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文
杭州萬向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承擔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責任,高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高職院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水平,在大數(shù)據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高職教師必須充分使用新的技術及環(huán)境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要與時俱進的培養(yǎng)學生信息化能力,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決定了大數(shù)據時代背景下高職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質量水平,但就現(xiàn)階段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實踐情況來看,在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所以要重視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與效能的評價研究。
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過程。智慧教育主要特點是數(shù)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多媒體化,其基本特點是開放、共享、交互、協(xié)作以及泛在。教育信息化在未來將在教育平臺上進行展現(xiàn),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計算機技術、大數(shù)據計算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通過信息化學習形式,能夠有效進行智慧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益,進而有利于適應信息化時代背景的發(fā)展要求[1]。
智慧教育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對高職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F(xiàn)代化信息技術和高職教學的融合發(fā)展,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高職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及引領者,其一定程度上也是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研究者、設計者、使用者及評價者,所以在智慧教育的發(fā)展背景下,不斷提升高職教師教學的綜合素養(yǎng)及專業(yè)化教學能力。
在社會教育迅速發(fā)展的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要重視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高職教師,其能夠實現(xiàn)信息化技術在課堂教學實際中的充分利用,能夠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進行優(yōu)化整合及利用,進而為在課堂上學習的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進行學習,并能夠不斷豐富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不斷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學習效益,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fā)展,進而有效實現(xiàn)高職院校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信息化教學能力主要是指高職教師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以其專業(yè)能力、教學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為基礎與前提,并重視將這些能力組合為新的信息化應用教學能力,然后應用于高職專業(yè)課堂教學過程中。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主要有基礎能力、綜合能力以及高職教育能力。首先是基礎能力;其次是專業(yè)能力。專業(yè)能力主要是指高職教師對其所教專業(yè)的準確把握及實踐應用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則主要是指教師在高職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準確把握及具體應用能力。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主要是指以專業(yè)教學活動為中心的信息化課堂教學能力。一般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會根據其信息化能力高低劃分為四個層次,即信息化基礎軟件應用能力,信息化交互網絡資源應用能力、教學資源整合及利用能力、云平臺開發(fā)及利用能力,是由低到高發(fā)展的,隨著難度的不斷增加。信息化交互網絡資源應用能力主要是指高職院校高職教師要根據其教學的需要進行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及建設的能力,一般要求對教學資源庫、精品課程網站以及信息化教學設計等資源的充分掌握及應用。而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教學資源整合能力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其所教專業(yè)的專業(yè)特點、課程目標、教學對象的學習特點等進行教育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及利用的能力。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云平臺開發(fā)與應用能力主要是指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掌握及課程建設、教學實施、教學管理以及教學評價與一體的云平臺建設能力,這是高職信息技術教學中最具水平的能力[2]。
(1)要重視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有關制度。制度能為高職院校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高職院校要重視建立健全有關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制度體系,把提升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并通過建立健全有關制度體系,充分調動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要重視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作為職稱評定、評獎評優(yōu)的重要參考依據。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要重視對教師日常課堂教學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信息化改革策略,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xiàn)高職教育信息化教學的目標。比如教學管理部門可以根據高職院校教師新型技術應用能力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要求每一個教師至少完成一門核心課程的信息化設計,要提倡各專業(yè)課的授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公開課視頻以及微課堂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要求高職教師必須掌握信息化教學的基本技能。
(2)學校要加大資源建設力度。在智慧教育快速發(fā)展的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要重視與時俱進的更新教學設施設備,要加大信息化資源建設力度,為高職信息化教學發(fā)展提供硬件保障。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下,智能設備及各項教學的硬件設施是學校進行智慧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高職院校應綜合現(xiàn)階段學校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加大對多媒體系統(tǒng)、智能化實訓室以及錄播教室等的建設投入,并重視采用有效策略來提升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教學能力,保障這些設施設備的應用效應。
(3)學校要重視構建信息化教學平臺。信息化教學平臺是高職院校實施信息化教學的軟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在根據學校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重視構建學校信息化平臺。具體工作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學校要重視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網絡教學平臺中主要有以教師自我發(fā)展為基礎的學習型資源及以專業(yè)教學實踐能力為基礎的實踐性資源等內容,高職教師能夠借助信息化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準備。其次,高職院校要重視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構建。教師能夠借助該平臺將系統(tǒng)化的教學資源存儲到云服務器中,而且能夠為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提供課堂教學的資源,能為廣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系統(tǒng)化的學習資源。
首先,高職院校應重視對高職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內容的培訓。一般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教學能力劃分發(fā)為初級、中級、高級,不同的階段對應的培訓方法及手段也不同,可以根據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能力結構,高職院校在對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要科學合理的安排培訓任務,要實現(xiàn)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培訓目的。其次,高職院校要加強對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的管理。學校要重視建立健全教學培訓制度,要綜合考慮到學校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教學能力水平,根據教師的能力分層制定階段性的培訓管理計劃,逐級對教師展開培訓,進而有效保障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高職學校要提升對培訓考核評價的認識,培訓考核方式要多樣化發(fā)展,不要拘泥于簡單的總結考核方式,可以讓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展示信息化教學課件、進行微課演示等,對教師在這些方面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另外,要重視對高職教師培訓的后續(xù)跟蹤管理,在培訓課程結束之后,學校要重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進行考核,要讓高職教師真正做到學以致用[3]。
智慧教育背景下對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評價,能夠了解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教學應用能力,能夠讓高職教師充分把握信息化技術的主動性,并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重視提升自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加強對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的評價考核,這主要是為了檢驗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智慧課堂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評價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的原則。首先,對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則,考核教師在信息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操作能力。其次,對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要遵循多元評價原則,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評價方式單一,進而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在對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過程中,要明確評價的目的。
高職院校在對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過程中,要根據對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研究分析,將評價指標細化為信息化教學智慧、信息化教學知識以及信息化教學情境的評價。首先,要科學合理的評價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信息化教學情境設計能力,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課堂一般會分為課前、課堂以及課后三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對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過程中,要重視對其信息化教學思維、信息化分析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能力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其次,要重視對高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進行綜合評價。信息化教學對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有非常大的沖擊,可以說是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顛覆,智慧教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老師對學生單方面的輸出,是老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課堂教學手段也更加豐富,所以對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過程中,要重點評價教師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另外,在對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評價時,還要加強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反思能力的考評。信息教育背景下的教師需要具備很強的交流能力與學生溝通的能力,通過溝通與交流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等進行總結與反思,吸取經驗教訓,進而不斷提升信息化課堂教學效益及質量水平。
就現(xiàn)階段我國高職學校學生對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發(fā)展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都是通過一份表格對所有任課老師進行統(tǒng)一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一定程度上不能準確評價不同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而且在評價過程中存在很強的主觀性,學生很難客觀地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評價,甚至可能存在學生根據自身好惡對教師教學風格進行非常主觀的評價。另外,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自身評價行為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存在應付思想,把其當成一個任務,進而導致在評價結果失真,所以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的完善。首先,學??梢钥紤]讓書面評價與面談評價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提升評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其次,學校要重視完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表格,評價表格不能完全一致,要對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評價進行設計。要讓學生提高對自身評價行為的認識,進而讓學生嚴謹、客觀的完成對各個學科任課教師的評價[4]。
綜上所述,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至關重要,所以高職院校要完善學校信息化建設,加強教學資源的建設,進而為學校信息化教學的順利進展提供硬件支持,要不斷完善對教師的培訓,注重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效能的評價,進而不斷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學質量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