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亮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中醫(yī)院康復科,福建 福州 350200)
隨著社會發(fā)展進步,多數(shù)人們工作方式也明顯改變,長期的伏案工作導致頸椎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特別是年輕人已經成為目前社會工作的主力軍,其發(fā)病率也明顯提高[1-2]。頸椎病除了肌肉及骨骼肌退化外,頸椎椎間盤退化突出也是重要的病因,其結果常常因為突出髓核壓迫頸椎鄰近神經導致,其癥狀除了頸部疼痛外,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是其主要病理表現(xiàn)。嚴重的癥狀常導致患者無法正常生活及工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最常見的證型之一,發(fā)病率較高,文獻顯示,發(fā)病率在頸椎病患者中超過50%[3-4]。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西醫(yī)消炎、營養(yǎng)神經及改善循環(huán)治療能取到一定治療效果[5],但配合中醫(yī)藥治療,療效更佳,中醫(yī)藥治療不良反應小,具有中醫(yī)特色優(yōu)勢,能進一步改善癥狀及鞏固療效。本研究在消炎、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循環(huán)等基礎治療上,加用針灸、中藥包熱敷法治療,研究結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9 年1 月—2019 年3 月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72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40.82 歲;平均病程(20.43±7.76)月。對照組男22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41.05 歲,平均病程(21.15±8.21)月。以上2 組相關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6]:(1)具有慢性勞損、頸椎退變、頸椎先天畸形病史;(2)長期伏案姿勢或長時間電腦辦公者;(3)頸肩部酸痛、僵硬明顯,伴有一側或雙側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酸脹感,頸椎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后仰均疼痛明顯加?。唬?)頸椎各方向活動受限,頸椎病變椎體棘突旁壓痛并向上肢放射性疼痛,頸部可觸及結節(jié)或條索狀病灶;(5)患者頸部及上肢肌肉可見萎縮,肌力可下降,腱反射減退;(6)頸椎拍片顯示頸椎及關節(jié)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頸椎CT 或MRI 檢查證實頸椎間盤突出并壓迫神經根者。
1.3 納入標準(1)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年齡小于70 歲;(3)治療前1 周未使用激素等治療;(4)愿意接受本試驗任何一組方式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1)未按療程治療或中途退出試驗而導致無法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者;(2)頸椎惡性腫瘤或頸椎結核者;(3)頸椎或椎間關節(jié)骨折者;(4)嚴重血液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者;(5)頸椎椎管嚴重狹窄者;(6)嚴重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胃潰瘍、胃出血者。
1.5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包括臥床休息,消炎、營養(yǎng)神經及改善循環(huán)藥物等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配合針灸、中藥包熱敷治療,對照組用單純針刺夾脊穴針灸治療。
1.5.1 觀察組(1)針灸治療:取穴 頸部夾脊穴(根據(jù)病變選擇患側或雙側),操作:嚴格消毒患者夾脊穴及醫(yī)生刺手,采用單手進針法,1.5 寸毫針向頸部內側針刺,補瀉手法采用捻轉瀉法,30 min 后取針,除出血外,一般不壓針孔。在留針的同時,予艾條進行夾脊穴溫和灸,以皮膚能耐受為度;(2)中藥包熱敷:以紅花、乳香、沒藥、山茱萸、透骨草、路路通、伸筋草、桂枝、威靈仙等中藥各15 g 混均勻布包加熱后,放于患者頸部,時間每次30 min。
1.5.2 對照組 針灸治療:取穴 頸部夾脊穴(根據(jù)病變選擇患側或雙側),針刺及灸法操作同觀察組。
2 組治療均隔日1 次,每個療程5 d,共觀察3 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1)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臨床療效評定標準[7],觀察臨床療效;(2)參照VAS 評分[8]評估疼痛分數(shù)。
1.7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頸椎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評分下降超過95%,頸部活動度無異常;顯效:頸椎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評分下降大于70%,且小于95%,頸部活動度基本正常;有效:頸椎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評分下降大于30%,且小于70%,頸部活動度稍受限;無效:頸椎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評分下降<30%,頸部仍明顯受限??傆行?(臨床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均用(±s)表示,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1.67%)優(yōu)于對照組(80.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 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2 組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 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s,分)
表2 2 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中醫(yī)學認為,頸椎病病因復雜,其發(fā)病原因常為感受風寒濕邪外侵入內,傷于頸椎,致使頸部經絡運行受阻,氣血運行不暢,頸部營養(yǎng)不足,而致頸椎椎體及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一系列病癥[9]。西醫(yī)學認為,頸椎病發(fā)病原因以伏案工作引起的慢性勞損或頸部外傷為主,其病理變化為頸椎或椎間關節(jié)退變、骨刺形成、椎間隙變窄、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甚至出現(xiàn)關節(jié)不穩(wěn)等,臨床表現(xiàn)頸部酸痛伴僵硬,活動受限,肢體麻木、脹痛,或伴頭痛頭暈、胸悶、心慌、耳鳴、耳聾等[10-11],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較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平時工作和生活。
3.1 針灸、中藥包熱敷治療本病的理論基礎 既往研究表明,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肯定,本研究通過選取具有近治作用的頸部夾脊穴,能更直接、更有效地通調經脈循行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12];配合灸法,目的在于增加治療作用,提高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13-14]。針灸基礎上,配合中藥包熱敷治療,不僅突出中醫(yī)藥療法的獨到之處,還能更好地起到改善患者頸部因疼痛引起肌肉痙攣,放松頸部周邊肌群,對疾病的改善和恢復具有更好的幫助。
3.2 針灸、中藥包熱敷治療本病的療效比較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癥狀以疼痛為主,采用臨床療效、疼痛評分評估結果,可以較客觀證實臨床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完成療程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1.67%)優(yōu)于對照組(80.56%)。而疼痛評分相比,治療前,2 組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該療法治療本病更有效。
綜上所述,針灸、中藥包熱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值得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