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煌
清代詩人謝聲鶴曾寫過一首《登祥麟塔》,“目斷祥麟石塔邊,漁洲蟹舍七洲連。紅洲遙在蓼花岸,不識沔洲看紫焑。”
祥麟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距離縣城12公里,位于臘洲麒麟山上,清朝嘉慶四年(1799)建,七層、八角形,高約30米,塔內空心,有石梯,紆曲可登。登上塔頂四望,詔安沿海七個洲嶼,盡入眼底,山光水色,美不勝收。1985年,經福建省文物考古隊和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專家考古發(fā)現并確定該塔下面的東北坡地為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其科學考證的意義是:本所在于七千年前便有人類生息?!芭D嶼祥麟”為詔安廿四景之一。
午后暖陽斜照,我們沿下宮線公路前行。至下傅村路段望祥麟塔,這個角度,恰似書本里頭延安寶塔的形象,栩栩如生了。抵達臘洲村道,我們將車子停于山道口側,沿著林蔭山道徒步上山。
前面一個叉道口,右側是登上主景區(qū)石臺階,左側過一小段是一個開闊的水泥平臺,似小型停車場。我們快步走過去,登上城垛狀的水泥護欄,仰望山頂的祥麟塔,僅在繁茂的樹頂上露了一小截。我們折回臺階入口,見左側一方碑記,但模糊得很,上前細瞧,是關于祥麟塔景區(qū)的大致記敘。臺階石板甚是寬大,兩側也安上精致的路燈,頗為美觀。
眼看祥麟塔身已在樹叢中顯現,感覺身上已滲出了細汗。“到了,到了”,走在前面的師友叫起來,我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繞過一塊巨石,雄偉壯觀的祥麟塔便呈現在眼前,大家昂首仰望這座高高的石塔,情不自禁一陣驚嘆!
整座石塔全部由方形的石板壘成,塔身八角形,層與層間都是翹起的塔檐,整齊劃一,塔尖尖頂狀,如唐僧帽之狀。
東南側埕上的祥麟塔碑刻,正面記敘祥麟塔于1987年被授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背面介紹祥麟塔的情況、修建時間、倡建者邑紳沈丹青和歷代重修等情況。值得一提的是,詔安旅泰愛國華僑許木泰先生,熱心家鄉(xiāng)文物,慷慨解囊,捐資人民幣八萬元,用于重新修繕祥麟塔,留下一段佳話!此碑為游客提供大致的旅游人文信息。
民間故事傳說,當時建造祥麟塔以補詔安文筆之缺,期望丹詔大出人才,美好的夙愿!
實際上祥麟塔因所處位置,初始也兼做航標塔之用,只是后來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這個功能早已閑置,倒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之后清代詔安書畫界出了汪志周、沈瑤池、謝琯樵、馬兆麟等一批領軍人物,現代又先后出了沈耀初、沈福文、沈柔堅、林林等諸位名馳中外的書畫大家。近些年,后起之秀更是層出不窮,為詔安書畫之鄉(xiāng)奠定厚實的人文底蘊。
東側山體茂盛的叢林中,奇異的石頭遍布,像這個又像那個,游人至此不由地駐足細辨,互相交流比對,饒有興趣的勁兒,挺有意思。
平展的一塊大石塊上,有一個天然的墨硯,文人墨客至此,是不是詩情畫意盎然。
拳頭石,如掄起的拳頭,栩栩如生。奇怪的是,這威力十足的拳頭,要掄向何方?
啃樹桿的動物,看,樹桿被啃了一塊大疤痕。神龜出沒,探出頭兒來。這只介紹為尖嘴龜,可是繞到其后方,卻分明是一頭熊哩。還有幾塊巨石,上面有出奇的景致——太陽巖畫,需借助輔助工具方能上去。
我們又來到塔基東北坡,底下一塊巨大的豎著的石頭已被開鑿了一大半。聽說下方之前是個天然洞穴,里頭早年發(fā)現存留有新石器時代的貝丘文化遺址,已遭破壞。據縣錢幣學會林會長介紹,2018年秋天,他曾帶央視攝制組上祥麟塔,在周邊坡地底,仍找到一些痕跡!電視片2019年7月央視十套播出了。
我們來到塔身西面,面對一層塔門,門上端半月形門框上方“祥麟塔”三個斑駁大字匾額,左側豎行小字:嘉慶三年三月谷旦;右側從左至右豎行小字:祥麟塔知詔安縣事鞠清美、教諭包夢魁、訓導柯輅。據介紹,祥麟塔上鐫刻的題匾,皆為邑紳沈丹青所題寫。
我們進入塔內,沿著靠塔身的略顯狹窄的石級,一層一層,小心翼翼上去。
樓板是圓形的,四面有窗門,有點像大船的方向盤。只是隨著樓層的攀身,四個窗門大小略有變化。
窗門上已安上古典狀防護門,透過窗門,風光旖旎的山光水色,盡入眼簾,美不勝收!
祥麟塔中望西面獅頭島(屬深橋鎮(zhèn)岸嶼村管轄)。據正在塔下埔石板的當地楊姓男子介紹,臘洲山屬麒麟寶地,祥麟塔建在麒麟頭上,尾部在西面大石聳起的山體。與圖四、五、六的獅頭島(有三只獅子,其中一只已毀),構成三獅戲麒麟之說。
下得塔來,再次環(huán)繞、仰望塔身,但見二層窗門上方皆有題匾,按四個方位:“朝陽”(東)、“挹暉”(西)、“迎薰”(南)、“拱辰”(北)共四塊、只是東側題匾“朝陽”因風化、光線等原因,已模糊了。每個匾左側有顯示題字者沈丹青的豎行小字。
下山途中,巧遇一大隊身著迷彩服上山參加祥麟塔風景區(qū)研習活動的當地冬令營小朋友,個個走得面紅耳赤。
“臘嶼祥麟”做為丹詔廿四景之一,加上后來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遺址和太陽巖畫等人文歷史景觀。隨著近年當地政府加大對景區(qū)保護性的開發(fā)建設,祥麟塔必將重放光彩,越來越受游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