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建,張國斌,程芳,龔世偉,楊浩
(武漢市蔡甸區(qū)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430100)
蓮藕是武漢市蔡甸區(qū)特色產(chǎn)業(yè),種植面積達6 700 hm2,但由于蓮藕種植時間長,肥料使用量大且不合理,蓮藕產(chǎn)量及種植效益逐年下降,為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蓮藕產(chǎn)量及品質,2018年4月,筆者開展了蓮藕田間肥效試驗。
試驗地點為洪北什漁湖村,面積4 002 m2,試驗地為潮土類型,經(jīng)化驗,該田塊土壤理化性狀為:pH 值 6.2,有機質 23.5 g/kg,堿解氮112.0 mg/kg,有效磷13.6 mg/kg,速效鉀113.0 mg/kg。
供試品種:鄂蓮6號,為自留種苗。
供試肥料:尿素由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武供牌蓮藕配方肥由蔡甸區(qū)供銷公司長新智能配肥站提供,合緣牌有機肥由武漢合緣綠色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根據(jù)測土結果,結合養(yǎng)分豐缺指標及蓮藕施肥指標,為確定蓮藕N、P、K養(yǎng)分的施用量開展蓮藕田間肥效試驗。試驗共設置3個處理,處理1:不施肥;處理 2(CK,常規(guī)施肥):667 m2基施 45%(15-15-15)復合肥100 kg,1片立葉時追施尿素5 kg,封行前追施45%(15-15-15)復合肥 10 kg;處理 3(配方施肥):667 m2施商品有機肥1 000 kg,配方肥45%(20-8-17)70 kg,移栽后 7 d 追施尿素 5 kg,封行前追施配方肥45%(20-8-17)10 kg,如表1。每處理3次重復,共9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660 m2,長20 m,寬33 m,小區(qū)間開溝隔離并搭埂相隔。
對各處理開展生育期與主要性狀調查,全田30%出現(xiàn)第1片立葉為1片立葉期。采挖前每小區(qū)隨機選取20片葉測量其平均株高,采挖后隨機選取20支整藕測量主藕節(jié)數(shù)、主藕長、主藕粗、主藕重,計算其平均數(shù)。各小區(qū)采收后進行稱重記載蓮藕產(chǎn)量,并折算667 m2產(chǎn)量。
蓮藕于2018年4月20日栽植,667 m2用種量450 kg,行距2.0 m,株距1.5 m,施肥方法按試驗設計方法施肥。移栽后至2片葉時,采用淺水管理,水位10 cm,封行后加深水位至20 cm,1葉1心時用吡蚜酮防治蚜蟲2次,8月15~16日采收。
從表2可看出,處理1(不施肥)對蓮藕生長有一定的影響,其封行期、膨大期分別比處理2、3推遲4、6 d。處理2與處理3生育期差別不大,1片立葉期、封行期、膨大期均相同,處理3的采收期比處理2的晚1 d。由表2可知,處理1對蓮藕地下部分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影響主藕增長、增粗與增重,表現(xiàn)為主藕節(jié)數(shù)少,主藕小,質量輕。處理3和處理2在株高、主藕節(jié)數(shù)上相同,后者主藕比前者長2 cm,但前者的主藕粗較后者增加0.3 cm,主藕質量增加0.4 kg。
表1 各處理施化肥量 kg/667 m2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3產(chǎn)量最高,平均每667 m2產(chǎn)量1 437.6 kg,處理1產(chǎn)量最低,667 m2產(chǎn)量473.0 kg。處理3比處理2產(chǎn)量高213.3 kg。
表2 各處理生育期和主要性狀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3 667 m2效益最高,為3 489元。處理1的667 m2效益最低,為465元。處理1與處理2、3之間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3比處理2的667 m2效益高194元,但兩者間差異不顯著。
表3 各處理產(chǎn)量與667 m2效益比較
在藕田種植條件下,蓮藕不施肥的效益低至465元/667 m2,應適量施肥來增加經(jīng)濟效益。建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本試驗中,測土配方施肥比常規(guī)施肥減少化學肥料用量13.5 kg/667 m2,減少26.1%,增加產(chǎn)量213 kg/667 m2,每667 m2增加效益194元。因此,建議蓮藕的施肥方法為:667 m2施商品有機肥 1 000 kg,配方肥 45%(20-8-17)70 kg,1片立葉期追施尿素5 kg,封行前追施配方肥45%(20-8-17)1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