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寒冬將至,候鳥飛去溫暖的南方過冬,刺猬鉆進溫暖的洞穴,人類也穿上厚厚的冬衣御寒。河流和湖泊中的魚兒都去了哪里?它們的冬天又是怎么過的呢?
魚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變化而升高或降低。和在冬天完全處于麻痹狀態(tài)的哺乳動物、兩棲爬行類動物不同,魚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冬眠,它們只是會減少甚至停止進食,呼吸也會變得微弱;它們隱藏在水草或者巖石縫隙之間,有的還會成群結隊地依偎在一起,相親相愛地度過嚴冬。
肯定有人會問,冬天水都結冰了,魚會不會被凍死呢?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只要水夠清澈,水質夠好,魚就可以生存下去。其實不然,水溫對魚的影響很大。
目前,全世界約有2.4萬種魚類。在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雙重作用下,分布在全世界各個水域中的魚類,形成了能夠在不同水溫環(huán)境條件下生存的各種類型。因此水溫是與魚類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關系最為密切,進而影響魚類生存的重要因素。
一般來說,在一定范圍內,較高的溫度會使魚生長較快,較低的溫度則會生長較慢。這是因為,低溫下魚類神經(jīng)激素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不過魚類耐受高溫比耐受低溫更為困難,因為魚體內的生物活性物質如蛋白質、酶等,在高溫下會變性失活。大部分的魚對水溫的適應能力非常脆弱,水溫急劇升降,會讓魚類因不能馬上適應而死亡。
普通魚類適宜的水溫一般是12℃~30℃,超出這個溫度范圍,它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然而,你完全不需要擔心生活在自然界的魚在冬天會因水溫低而被凍死,因為不同的魚對于溫度的耐受范圍完全不一樣。既然魚在它們各自的水域已經(jīng)生活了上億年,自然是HOLD得住水溫變化的。
指那些能耐得住-20℃的低溫卻受不住20℃高溫的魚類,主要生活在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像虹鱒、達氏鱘、黑背條鰍(狗魚)、大馬哈魚等都是冷水魚。
指生活在20℃~40℃水溫下的魚類,羅非魚、沙丁魚、小黃魚等就是很常見的暖水性魚類。我們在花鳥魚市場里見到的那些色彩斑斕的熱帶魚也是暖水性魚類。
相對于冷水魚和暖水魚,溫水性魚類在10℃~30℃都活得很自在。我國大部分的魚類屬于溫水性魚類,四大家魚“青、草、鰱、鳙”就是溫水性魚類。
除此之外,不同的魚對溫度的耐受性也不同。
廣溫性魚類對溫度的變化適應性很強,比如鯉魚,耐得住30℃的高溫,在冰水里游泳也不會要了它的命,大部分溫水性魚類都是廣溫魚類;而冷水魚和暖水魚都屬于狹溫性魚類,它們都生活在水溫變化幅度比較小的水域,溫度一旦突變,就會危及它們的生命。
不過,只要溫度沒超出它們的耐受范圍,魚類還是可以繼續(xù)自由自在地享受它們的冬季,不會感到任何不適。
低溫下的魚為何沒結冰?
有小伙伴問了,0℃以下,魚兒們難道不會結冰嗎?尤其是生活在極地的魚,它們不會被凍住嗎?
事實上,生活在低溫水域的魚自然有對抗嚴寒的絕招,它們的血液里有一種物質叫“防凍糖蛋白”,越是處于高寒地區(qū)的魚類,體內的“防凍糖蛋白”含量就會越高。
與降低水冰點的汽車防凍劑不同,“防凍糖蛋白”是通過物理的方式發(fā)揮作用的?!胺纼鎏堑鞍住痹谏眢w內流動,與冰晶體連接起來,從而防止冰晶體彼此連接,形成更大的晶體。如此一來,魚類體內的細胞就不會形成冰晶導致細胞膜和細胞組織破裂,自然也就不會凍上了。
同時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極地魚類在長期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基因組不斷進化,它們會喪失一些基因的功能,比如向線粒體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基因,這就導致這些魚類體內的血紅蛋白含量遠遠低于溫水和暖水性魚類。
你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極地魚類的身體都是半透明的,解剖之后也幾乎看不到任何的“紅色血液”。原因是,這種進化方式可以減少冷水性魚類血液流動而產(chǎn)生的耗能,更好地保持體溫。
不過你也不用擔心這些魚類會“喘不上氣來”,因為它們在缺失了一些基因的同時,還擴增了另外一些基因,來保證低溫下氧氣的運輸和利用效率。
科學家很希望未來能夠將極地魚類的耐寒機制和耐寒功能性基因應用到食品冷凍和細胞、器官的醫(yī)用冷存領域,造福人類。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羨慕魚類冬天無憂無慮的生活了。其實冬天,魚類也冒著很大的風險。
北方高寒地區(qū)的池塘、湖泊冰封之后,水中的溶解氧大部分要依靠水中浮游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產(chǎn)生,而光合作用需要陽光。
當大雪封門,厚厚的積雪覆蓋在冰面之上,冰層的透明度就會變小,光合作用也就會相應地減弱,而水體里魚的排泄物、魚類和昆蟲的尸體都會大量耗氧,魚類很有可能因缺氧而死亡。
同時,冬季魚類的攝食活動會大幅減少,甚至很多時候只能依靠消耗積累的體能維持生命,等待冰封期的結束,本來就體質偏弱的魚很有可能會因體能耗盡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