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格非
世界各國在應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這場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全球各界也在這場疫情下產生了各種價值觀的沖突與共鳴,人們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形成了更深刻的共識。
企業(yè)社會責任是與人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歷史產物。全球新冠疫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的巨大沖擊,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的全面沖撞,也將給企業(yè)社會責任理念和實踐帶來巨大的影響。
第一,影響即社會責任的理念將會進一步深入人心。
在歐洲疫情起伏不定,以及全面爆發(fā)的新一輪疫情面前,人們看到了一些跟防疫措施不協調的現象。10月25日,英國的抗議者舉著“不戴口罩”的標語進行抗議示威。11月7日,德國有兩萬人聚集萊比錫,主題也是反對戴口罩。12月9日,加拿大部分地區(qū)舉辦反對戴口罩游行。在歐美不只這幾個國家,而在這些國家中也不只一次出現反對戴口罩游行??棺h者或許有自己充足的理由示威,但我認為每天早晨出門時,只有你能證明自己身上沒有攜帶病毒,才可以不戴口罩。戴口罩確實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而不戴它卻很有可能影響周圍人的生命健康。從這個角度看,歐美這些抗議者僅僅考慮了自己的自由而缺乏對他人生命負責的態(tài)度。這恰恰與社會責任的一個核心理念相關。企業(yè)公民要履行社會責任,其底層邏輯是,一個組織或一家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和各種活動會對他人產生影響。有人時常會質疑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但一旦企業(yè)對他人帶來負面影響,企業(yè)就有責任,就需要考慮如何解決。顯而易見,歐美社會如今要控制、減輕疫情,社會責任理念亟需加強。
第二,“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理念將會轉變?yōu)椤耙陨鼮楸尽薄?/p>
“以人為本”大家耳熟能詳,但僅僅“以人為本”就夠了嗎?究竟以哪些人為本?這次疫情中歐美一些國家提出“群體免疫”的概念,這對于老弱病窮的群體是不公平的。相對來講,他們更經不起疫情的沖擊和影響。以“生命為本”是以所有人的生命為本。中國在這次抗疫中,充分體現了以每個人的生命為本。無論你是誰,都是能夠得到同等的抗疫救援保障。“以生命為本”也不僅以人類自己的生命為本。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講話中倡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就說明了以“以生命為本”的含義,即人類需要生命伙伴,地球上不能只存在人類這一種生命。雖然人類自詡為地球的“主宰者”,事實上離開了其他生命物種的豐富性,人類很可能會不復存在。無論是SARS還是埃博拉,又或是新冠肺炎病毒都是存在于很多野生動物身上的,如人類不能與其他物種友好相處,這些病毒很有可能從它們身上轉移到人類身上。所以尊重生命,“以生命為本”的責任理念的轉變,將會替代“以人為本”的責任理念。
第三,本地化和全球化采購的平衡責任將成為企業(yè)全球供應鏈社會責任的新內容。
在疫情初期,中國受疫情猛烈沖擊時,因國內工廠不能復工或復工難以達產達標,對全球供應鏈帶來直接影響。當時西方國家借此稱它們不能依靠中國,應該把供應鏈收縮。這當然不能僅僅歸因于疫情。每個國家都存在利益全球化的問題,特別是體現在全球供應鏈上。疫情是不是意味著要回到自我封閉的時代呢?事實上不可能,也不必要,也不應該。平衡好供應鏈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將成為未來履行供應鏈社會責任的一個新課題。企業(yè)應該在構建全球供應鏈的同時,兼顧好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平衡責任。
第四,對基礎性崗位工作人員的責任關注將會成為未來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焦點。
對于提供基礎性服務的行業(yè)企業(yè),將會加強對基礎性崗位員工的責任。疫情期間,多數人可在家里躲避疫情,但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社會上還有很多工作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如醫(yī)生護士、公共交通的駕駛員及服務人員、從事農業(yè)生產及服務的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供應蔬菜物資的“騎手”們。他們不能休息,也無法在家里躲避疫情,而必須在崗位上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保證疫情期間社會的正常運轉,避免癱瘓。這些從事基礎性工作群體的角色與價值需要重新認知,整個社會應該關心他們,企業(yè)也需給予他們更多的責任關懷。
第五,社會責任未來會更加注重員工生活工作的平衡。
疫情帶來了工作方式的變化,居家辦公就是重要的體現。日本有關專家研究過居家辦公對企業(yè)的影響,發(fā)現企業(yè)平時注重員工生活和工作平衡,居家辦公并不影響其工作效率,反之,企業(yè)卻會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在未來全球面臨不穩(wěn)定不確定、既復雜又難以判斷因果關系的環(huán)境下,在未來居家辦公越來越成為工作常態(tài)的情況下,企業(yè)應更注意員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保持在極端事件發(fā)生、需要居家辦公時的工作效率。
第六,在解決緊急問題時,企業(yè)將更注重減少對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或者說避免發(fā)生次生社會責任問題。
很多企業(yè)在應對疫情中做了很大貢獻,但在此過程中,他們需考慮自身應對疫情時采取的各種措施所隱含的責任,不能為解決一個緊急的問題,而帶來另一個次生的負面問題。比如口罩是不可或缺的防疫產品,很多企業(y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滿足需要。但是相比之下,部分企業(yè)更值得稱道,比如開發(fā)出可多次使用口罩的企業(yè)。但這種企業(yè)很少,市場很少能見到這種口罩。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解決緊急問題時,還需考慮其措施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七,企業(yè)社會責任創(chuàng)新將會越來越受到關注。
企業(yè)應當結合經營特征,創(chuàng)新升級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和路徑。企業(yè)結合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新履責有很多種方式,比如麥當勞將其品牌的英文logo“m”或者說石拱門分成了兩個有距離的“n”,用以表達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社交距離的理念。知名企業(yè)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性宣傳,既對他人負責,也對自己負責,是非常出色的一種履責方式。
本文受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重點行業(yè)企業(yè)社會責任技術標準研制與試點應用”<課題編號:2017YFF0207603>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