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明
(洛陽博物館 河南 西平 471000)
不同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物,都具有文化以及歷史價值,必須加大力度保護、傳承文物。但從目前博物館館藏文物情況看,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部分文物出現(xiàn)了損害,較為突出的還有在修繕過程中二次破壞了文物原貌,嚴重影響了文物的審美效果以及文化價值。為此,要對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性修繕進行全面分析,并尋求相應的對策。
博物館保護性修繕作為文物修復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突顯出極高的價值。首先,博物館的重要職責就是保護好文物,讓文物發(fā)揮出教育、展覽價值[1]。而開展保護性修繕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對文物本來面貌的還原,從而使得文物價值得以發(fā)揮。對于歷史文物而言,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展覽價值,還有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發(fā)揮這些價值的前提需要保證文物是完整的,使其價值得以完全展現(xiàn)。其次,博物館文物保護性修繕工作,通常會以可辨識原則為主,不僅可以促使文物殘缺部分有效修復,還可以較好地保護文物原狀及原有特征。最后,在文物修繕技術不斷提升下,博物館可以利用相應的科技,實現(xiàn)對文物的二次、三次修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物修繕水平。
首先,博物館開展文物保護性修繕工作的前提,是全面掌握和了解文物信息,在此基礎上對博物館文物進行保護性修繕,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修繕的作用、價值。所以,博物館必須全面采集與整理文物信息,例如在修復青銅器過程中,由于剛出土的青銅器多數(shù)都非常殘缺,出現(xiàn)分裂、裂縫、紋飾受損等情況。博物館要及時搜集、整理這些信息,比如文物編號、文物年代和來源、文物名稱、文物實際材質(zhì)等信息;還需要記錄文物獲取方式、背景等信息。
同時,要進一步調(diào)查文物保存現(xiàn)狀,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分析、明確文物損壞情況,并采取合理的方法進一步預防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為修復工作打好基礎[2]。在開展文物保護性修繕工作中,還要充分挖掘外部信息,主要目的是獲得完整的文物信息,這樣有助于推動修繕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只依靠現(xiàn)存文物記錄,很難實現(xiàn)文物保護性修繕工作的需求,要運用多種方法不斷拓寬信息搜集渠道。比如上文提到的青銅器,由于多數(shù)為單品出土,出土數(shù)量也不多,大多情況會與其他青銅器一起出土;修復者可以利用同批出土的青銅器相似性大的特點,通過相互參照,從完好的文物中搜集相關信息。
在文物保護性修繕過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將文物作為根本,而后通過分析,明確文物保護性修繕目標與修繕方案。以此規(guī)范文物修繕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修繕工作對文物造成的損壞,從而有效落實保護性修繕目標[3]。
一方面,按照文物材質(zhì)進行分類。因為文物材質(zhì)不同,需要的保護方法也不同,這對保護性修繕工作帶來一定難度。而在眾多文物中,紙質(zhì)文物的保護難度最大,非常容易在修復過程中出現(xiàn)二次損壞,因此要格外小心。而銅器的修復也會在時間不斷積累下產(chǎn)生銅綠等具有危害性的物質(zhì),對文物造成嚴重的腐蝕。但諸如氧化銅、硫酸銅、氧化亞銅、堿式碳酸銅等物質(zhì)則沒有危害,反而會保護文物。所以,對于不同材質(zhì)的文物在修復中需要差別對待。另一方面,可以按照文物損害程度進行分類。事實上,大多文物都會在時間不斷流逝下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性狀改變,但其損害程度存在差異。因此,在修繕工作中應做好修復工作側(cè)重點,提高對搶救性修復工作的重視度[4]。
首先,要制定并完善文物修繕方案,全面提升文物修繕效果。在修復前應當明確文物修復主要目標,而后以此為宗旨實施修復。要根據(jù)文物實際情況分析其特點和注意事項,而后整理制定出相應的修繕方案,服務于文物修繕工作。其次,應細化處理具體工作。在修繕過程中,最為主要的修復目標就是不能對文物產(chǎn)生二次損害。所以,制訂修繕方案應當遵循一定的修繕原則,而后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文物修繕;要盡量降低對文物的影響,要保證文物前后環(huán)境統(tǒng)一,再就是可逆性原則、可辨識原則等[5]。例如,可逆性原則強調(diào)的是,不能因為修復后,將文物修繕部分剝離開文物后產(chǎn)生文物損害,此項原則的落實,有利于日后修復技術不斷完善的條件下,提升文物修復的效果。最后,要明確具體修繕措施,指導文物修復實施過程,避免無所依據(jù)。例如在修復缺蓋青銅器時,修復人員將同批出土的完整青銅器的造型作為參考依據(jù),分析對應的風格、制作工藝等情況,而后在采用銅鑄補配器的方式提升修繕效果。
新技術的使用有助于提升文物修繕效果,還可以落實文物保護性修繕目標。所以有必要加強對新技術的應用,使修繕技術得以全面發(fā)揮,提升文物修繕效果。例如在采集文物信息過程中,如果采用傳統(tǒng)拍照采集方式,則難以看到立體化、直觀化的信息,對修復工作者開展工作造成一定阻礙[6]。而通過利用虛擬技術,利用三維立體技術,可以更好地呈現(xiàn)出文物復原效果。利用此技術,可以幫助修復工作者完善修復準備工作,通過三維立體技術預覽文物修復后的效果。三維虛擬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升修復效果,比如絲織物的修補、清洗等。修復工作人員需要提升專業(yè)能力,應用新技術提高修復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性修繕具體方法,可以通過獲取整理文物信息、對文物進行合理分類、結(jié)合實際制訂文物修復方案、提高對新技術的應用等途徑,提升保護性修繕水平,避免對文物的二次損害,更好地發(fā)揮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