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要】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語文的定義過于狹窄,認為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的積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少其他知識的引入,學生的視野過于狹窄,思維很有局限性,學習內(nèi)容十分枯燥。而在語文教材中有著大量的關(guān)于地域、地名、人文以及自然景象等方面的文章描述。拓寬語文教學的范圍,廣泛挖掘出這些文章中蘊含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以探索與感悟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能夠增強語文教學的新鮮感,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關(guān)鍵詞】地理知識 ?語文課堂 ?提升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9-0075-02
語文學科是一門包含了人文與自然的綜合性學科。學生不僅要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要對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識與現(xiàn)象進行廣泛了解,才能夠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在自然類課文教學中,教師沒有過多地體現(xiàn)出自然的特點,而是依然讓學生分析文本,總結(jié)段落,積累字詞。對于真正的自然面貌和自然界的魅力不能讓學生有深入的感受,降低了自然類文本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因此,擴大地理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豐富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是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下面,筆者就從地名解析、地圖閱讀、地理現(xiàn)象分析、地理知識運用、實踐感受等方面談一談如何利用地理知識對小學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提升。
一、地名解析,豐富文化常識
地大物博是我國的主要特點。自古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斷調(diào)整,很多地方的名稱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變化中蘊含著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學生通過地理類文本了解各個地區(qū)的名稱在古今的差異變化,能夠感受到歷史變遷對生活的巨大影響,豐富對古代文化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相關(guān)的地名知識進行拓展,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的地名對作品進行深刻理解。閱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睂W生會發(fā)現(xiàn)揚州以及題目中的廣陵都是自己很陌生的地名,在理解上會有很多的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李白送孟浩然要去哪里呢?為什么詩歌中會描寫出如此豐富的場景呢?”在學生思考時,教師首先可以向?qū)W生講解古代的九州概念,學生能夠知道揚州在今天的江蘇省。之后教師再讓學生結(jié)合題目中的“之廣陵”和詩句中的“下?lián)P州”,學生就能理解廣陵是揚州境內(nèi)的一個地方。并且結(jié)合江蘇的氣候特點,學生能夠很容易地理解“煙花三月”這樣繁花盛開,綠柳如煙的景象。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中國地圖尋找孟浩然前往廣陵的路線。學生可以用筆在地圖上進行勾畫,一方面可以生動感受詩歌內(nèi)容,另一方面能夠從中國地形圖上發(fā)現(xiàn)孟浩然經(jīng)過了長江三峽這些地區(qū),因而詩歌中會對長江有所描寫。通過這樣的對地名進行講解,學生一方面能夠根據(jù)地區(qū)的特點對詩歌進行理解,另一方面能夠?qū)⒃姼柚械墓糯孛c現(xiàn)代生活聯(lián)系起來,感受古詩內(nèi)容的真實性,獲得豐富生動的閱讀感受。
二、地圖閱讀,認識地理風貌
在個別地區(qū),存在著非常獨特的景象。深入探究這些地區(qū)的地理特點,學生一方面能夠豐富自身的地理知識,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另一方面能夠?qū)W習到作者在描寫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時采用的寫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地圖解讀的習慣,在閱讀時能夠?qū)⒌貓D語言與文本語言相互結(jié)合與轉(zhuǎn)換,生動感受作者探索自然事物的過程,從而借助地圖語言形成對文章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地圖冊對雅魯藏布大峽谷做深刻了解。教師首先可以找來中國地圖問學生:“雅魯藏布大峽谷在地圖的哪里?”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回答:“青藏高原”。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地圖上標注的東西部顏色的差異上體會到雅魯藏布大峽谷處于高原之上的神秘。教師可以再找出青藏高原的局部地圖,學生觀察地圖中的海拔線和植被分布圖能夠?qū)Α把鹏敳夭冀哟驳钠骄0卧?000米以上”、“最深處達6009米”、“映襯著雪山冰川和郁郁蒼蒼的原始林海”等描述有生動的體會。在學生閱讀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地圖,我們能不能對雅魯藏布大峽谷獲得如此全面的了解?”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形是非常復雜的,一般情況下的探索很難得出結(jié)論。只有借助地圖才能夠?qū)⒀鹏敳夭即髰{谷的全部信息進行匯總。從而能夠?qū)⒌貓D作為學習知識的重要媒介。同時,學生還能夠從地圖復雜的標注上體會作者在寫作中使用的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客觀性,培養(yǎng)自身的理性思維。
三、現(xiàn)象分析,了解科學原理
隨著科學的進步,很多的自然現(xiàn)象已經(jīng)被破譯。學生在閱讀自然文本時一方面需要感受自然景象的美好,另一方面通過對自然景象中的科學原理進行分析,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的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對自然文本中蘊含的科學知識進行深入講解,豐富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之后再陳述一定的科學道理,給予學生思路。
例如,在學習《觀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多種自然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講解潮水運動的原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總結(jié)出作者從時間角度描寫了潮水來臨前、來臨時、來臨后的不同景象,會認為課文沒有太多的難度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潮水是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左右到來而不是其他時間,潮水的運動原理是什么呢?”學會在好奇地思考時教師可以講解“潮汐是沿海地區(qū)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地球上月亮對著的一側(cè)因為受到月球的引力, 所以水會涌起, 背著月亮的一側(cè)因為月球?qū)λ虻匦牡囊ψ钚。?所以水也會涌起?!蓖ㄟ^對潮水形成原理的講解,學生就能從課堂中滿足自我的好奇心,激發(fā)出更強的學習動力了。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文中的潮水是白色的?而我們?nèi)粘R姷降暮芏鄷r候是綠色的,大海是藍色的?”在學生思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光的反射原理,讓學生知道在河水中,由于河水的深度淺,不足以吸收掉綠光,而海水的深度深,可以吸收綠光而反射藍光,所以它們的顏色不同。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能夠具備探索自然的意識,激發(fā)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
四、知識運用,豐富創(chuàng)造內(nèi)容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知識積累不足造成思維比較狹窄。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然文本中蘊含的自然原理和哲理等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就能變得豐富有趣,從而對寫作充滿信心。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地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豐富語言表達讓學生將地理知識與作文的語言表達、思想情感表達、哲理感悟和結(jié)構(gòu)設置等方面結(jié)合起來,有效提升寫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題西林壁》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文中的哲理引用到自己的寫作中。詩歌通過對廬山山峰高低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特點的描繪,表達了要站在事物的外部全面觀察事物的道理。教師可以結(jié)合廬山的特點讓學生想象自己的廬山之旅。學生可以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為基礎描寫在游覽廬山時觀察到的奇特景象,想象自己在廬山中四處游走,迷路后在他人的引導下找到新路不斷攀登的過程;最后可以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抒發(fā)自己游覽后的感悟,表達要站在全面的角度觀察事物,獲得真知的道理,深化作文的內(nèi)涵。同時,學生可以直接引用本首詩歌來進行思想闡述,增強作文的書卷氣息。在學生寫作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之間交流自己的作品,體會各自作品的獨特性,從而認識到地理知識對于寫作的重要提升作用。通過這樣的文本中地理知識與寫作的結(jié)合,學生就能將地理文本作為提升寫作能力的素材,增強課堂學習的動力。
五、走向?qū)嵺`,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
在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學習場所在教室中。學生只能在座位上被動地聽取教師的講解,相互之間缺乏過多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一方面會由于課堂學習氛圍的沉悶而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倦,另一方面則難以鍛煉出成熟的實踐能力,造成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地理知識形成實踐的意識,在生活中將語文知識與地理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語文學習的方式。
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更為豐富的語文學習。通過閱讀“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等句子,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能夠?qū)鹆稚剿M行如此詳細的描寫?”學生可以知道,作者只有親身參與實踐,親自觀賞桂林山水才能夠進行細致的表現(xiàn)。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合作,對身邊的地理事物進行觀察。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柳樹進行觀察。在觀察之前,教師可以讓一些學生擔任小組長,促進觀察活動的順利展開,鍛煉學生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一些學生可以以早晨、中午、晚上為時間分界,發(fā)現(xiàn)早晨柳枝非常嫩綠,中午陽光火熱柳枝十分干燥。而傍晚各種鳥兒都回到了柳樹上,柳樹顯得十分熱鬧。一些學生可以選擇陰天和晴天分別觀察柳樹。能夠發(fā)現(xiàn)陰天柳樹會隨風搖擺,給人惆悵的感覺。而晴天柳樹能夠遮蔽陽光,為人們帶來涼爽。學生可以將這些觀察到的結(jié)果相互進行交流,體會在實踐中鍛煉自己觀察能力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對相關(guān)事物展開思考,相互交流學習思路,不斷增強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地理文本的范圍是多方面的,包括寫景散文、寫景古詩詞和地理說明文等。這些文本在小學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學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重要指引。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地理類文本了解各個地區(qū)的名稱在古今的差異變化,能夠感受到歷史變遷對生活的巨大影響,豐富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地圖解讀的習慣,通過地圖語言形成對文章的深刻理解;教師可以對自然文本中蘊含的科學知識進行深入講解,豐富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地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豐富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地理事物,不斷增強獨立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連菊紅.淺談小學語文中地理知識的滲透[J].學周刊,2011-07-25.
[2]葉有花.自然科學視野下的小學古詩教學研究[J].廣州大學,2019-05-01.
[3]毛曉英.發(fā)掘語文課本源泉,探尋知識“廣角鏡”[J].中國教師,2010(S1):258.
[4]孫曉靜.小學語文古詩詞中的地名研究[J].中國地名,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