而明清,而相沿至今。烘籃的名稱列在《武林舊事》卷六“小經(jīng)紀(jì)”條,元明之際的《碎金·家生篇》“竹器”項中也舉出此物。前引《方言》卷五錢繹疏,曰熏籠“今吳人謂之烘籃”,便又是清代的情形。這里雖然都沒有講到它的形制,但我們由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卻可以間接得知。其卷七《樂器門》“銅鼓”條云:“廣西土中銅鼓,耕者屢得之。其制,正圓而扁平其面,曲其腰,狀如烘籃。”臺北歷史博物館出版一冊《香薰香爐暖爐》圖錄,其序言部分刊布一圖名“竹火籠”,整體造型,適如廣西的古代銅鼓。但未注明它的時代和地域。
去冬往閩北—浙南一線參觀古窯址,在由浦城向龍泉的路上經(jīng)過一個小鎮(zhèn),適逢趕墟,墟市上賣一種有提梁的竹編小籃,小籃下連一個喇叭形的高足座,竹籃里邊坐一個小陶盆。同行的栗建安先生說,這是閩北山區(qū)常見的取暖用具,名竹火籠。冬天里人們上身穿棉襖,下邊卻是一條單褲,而且多半赤腳,于是隨身提著竹火籠,里面用灰埋炭,炭是燒飯時灶火里燃過的杉木,因此不冒煙。坐下來的時候,就把竹火籠放在腿間,讓熱氣由下貫上。
有實物在此,清人筆下的有關(guān)描寫頓時可得確解。其一為厲鶚的一首詩,題為《紱江在越州以竹火籠二枚見寄》,句云:“織筠瑩節(jié)光于玉,圍就家江水盈幅。此君面目含春風(fēng),解與人間作旸谷。中函紅泥爐子小,如薸可挈藤蹙束。烏篷一宿固陵關(guān),伴書遣送長須仆。上言稽山大好雪,矲掛玉龍風(fēng)折木。裁詩坐念窮東野,致此令成手翻覆。一笑感君故意長,如玉有雙衣有復(fù)。枚火微溫生袖底,澼知無功可錄?!痹瓉韮擅吨窕鸹\是好友從會稽遣仆人送至,附書說稽山下了好大一場雪,因念及窮寒中吟詠不輟的詩人,這一對竹火籠便差可“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或助得詩興,亦未可知?;鸹\用綠竹編得光潔精細(xì),上有提梁可便提挈,內(nèi)有紅泥小爐可容炭火,衣袖籠火,周身可暖?!叭缬裼须p衣有復(fù)”,固然為扣題目中的“二枚”,但也有著照應(yīng)下句曰手暖而身暖的雙關(guān)之意。猶如終年漂絮而有著不龜手的藥,此便很是知足,更何必用它再求封侯。這是援《莊子》之典,又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又有一首《詠竹火籠效齊梁體》,句云:“屈揉合陶輪,玲瓏資火力。袖倚黍谷溫,香染湘江色?!眱烧吆峡?,竹火籠之式可以見得更為清楚。此外一例,為戴文俊的《甌江竹枝詞》:“溫嶺南來氣候溫,袍一領(lǐng)長兒孫。瀟瀟寒食三朝雨,手捧雞囪不出門?!弊宰⒃疲骸啊稖刂莞尽罚旱貧夂团?,溫嶺以南與北不同,故名。細(xì)篾編小薰籠,包瓦器以蓄火,有提無蓋,名曰雞囪?!痹娙斯P下的“竹火籠”和“雞囪”,其實都是熏籠,而式樣均如宋代的烘籃,也便是閩北山區(qū)至今還在用著的竹火籠。
編輯/徐?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