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肖維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 528231
早產兒因呼吸中樞的發(fā)育并不成熟,容易發(fā)生呼吸暫停,極低體重的早產兒更是如此。甲基黃嘌呤類藥物(茶堿、氨茶堿和枸櫞酸咖啡因)是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的主要藥物,其中以枸櫞酸咖啡因的療效最為顯著,其生物利用度高,易于透過血腦屏障、起效快、不良反應小,臨床使用方便及耐受性好,能顯著減少早產兒呼吸暫停的發(fā)生,減少呼吸暫停對早產兒的神經損傷[1]。本文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71例極低體重呼吸暫停早產兒的臨床資料,分析枸櫞酸咖啡因在極低體重早產兒呼吸暫停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71例極低體重呼吸暫停早產兒的臨床資料。入院時患兒均需呼吸支持治療,體重1~2kg。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女比例22∶13,胎齡<28周10例,胎齡28~30周14例,胎齡31~35周11例;研究組36例,男女比例20∶16,胎齡<28周12例,胎齡28~30周14例,胎齡31~35周1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兩組均給予暖箱保暖、補液維持血糖穩(wěn)定等基礎治療,呼吸困難患兒需行經鼻持續(xù)起到正壓通氣(NCPAP)治療;(2)研究組行枸櫞酸咖啡因(品名:善萌,國藥準字:H20163401,廠家:成都苑東生物制藥)藥物治療:首劑負荷量20mg/kg加5%葡萄糖注射液8ml中,靜脈注射,24h后維持量為5mg/kg,1次/d,每隔24h行1次靜脈泵注;對照組行氨茶堿藥物治療:首次負荷量為5mg/kg,靜脈泵注30min,治療24h后改為2.5mg/kg,每隔24h行1次靜脈泵注。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1)觀察兩組臨床治療相關時間指標:氧療時間、CPAP時間、呼吸暫停消除時間等指標。(2)觀察兩組治療后的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治療24h后患兒呼吸暫停明顯減少,48h內呼吸正常且停藥不復發(fā); 有效:治療后呼吸暫停次數(shù)減少,程度較輕且病情得到控制; 無效:治療48h后呼吸暫停次數(shù)未減少,甚至病情有加重跡象[2]??傆行?顯效率+有效率。(3)觀察兩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臨床治療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的氧療時間、CAPA時間、呼吸暫停消除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相關時間指標對比
2.2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對比[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由于早產兒的神經中樞和呼吸中樞等均未發(fā)育完全,因此,極易出現(xiàn)呼吸暫停的癥狀,極低體重的早產兒更是如此,對早產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嚴重不利影響。相關研究表明,胎齡為33~35周的新生兒,呼吸暫停的發(fā)生率低于10%,胎齡29~32周的新生兒呼吸暫停的發(fā)生率為60%,胎齡低于29周的新生兒,其呼吸暫停的發(fā)生率高達70%以上。同時新生兒出生體重低于1kg,其呼吸暫停的發(fā)生率高達85%以上[3]。極低體重新早產兒呼吸暫停會導致患兒心動過緩、低氧血癥,嚴重時還會致其死亡。臨床上一般采取甲基黃嘌呤類藥物治療極低體重早產兒呼吸暫停,其中以咖啡因和氨茶堿為主,國內使用枸櫞酸咖啡因治療極低體重早產兒呼吸暫停的效果比較顯著[4]。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氧療時間氧療時間、CPAP時間、呼吸暫停消除時間及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枸櫞酸咖啡因治療極低體重早產兒呼吸暫停的療效顯著,還能縮短氧療時間、CPAP治療時間、呼吸暫停消除時間,不良反應也比氨茶堿少[5]。究其原因,可能是枸櫞酸咖啡因可刺激患兒的延髓呼吸中樞,增強呼吸中樞的CO2敏感性,直接擴張患兒的支氣管,使每分鐘的肺泡通氣量增加,減少呼吸暫停次數(shù)[6]。同時枸櫞酸咖啡因還能刺激患兒的心血管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增加茶酚胺,加快利尿,使心功能得以改善,進而達到治療呼吸暫停的目的。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使用枸櫞酸咖啡因治療極低體重早產兒的劑量及安全性等問題,也是需要臨床實踐研究的重要課題[7-8]。關于兩組遠期臨床效果,有待臨床再研究。
綜上所述,枸櫞酸咖啡因在極低體重早產兒呼吸暫停治療效果顯著,能縮短治療時間,減少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可作為極低體重早產兒呼吸暫停治療最佳選擇,具一定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