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菲
《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五個部門于2016年10月11日發(fā)布并實施,這項文件將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中的內(nèi)容、注意事項等都作了明確說明[1]。推動依法治國的進程離不開對原有司法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本文通過研究分析《意見》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見,為的是更好地推動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發(fā)展與進步。
目前,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基本做到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能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審判權、檢察權、偵查權都應由對應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依法行使,這也是刑事訴訟制度基本的原則之一。目前,上述單位在實際操作中基本上可以做到各司其職,獨立運作。但個別情況下,也出現(xiàn)權力交叉及越職的現(xiàn)象,如公安機關在預審當中的權限問題、已經(jīng)偵查終結(jié)應該移交起訴的案件處理問題等。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較為困難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即其審判權力和過程不受任何組織、單位和團體的干擾。這項舉措正是為了彰顯法律的公平與正義。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項原則經(jīng)常很難落實。人民法院在審判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如行政機關或其他單位組織的干涉、社會輿情的干擾等,在某些方面與法院審判的公正性、嚴格性存在沖突,不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也對彰顯法律的公正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
2.卷宗主義依然存在,偵查為中心仍然發(fā)生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以審判為中心。因此,要強調(diào)庭審的作用,強調(diào)庭審在刑事訴訟中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個別情況下卷宗主義仍然盛行,仍是以偵查為中心開展相關工作,忽視庭審的關鍵作用與地位。法律的公正與尊嚴自然無從彰顯。
3.審訊工作仍需進一步嚴格規(guī)范
卷宗主義和偵查為中心的情況依然存在,公安機關在取證方面過于注重審訊結(jié)果。雖然目前已嚴格控制了刑訊逼供等手段,但在某些情況下,不可否認,這些問題仍然存在,導致審判受到嚴重干擾,這就是以偵查為中心的弊端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多起冤假錯案在后期平反以及審理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公安機關刑訊逼供的現(xiàn)象,在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和法院審理案件時也沒有過多關注。刑訊逼供既損傷了受害人的利益,也不利于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
4.當庭宣判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實
在五個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意見》中,對當庭宣判制度作了明確的解釋和規(guī)定。當庭宣判,即在合議庭休庭評議并作出裁判后,立即復庭由審判長口頭宣告判決結(jié)果的訴訟活動。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審判人員的主觀原因,部分符合當庭宣判程序的案件而并沒有進行當庭宣判,宣判結(jié)果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當事人和陪審人員的理解和認可,也彰顯不出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這項制度還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得到完善落實。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對當前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的優(yōu)化,加強了對執(zhí)法機關以及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強調(diào)了法律的尊嚴。使審判成為彰顯正義與是否有罪的唯一標準,能有效防止一家獨大、私自量刑的情況出現(xiàn),有利于推動我國的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健全落實了多項保障當事人權利的措施,規(guī)范了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機關的行為,加大了對案件的立案、起訴、審判環(huán)節(jié)的審查力度,使判決更加公正有效,從根本上保證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也對培養(yǎng)廣大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有著正面影響。
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依法對被告作出有罪或無罪的判決。因此,必須要突出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當中的審判作用與權力[2]。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人民法院的依法判決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罪的唯一依據(jù)。因此,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在處理相關刑事案件時,務必要明確分工,準確地查明相關犯罪事實,做到不漏網(wǎng)一個犯罪分子,也不錯枉一位無罪之人。
在搜集有關證據(jù)的過程中,公安機關應該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嚴格執(zhí)法,不得使用刑訊逼供、暴力脅迫、威脅利誘等非法方式得到證據(jù)、證詞、證言等。審訊應選擇規(guī)定的地點和場所,并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所有案件的審訊過程進行錄音錄像。不滿足錄音錄像標準的,應爭取盡快達到錄音錄像的標準。另外,要妥善保管好相關證言、證物,物證要盡量獲得原件,并及時送檢、對比、反饋。
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對被告人不認罪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強化庭前準備和當庭訊問、舉證、質(zhì)證。對于沒有法定證明標準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該依法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對于一些證據(jù)不當,且事實經(jīng)過尚未清楚的案件,應拒絕其進入審判程序,并規(guī)范好撤回起訴的條件和程序。檢察機關還應該規(guī)范補充偵查的相關行為,一些確實無法查明的案件事項,公安機關應當向人民檢察院遞交書面說明理由。此外,人民檢察院應當在審訊前詢問被告及犯罪嫌疑人在審訊過程中是否存在刑訊逼供、威逼利誘等情況,并及時排除由此得出的證據(jù),作出不起訴決定。
在審判中,要確保訴訟證據(jù)和案件事實證明在法庭中出現(xiàn),要保證被告人有對證據(jù)質(zhì)證的權利,并根據(jù)控辯雙方是否存在爭議而選擇質(zhì)證的程序。此外,要推進完善證人、鑒定人等出庭作證的制度,個別情況下可進行多方保障,讓其強制出庭。被告人有獲得辯護的權利,對于其他當事人,也應予以權利上的保障。
人民檢察院對偵查活動和審判活動都有監(jiān)督權力,對于被告人有審查的義務和責任,并基于此作出起訴或不起訴的決定[3]。同時,人民檢察院享有對人民法院作出錯誤的判決和裁定的抗訴的權力。因此,要保證其刑事抗訴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人民法院應當正確運用法律,依據(jù)合法的證據(jù),依法作出正確的判決。公安機關應加大搜集證據(jù)的力度,確保在執(zhí)法過程中規(guī)范正確。
人類的文明歷史進程離不開法治建設,也需要一個法律制度健全的社會。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能夠保障我國各項發(fā)展順利進行,也是對全體公民權利的負責。中國的法治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