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才 龔 乾 韓 浪 程永奎
(六盤水師范學院 貴州 六盤水 553004)
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扮演著重要角色。生活于貴州省黔東南地區(qū)(gě)家人,用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符號,鑄就家人的文化認同理念。筆者通過對貴州凱里龍場鎮(zhèn)地區(qū)的家人文化進行研究,認為家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完備的民族文化系統(tǒng)和共同的民族意識。
就其婚姻制度而言,有著一套完整的婚姻流程,即擇配——訂婚——討信——結婚禮物——結婚儀式。在整個婚姻的過程中,家語言文化符號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家人婚姻制度的變遷,是家人生活變遷的寫照。歷史上,家的婚姻制度,經(jīng)過了三個變化階段:起初,實行“胞族內(nèi)婚”,即只在兩個氏族內(nèi)瓦相開親,后又打破胞族婚,實行“外氏族同輩婚”,即只能在同一輩的人中開親。最后,破除同輩婚,在整個革家內(nèi)的異宗異姓的同齡人中,普遍通婚。改革開放以后,家人婚姻生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家人融入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當中,接受了婚姻戀愛自由的觀念,實行戀愛自由;但是仍然保存了傳統(tǒng)的婚姻方式。
筆者于2019年1月14日考察了凱里市龍場鎮(zhèn)馬坪組村民吳進福的婚禮,就家婚姻禮儀中的《交銀歌》《收銀歌》《禮歌》《贊祖歌》《祝福歌》進行觀察研究。具體流程如下:在女方家舉行的送親酒宴上,由接親婦女唱《交銀歌》,并把四兩三錢白銀交給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則請人唱《接銀歌》,唱畢,賓主共同舉杯歡飲,祝賀新婚圓滿,接著接親婦女續(xù)唱《禮歌》《贊祖歌》和《祝福歌》等等。來自各方的客人也要唱《酒歌》和《祝福歌》。在場的所有人把全部歌曲唱完,女方的父母方可把女兒打發(fā)出門。以上所有歌曲,均由演唱者用語所唱。其中《交銀歌》歌詞大意為:
“擇配又擇配,尋找又尋找;好運遇美女,欣喜得好媳。怨我不是蠶姑娘,絲線吐不出。蜘蛛還可織絲網(wǎng),無棉巧婦紡不成。婆婆沒有接親禮,公公不得老票銀。咱按古理贈棵針,咱按古禮送束棉。來給親家鞠個躬,來給客人作個揖?!?/p>
《接銀歌》歌詞大意為:
“感謝又感謝,歡喜笑不盡。我有手接銀,沒手備衣裙:我有手接禮,沒手備鎧肩。姑娘沒有三條裙,姑娘不得三件銀鎧肩,沒有蠟染裙,沒有挑花衣,姑姑耳朵不開花,胸前無銀果。吃穿全靠親家管,知識要靠親家教。”
《禮歌》歌詞大意為:
“金雞尾巴長,錦雞尾巴青,翁公老人到年要開親,逢歲要做客,良辰要嫁女,逢歲要娶媳,備銀又備銀,銀備到面前。備禮又備禮,備禮放腰間。拿送誰手拿?送給愚娘咱幫拿??绶絹碛?過界接好媳。千戶我不去,萬家我不入。咱進哪家門?要進親娘親家門。打擾親娘親家齊站立,站滿親家堂屋里。咱掏晶晶白銀作個街,開得一代本地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