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峰
流人是指觸犯清朝刑律及參加反抗清朝統(tǒng)治失敗或受牽連,被清朝政府加上各種罪名流放到環(huán)境艱苦的邊疆地區(qū)的罪犯及其家屬。清朝前期,黑龍江地區(qū)以其極邊苦寒、人煙稀少而成為清朝發(fā)配流人的重要地區(qū)。當時發(fā)配到黑龍江地區(qū)的流人約有5萬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寧古塔、黑龍江城、齊齊哈爾、呼倫貝爾、墨爾根、三姓等地。這些流人對黑龍江早期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清朝前期來到黑龍江地區(qū)的流人中,有許多是因科場案、通海案及各種文字獄案被治罪或受牽連的文人學者,其中著名的有吳兆騫、楊越、張縉彥、方拱乾、方登嶧、陳夢雷等。他們在遷往流放地的同時,將大批的漢文書籍帶到了黑龍江地區(qū)。如吳兆騫出關時,“賃牛車載所攜書萬卷”。楊賓在《柳邊紀略》中記載:“寧古塔書籍最少,惟余父(指楊越)有《五經(jīng)》《史記》《漢書》《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選》《歷代古文選》。周長卿有《杜工部詩》《字匯》《盛京通志》。呀思哈阿媽有《紀事本末》。車爾漢阿媽有《大學衍義》《綱鑒》白眉《皇明通紀纂》”。這些書籍對漢文化的傳播起了不小的媒介作用,同時對當?shù)貪h文化教育也起到了輔助和推動作用。
來到黑龍江地區(qū)戍邊的流人文士,不僅傳播了漢文化、進行文化教育,也把江南讀書人組社的風氣帶到了東北。他們經(jīng)常聚會,吟詩作賦,相與唱和,以吟詩作賦為精神寄托??滴踉辏?662年)夏天,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張縉彥約請吳兆騫、姚琢之、錢虞仲、錢方叔、錢丹季和錢威,七人結為“七子詩會”?!捌咦釉姇笔乔宄鹾邶埥貐^(qū)最早出現(xiàn)的一個詩社,也是繼僧人函可在盛京(今沈陽市)組織的“冰天詩社”之后,東北地區(qū)的第二個詩社。被發(fā)配到齊齊哈爾的方登嶧與訥爾樸、圖爾泰、陳夢雷等經(jīng)常在一起吟詩作賦,方登嶧還把自己與圖爾泰、陳夢雷詠作“蟠然三老”,以示友誼。當時,以流人為主的文人墨客在黑龍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賦、散文。著名的文學作品有吳兆騫的《秋茄集》;方登嶧、方式濟、方觀承祖孫三人的《述本堂詩集》;劉鳳誥的《朵顏衛(wèi)銅印歌》《黃豆瓣兒曲》及《龍江雜詩》;程瑛的《龍沙劍傳奇》;方觀承的《卜奎風土記》等。其中《龍沙劍傳奇》是黑龍江地區(qū)最早的劇本。這些流人文士不僅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佳作,也開創(chuàng)和推動了黑龍江早期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清代流人對黑龍江早期文化的最大貢獻體現(xiàn)在地方史志方面,他們?yōu)楹笕肆粝铝舜罅坑嘘P黑龍江歷史的珍貴史料。吳兆賽的兒子吳桭臣,年少時曾隨父流戍寧古塔,他晚年追記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寫成《寧古塔紀略》一書。這部書記載了當時寧古塔將軍所屬的黑龍江東部地區(qū),主要是寧古塔一帶的歷史。方拱乾著有《絕域紀略》(又名《寧古塔志》)一書,內容分流傳、天時、土地、宮室、樹畜、風俗、飲食等。楊賓著有《柳邊紀略》一書,該書內容豐富,地理沿革、風土景物、語言嗜好,無所不記,比《寧古塔紀略》要詳細得多。張縉彥的兒子張欲昌等將其遺作輯成《寧古塔山水記》和《域外集》兩書?!秾幑潘剿洝肥乔宕邶埥貐^(qū)第一部山水專志,記載當時寧古塔地區(qū)的山川、城郭、村落、名勝、古跡、風俗和特產(chǎn)等。與《寧古塔紀略》《絕域紀略》和《柳邊紀略》三書相比,條理更為清楚,內容更為詳盡?!队蛲饧愤€是一部散文集,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與父方登嶧“并戍黑龍江”的方式濟,戍居齊齊哈爾城將近二十年。他撰寫了《龍沙紀略》一書。該書分方隅、山川、經(jīng)制、時令、風俗、飲食、貢賦、物產(chǎn)、屋宇九門,詳盡地記載了當時黑龍江地區(qū)的大山名川、歷史沿革、地理疆域、民族分布、時令風俗、物產(chǎn)貢賦、飲食起居等。清代學者何秋濤在《考訂龍沙紀略序》中指出,這部書“既可訂遼金諸史之偽,并可補《盛京通志》之厥?!苯鷮W者林傳甲先生在《重刊龍沙紀略序》中也將“方氏遺書”稱為黑龍江文化之祖。可以說,方式濟的《龍沙紀略》是當時系統(tǒng)地介紹清代黑龍江歷史的第一部地方史志書。
嘉慶十一年(1806年)來到齊齊哈爾城的滿洲鑲藍旗人西清(鄂爾泰曾孫),在劉鳳誥的協(xié)助下,寫成了《黑龍江外記》。該書共分八卷,對當時黑龍江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作了很有價值的記錄,為后人留下了大量難能可貴的歷史資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流人文士的授徒教書和詩文創(chuàng)作,客觀上促進了黑龍江地區(qū)私學教育的興起和文化的發(fā)展,對改變當?shù)匚幕瘶O端落后的局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章太炎先生在《太炎文集續(xù)編》中就明確指出,“初,開原、鐵嶺以外,皆故胡地也,無讀書識字者。寧古塔人知書,由方孝標后裔謫戍者開之”。這些說法雖然不太全面,但對漢族流人在黑龍江等邊外地區(qū)文化教育發(fā)展中的作用和貢獻的評價是可取的。
總之,清朝前期流人與黑龍江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是黑龍江地區(qū)漢文化傳播和早期奠基者。被流放到黑龍江地區(qū)的漢族流人,不僅將中原地區(qū)先進的技術知識及大量漢文書籍帶到這里,通過行詩撰文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而且深入當?shù)馗髯骞俦抑校ソ唐渥拥?,這不僅促進了當?shù)馗髅褡迳鐣幕倪M步,也推動了其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盡管其作用和規(guī)模是有限的,但其影響是深遠的。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中國北方邊疆歷史民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