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從軍,王啟俊
(1.安徽和縣第一中學,安徽 和縣 238200;2.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合肥 238000)
最早出現(xiàn)的“烏江”一詞,就現(xiàn)有的文獻來說,是《史記》。《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兵敗垓下后,“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此時的烏江地域為東城縣下的亭。錢穆《〈史記〉地名考》[1]858引證《〈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外,沒有作考證?!吨袊沤竦孛笤~典》《辭源》《辭海》對和縣烏江只作了概括介紹。目前學術界沒有專文考察烏江。本文擬對此作一專論。
從歷史地理角度看,“烏江”一詞有多種意義。
1.烏江是長江某段的江而非小河
有《史記》為證: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2]334
所謂“乃欲東渡烏江”的“烏江”,是指這段長江;否則,不好說“東渡烏江”?!岸山鳌迸c“東渡烏江”相對應,這就證明烏江是這段江的稱謂。
《漢書·陳涉項籍傳》:“于是羽遂引兵東,欲渡烏江?!盵3]1819“烏江”詞下注:“臣瓚曰:‘在牛渚?!盵3]1820這就說明烏江就是牛渚這一帶江。采石磯又叫牛渚磯,這一帶概稱牛渚。
《元和郡縣志》:“采石戍,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西接烏江,北連建業(yè)城,在牛渚山上?!盵4]684這里“西接烏江”,顯然指長江這段江面?!短藉居钣洝贰盀踅h”條:“江水,經州城北,下五里,與上元縣分中流為界?!盵5]2457可見,這段江就叫烏江。
上古時,長江各段的名稱不一樣。長江,古名江,又稱大江,三國時始稱“長江”。此前文獻資料沒有檢索到“長江”名稱,如《史記》《漢書》只稱江,不稱長江。
《史記·夏本紀》:“三江既入,震澤致定。”《索隱》:“韋昭曰:‘三江謂松江、錢塘江、蒲陽江?!癜矗骸兜乩碇尽酚心辖?、中江、北江,是為三江。其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盵 2]58
陳壽《三國志》稱長江,且用得較多,如:
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盵6]1261
這里的長江,似指荊州一段的江,而非現(xiàn)在的長江全稱?!掇o?!?縮印本):“秦置烏江亭,因附近有烏江得名。在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zhèn)。楚漢之際,項羽垓下戰(zhàn)敗,至此自刎:晉置烏江縣,明初廢。”[7] 74“因附近有烏江得名”,可見烏江是這段江的名稱。
2.烏江又是長江下游北岸的重要渡口,渡口叫烏江浦
項羽西渡伐秦,由此過江,《史記·項羽本紀》曰:“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東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2]296可以推斷,項梁西渡,應是西渡烏江。項羽戰(zhàn)敗逃亡,“乃欲東渡烏江”,是從舊渡口返回。
《太平寰宇記》:“烏江浦,在(烏江)縣東四里。”[5]2457《方輿勝覽》卷四十九:“烏江浦,在烏江縣東四里,即亭長艤舟待項王處?!薄睹饕唤y(tǒng)志》卷十七:“烏江浦,在州城北,故烏江縣東四里,項羽敗于垓下,東走至烏江,亭長艤船待羽即此地。唐代胡曾詩: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又僧詩云:拔山力盡烏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為什么叫烏江呢?欽定四庫全書《大清一統(tǒng)志》卷九十一“烏江浦”條說:“烏江浦,在州東北四十里,土多黑壤,故名?!逼鋵崳@一帶有一個山名叫烏石山。陳鈞的《正統(tǒng)和州志》卷一:“烏石山在州西北六十里順天鄉(xiāng)十三四都?!币[《嘉靖和州志》卷二 :“烏石山在州城西北六十里,兩山相峙路徑,其中多黑石,因名?!睘踅?、烏石山,都因為土壤或山石是黑色而命名。
3.烏江又為地域名稱
《史記》這段文字 “烏江”注引為:
瓚曰:“在牛渚?!盵索隱]曰:按:晉初屬臨淮。[正義]曰《括地志》云:“烏江亭即和州烏江縣是也。晉初為縣?!蹲⑺洝吩疲核直弊髠鼽S律口,《漢書》所謂烏江亭長艤船以待項羽,即此也。”[2]337
烏江亭,烏江縣,就是這段地域的名稱。又如:《三國志》卷九:“又詔仁移屯潁,遷大司馬,復督諸軍據烏江,還屯合肥。”[6]276《宋書》卷二九(志第一九):“元嘉二十一年,木連理生歷陽烏江,南豫州刺史武陵王諱以聞。”[8]716這里的烏江、歷陽,都是地域名稱。
烏江最初為縣下亭的地域,屬于東城縣。亭為 秦漢時的基層行政單位。
漢承秦制,當時楚漢相爭,歷陽與東城是兩個不同的縣,都屬九江郡?!稘h書·地理志》:
九江郡,戶十五萬五十二,口七十八萬五百二十五,縣十五:壽春邑、浚遒、成德、柘皋、陰陵、歷陽、當涂、鐘離、合肥、東城、博鄉(xiāng)、曲陽、建陽、全椒、阜陸。[3]1569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3]743
平均每一縣有19個亭,大縣多一點,小縣少一點。
《后漢書·志》第三十八 “亭有亭長,以禁盜賊。本注曰: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句下注引:
《漢官儀》曰:“亭長課徼巡……設十里一亭,亭長、亭候;五里一郵,郵間相去二里半,司奸盜。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zhí)賊?!薄讹L俗通》曰:“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館。亭史舊名負弩,改為長,或謂亭父?!盵9]3624-3625
由此知道,所謂烏江亭,其實是當時縣鄉(xiāng)下一個行政單位,而不只是一個亭子。亭有亭長,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zhí)賊。
當時烏江亭屬于東城縣,不屬于歷陽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明確記載這件事:“(項羽)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于東城?!盵4]236烏江亭與東城對舉,可見烏江屬于東城縣。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指出:“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始于東城縣界置烏江縣?!盵5]2457北宋歐陽忞著的《輿地廣記·附札記》載:“烏江縣,本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盵10]226
在太康六年(285)從東城縣分離出來為烏江縣。
《元和郡縣志》指出烏江縣“隸歷陽郡”[4]236。晉武帝在位時的年號叫“太康”,史稱“太康之治”,280年至289年,共計十年?!短藉居钣洝分赋鰹踅h“隋為烏江郡”[5]2457。公元285年前,烏江一直是東城縣下屬的亭。285年后為烏江縣。 烏江縣比現(xiàn)在的烏江鎮(zhèn)地域大,除現(xiàn)在和縣的烏江鎮(zhèn)地域外,還有今江浦的高旺、龍山、蘭花塘、橋林、石橋、湯泉等地。
《太平寰宇記》:“烏江縣,東北四十里,舊十五鄉(xiāng)。今四鄉(xiāng)。”[5]2457《元豐九域志》“淮南路”烏江縣:“州東北三十五里,四鄉(xiāng),湯泉、永安、石績、新市、高望五鎮(zhèn)。有四隤山、大江、烏江浦?!笨梢娫瓰踅h地域面積較大,到宋太平興國年間地域面積縮小。 但到元豐年間烏江縣面積又增添。
烏江從太康六年到洪武初年,共有1083年縣的治所歷史。
烏江歷史上曾經為郡的治所。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一 “和州烏江縣”條:“梁(502—557)置江都郡,北齊(550—577)改為密江郡,陳(557—589)改為臨江郡,后周(557—581)改為烏江郡?!?/p>
劉昫《舊唐書》志第二十:“烏江,漢東城縣之烏江亭,屬九江郡。北齊為密江郡,陳為臨江郡,后周為烏江郡,隋為烏江縣,皆治此?!盵11]1575
“皆治此”,就是說,烏江作為郡的治所時間有83年。
早在宋代一度時間降為鎮(zhèn),但只有兩年。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 “(烏江縣)隋初廢郡,縣屬和州。唐因之。宋紹興五年,廢為烏江鎮(zhèn)。七年,復為縣。元因之。明初省。今仍為烏江鎮(zhèn)?!吨尽吩疲骸?zhèn)東北去江浦縣七十里。’”[12]1319顧祖禹,中國清初沿革地理學家和學者。這里的“今”,指清朝。
明初烏江縣裁為鎮(zhèn)。張廷玉的《明史·地理志》:“南有牛屯河巡檢司,后移于烏江鎮(zhèn),即故烏江縣也。”[13]678從此烏江縣就成了鎮(zhèn)的建置。 明、清后一直為鎮(zhèn)建制,屬和州。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卷九十一:“烏江鎮(zhèn),即烏江廢縣?!睔J定四庫全書趙宏恩《江南通志》卷二十四:“牛屯巡檢署在州南六十五里烏江鎮(zhèn)?!辨?zhèn),是重要或險要的地方。 杜甫詩:“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瞿塘險過百牢關?!辨?zhèn),也是明、清時軍隊的編制單位。清末編練新軍,也稱為鎮(zhèn)。烏江鎮(zhèn),設牛屯河巡司,主要是巡查這一帶長江,管理江面四十里。
現(xiàn)在烏江鎮(zhèn)分南北兩鎮(zhèn),北烏江鎮(zhèn)屬于江蘇南京浦口區(qū);南烏江鎮(zhèn)屬于安徽和縣。說烏江鎮(zhèn),一般指南烏江鎮(zhèn)。
南烏江鎮(zhèn)地處皖蘇兩省交界處,自長江逆水而上,為八百里皖江第一鎮(zhèn),是安徽面向長三角的東大門,與南京江浦一衣帶水,同鋼城馬鞍山隔江相望。烏江區(qū)位優(yōu)勢顯著,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兩個碼頭通江達海,三條省道(寧烏路S124、巢寧路S105、滁蕪路S206)穿境而過,距南京長江三橋20公里,馬鞍山長江大橋30公里,馬和輪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
霸王祠舊址上新增設“三賢閣”“虞姬園”等景點,霸王祠被確定為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區(qū)。
烏江的建制與沿革,秦統(tǒng)一前,先后屬吳、越、楚。
夏朝時,東城屬“揚州之邑”“淮夷”“東夷”,尚沒有東城之名?!渡袝び碡暋罚骸盎春>S揚州?!薄盎春>S揚州”是什么意思?《〈史記〉索隱》:“孔安國曰:‘北據淮,南距海。’”意謂淮海這一帶屬于揚州。
春秋(前771—前476)先屬吳,吳亡入越,越亡入楚?!墩y(tǒng)和州志》:“春秋屬吳?!薄度f歷和州志》:“春秋屬勾吳,吳亡入越,越亡屬楚。”
戰(zhàn)國(前476—前221),《太平寰宇記》:“戰(zhàn)國時猶為楚地。”[5]2453《正統(tǒng)和州志》:“其后,楚東侵至泗上,遂屬楚?!?/p>
秦統(tǒng)一后,烏江最先屬東城縣,不屬于歷陽縣。東城縣的歷史沿革,就是烏江的歷史沿革。直到公元285年從東城縣析出烏江縣后,則烏江縣行政區(qū)劃變化較大。
秦王政二十四年滅楚,置東城縣,屬九江郡,西漢沿秦制。《漢書·地理志》指出,東城縣與歷陽縣同屬揚州九江郡。烏江地域不屬歷陽,屬九江郡的東城縣?!度f歷和州志》:“(歷陽)漢高帝四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六邑。歷陽屬焉。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叛,國除,復為九江郡,分縣十五,歷陽其一?!睎|城縣也歸屬淮南國。這段時間此地曾為淮南王的封地。
王莽篡漢,改九江郡為延平郡,改東城為武城縣,歸屬延平郡。
東漢恢復西漢舊名,建初四年(79),東城縣改屬下邳郡。東漢末,烏江歸屬東城郡?!逗鬂h書》:“下邳國”“武帝置臨淮郡,永平十五年(73)更為下邳郡”“十七城”“東成,曲陽(侯國)”[9]3462。下邳國屬徐州。
而歷陽則屬揚州九江郡?!逗鬂h書·郡國四》:“九江郡”“歷陽,侯國,刺史治?!盵9]3486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東城復屬九江郡。黃初二年(221),改屬淮南郡。太和六年(232),改為楚國。嘉平三年(251),為淮南郡,東城縣屬之。
三國(220—280)時,烏江為重鎮(zhèn),即駐兵之地,屬東城縣。《三國志》卷九:“又詔仁移屯潁,遷大司馬,復督諸軍據烏江,還屯合肥。 ”[6]276這是魏國駐兵。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百十八“輿地考四”:“三國時,淮南屬魏,而江南屬吳也。魏、晉亦置揚州?!贝蟛糠謺r間為吳地?!墩y(tǒng)和州志》:“三國時屬吳,為重鎮(zhèn)。”烏江也為吳駐兵之地。此地在三國時稱江東?!度龂尽ぶT葛亮傳》:“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盵6]913孫權建都建康,故稱孫權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為江東,包括江北的一部分。
晉(265—420)從285年開始,烏江為烏江縣,與東城、歷陽并列,同屬淮南郡。直到西晉惠帝時才開始隸屬歷陽郡。
《正統(tǒng)和州志》:“晉屬淮南郡,有歷陽、烏江、阜陵三縣。后改歷陽郡,歷陽、烏江、龍亢三縣隸焉?!?/p>
西晉(265—317)烏江與歷陽是并列的縣,屬淮南郡(縣十六)?!稌x書·志第五》:“淮南郡屬揚州?!盵14]346《文獻通考》指出:烏江縣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屬于“歷陽郡”。《晉書》指出,烏江縣惠帝永興元年(304) 屬于“歷陽郡”。
東晉(317—420),元帝時,烏江縣、 歷陽縣、阜陵縣、龍亢縣都歸屬歷陽郡。《太平寰宇記》:“含山縣本龍亢縣 ”[5]2457《宋書· 志第二十六》:“惠帝置歷陽郡,屬揚州,安帝割屬豫州?!盵8]876安帝(376—410)時,烏江縣、歷陽縣、阜陵縣、龍亢縣屬于豫州歷陽郡。
南北朝(420—589)時,烏江縣先屬歷陽郡,后為臨江郡,再后為江都郡、齊江郡、同江郡(烏江郡)??ぶ嫌兄荩瑫r為南豫州或豫州。北齊時設和州,領歷陽郡、齊江郡。此段時間,烏江縣與歷陽郡或和州時及時離。
永初三年(423)分淮東為南豫州,淮西為北豫州。文帝元嘉七年(431)合二豫州為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孝武大明三年(460)又分。
宋劉武帝(420—423)烏江縣隸歷陽郡,屬南豫州?!端螘罚骸坝莱?420—423),郡國惟有歷陽、烏江、龍亢?!蔽牡?424—451)時,烏江縣屬豫州歷陽郡。孝武帝時,烏江縣屬南豫州歷陽郡, 歷陽縣、龍亢縣、雍邱縣、酇縣,也屬于歷陽郡。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烏江縣與懷德縣合并,置臨江郡。《宋書·志》:“大明五年烏江縣與懷德縣合并,立臨江郡?!盵8]
永光元年(465)撤臨江郡,烏江屬歷陽郡。前廢帝(465)時,烏江縣屬南豫州歷陽郡,歷陽縣、龍亢縣、雍邱縣、酇縣,也屬于歷陽郡。明帝(465—472)時,烏江縣,屬豫州歷陽郡。后廢帝(472—477)時,烏江縣屬南豫州歷陽郡。 永明二年(484)雍丘縣劃歸陳留郡,歷陽郡轄歷陽、龍亢、烏江三縣。
南齊(479—502)高祖(479—483)時,烏江縣屬豫州歷陽郡,后又屬于南豫州?!赌淆R書 》:“永明二年,割揚州宣城、淮南,豫州歷陽、譙、廬江、臨江六郡,復置南豫州。”[15]196“臨江郡,建元二年罷并歷陽,后復置烏江、懷德、酂。”[15]197
梁(479—502)烏江縣屬江都郡,治烏江縣。《隋書》:“烏江縣,梁置江都郡?!盵16]775
北齊(550—577) 文宣帝(550—560)設和州,領歷陽郡、齊江郡?!短藉居钣洝罚骸案啐R立為和州,領歷陽、齊江二郡?!盵5]2453-2454齊天保六年(555)冬十月乙酉以齊梁通和于歷陽,設和州,烏江縣稱烏江令,屬于南豫州和州,南豫州與和州的治所都在歷陽。
《正統(tǒng)和州志》:“梁敬帝紹泰元年,北齊文宣送貞陽侯蕭淵明至歷陽盟于江北,而后濟江,齊以二國和協(xié),故謂之和州。領歷陽、齊江二郡。后省齊江郡,烏江并入歷陽為一郡?!?/p>
梁、后齊、陳、周時,烏江縣屬于江都郡、齊江郡、臨江郡、同江郡?!端鍟さ乩碇镜诙罚骸盀踅?,梁置江都郡。后齊改為齊江郡。陳又改為臨江郡,周改為同江郡?!盵16] 775
北周靜帝(557—581)時設和州,領歷陽郡(歷陽縣、龍亢縣)、同江郡(烏江縣)?!短藉居钣洝罚骸褒埧嚎h,周天和元年(566)并入歷陽?!盵5]2457
隋唐之時,烏江縣為歷陽郡或州的下屬縣。
隋(581—618)時,烏江隸歷陽郡或和州 。 隋文帝時設和州,領歷陽縣、烏江縣。 《太平寰宇記》:“隋開皇十三年(594)罷郡,省齊江之譙縣入歷陽縣,以為和州。”[5]2454《正統(tǒng)和州志》:“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罷郡為和州,煬帝大業(yè)初復為歷陽郡?!睙蹠r(605—617)時,烏江縣、歷陽縣屬歷陽郡?!短藉居钣洝罚骸盁鄢踔輳U,復立歷陽郡”[5]2454。
唐(618—907)時,烏江隸和州歷陽郡。 歷陽郡屬淮南道。 武德三年,設和州,歷陽縣、烏江縣屬和州,和州屬淮南道?!短藉居钣洝罚禾莆涞氯?620)“因杜伏威歸順,因改為和州?!碧鞂?742—756)元年,“改為歷陽郡”。乾元(758—760)元年,“復為和州”[5]2454。武德六年設和州。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淮南道和州。 武德八年及太宗年間,設和州。烏江縣、歷陽縣屬淮南道和州。武后長安四年,烏江縣、武壽縣、歷陽縣屬淮南道和州。武壽縣就是含山縣?!缎绿茣さ乩碇尽罚骸昂娇h,長安四年復置,更名武壽縣?!盵17]1053中宗神龍元年,烏江縣、含山縣、歷陽縣屬淮南道和州?!缎绿茣罚骸昂娇h神龍元年復故名。”[17]1053元宗天寶元年, 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淮南道歷陽郡。 肅宗至德元年,設和州歷陽郡。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淮南節(jié)度使和州歷陽郡。《新唐書》:“肅宗至德元載置淮南節(jié)度使?!盵17]1053統(tǒng)屬和、壽、揚等十三州。乾元元年,設和州, 烏江縣、歷陽縣屬淮南節(jié)度使和州。德宗貞十六元年設和州,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舒廬滁和都團練使。德宗貞元十六年,“設舒、廬、滁、和四州都練使”[17]19。昭宗天佑元年,設和州,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淮南節(jié)度使和州。 昭宗天佑元年,“廢舒廬滁和四州都練使,仍隸淮南節(jié)度使”[17]19。
五代(907—960)時基本沿襲唐制。梁唐吳設和州。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和州。《乾隆和州志》:“五代梁唐之間,為吳楊行密所據,晉漢之際則為南唐之地。”[18]19《光緒直隸和州志》:“和州,按,《五代史·職方考》:和、吳、南唐、周有舊志。吳與南唐,更有其地。周世宗顯德五年破李璟,地入于周?!盵19]25
宋(960—1279 )時,烏江隸和州,和州屬淮南道。烏江、歷陽、含山三縣屬淮南路和州;熙寧五年(1073),淮南路分東西兩路,三縣屬淮南西路和州。 淮南西路(縣三十三)。[20]2183-2184“西路:府,壽春;州六,廬、蘄、和、濠、光、黃;軍二,六安,無為;縣三十三?!薄盀踅?,紹興五年廢為鎮(zhèn),七年復?!盵20]2182-2184
元(1206—1368)是烏江屬和州或和州路。烏江、歷陽、含山三縣先后隸屬和州、廬州路、和州路?!对贰罚骸按舐室月奉I州、領縣?!盵21]1346“廬州路,州三:和州、無為州、六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7)”,“明年”“又明年,升和州路”[21]1411。至元十三年,設和州鎮(zhèn)守萬戶府,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淮西總管府和州。十四年,設和州安撫司,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廬州路總管府和州安撫司。十五年,設和州路,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和州路。二十八年,設和州,烏江縣、歷陽縣、含山縣屬廬州路和州。
明(1368—1644),設直隸和州,屬南京廬州府鳳陽府。 和州只領含山縣一縣,烏江縣、歷陽縣均降為鎮(zhèn)。洪武年間基本是直隸和州,只領含山縣一縣,烏江為鎮(zhèn)。明成祖永樂元年,為直隸和州,只領含山縣,屬南京京師?!睹魇贰罚骸皷|北有烏江縣,洪武初省?!薄懊髡y(tǒng)六年(1442)州有9鄉(xiāng)35都6鎮(zhèn)?!薄坝罉吩耆栽荒暇??!盵22]931
《正統(tǒng)和州志》:“和州直隸省部,洪武二年二月改和州為歷陽縣,而隸廬州府。其年九月,從知縣陳善請,復為和州,仍隸省部。后乃領含山一縣焉?!薄爸菥硟染培l(xiāng)35都六鎮(zhèn)?!?/p>
《嘉靖和州志》:“本州七里九鄉(xiāng)三十四都六鎮(zhèn):在城統(tǒng)一里、二里、三里、四里、五里、六里、七里;歷陽鄉(xiāng),正理鄉(xiāng),長壽鄉(xiāng),順天鄉(xiāng),雞籠鄉(xiāng),翔鸞鄉(xiāng),東梁鄉(xiāng),遵教鄉(xiāng),懷德鄉(xiāng);烏江鎮(zhèn),在州北四十里;姥下鎮(zhèn),在州西南三十里;歲豐鎮(zhèn),在州四十里;青陽鎮(zhèn),在州北七十里;裕溪鎮(zhèn)在州南九十里;平疴鎮(zhèn)在州北四十里。含山縣一里十七都三鎮(zhèn)。”
可見,和州在明代為直隸京師或直隸省部,歷陽縣已不存在了,改為歷陽鄉(xiāng)。烏江縣也不存在,改為烏江鎮(zhèn)。和州只領含山一縣。
自西晉太康六年(285)于東城界置烏江縣至明洪武年初(1368)廢縣為鎮(zhèn),烏江共有1083年治縣歷史。今江浦、高旺、龍山、蘭花塘、橋林、石橋等地皆是烏江縣轄地,治所在烏江鎮(zhèn)。
清(1616—1911),為和州直隸州,轄縣一:歷陽。烏江為鎮(zhèn)。清光緒十四年,隸屬安廬滁和道?!肚迨犯濉罚骸昂椭葜彪`州:隸安廬滁和道。明初以州治歷陽縣,省入,尋復和州,直隸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分隸安徽省?!盵23]2016
和州直隸州,州領含山縣,烏江為州下的鎮(zhèn) ?!豆饩w直隸和州志》:“順治二年,隸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十八年,分屬左布政使司?!薄翱滴趿?,屬安徽布政使司。”“乾隆時,屬安徽巡撫部院。”[19]31烏江依然為鎮(zhèn)。
烏江的行政區(qū)域的變化,主要是亭、縣、郡、鎮(zhèn)的變化。在隋之前,政區(qū)級別逐漸提升:秦漢時為縣下的亭,到晉時才為縣,南北朝時為郡。隋唐宋元時期基本上維持縣的級別。明清時代,由于和州為直隸和州,烏江與歷陽兩縣降為鎮(zhèn),直屬州。晉至南北朝時期,烏江縣隸屬變化大。隋唐之后基本上隸屬歷陽郡或和州,變化較小。烏江政區(qū)的變化,反映烏江地理區(qū)位的重要性提升或降低。
文獻資料有相互矛盾之處,須辯正分析。
《元和郡縣志》:“晉太康六年(285)始于東城界置烏江縣,隸歷陽郡?!盵4]1077這里提出烏江縣開始歸屬歷陽郡。烏江縣析出后屬于歷陽郡呢,還是另有歸屬?
《晉書》記載:“淮南郡: 統(tǒng)縣十六,戶三萬三千四百)壽春,成德,下蔡,義城,西曲陽,平阿(有涂山),歷陽,全椒, 阜陵(漢明帝時淪為麻胡),鐘離(故州來邑),合肥,逡遒,陰陵,當涂(古涂山國),東城,烏江?!盵14]346此時,烏江與東城、歷陽等縣,同屬于淮南郡。此時還未設歷陽郡,談不上歸屬歷陽郡。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晉太康六年,置烏江縣,屬淮南郡?!盵12]1319
《元和郡縣圖志》說烏江縣從東城縣析出后隸屬歷陽郡,是錯誤的。
烏江郡問題?!杜f唐書》《通典》《文獻通考》等書認為后周時為郡,或言同江郡,或言烏江郡;但隋時烏江為縣。 不過,《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記載隋時為郡:“晉太康六年始于東城界至烏江縣。隋為烏江郡?!盵5]2457
隋時到底為郡,還是為縣呢?《隋書》說得明確:“歷陽郡,后齊立和州。統(tǒng)縣二,戶八千二百五十四。歷陽,舊置歷陽郡,開皇(581—601)初郡廢。大業(yè)(605—617)初復置郡?!盵16]775“烏江,梁置江都郡。后齊改為齊江郡。陳又改為臨江郡,周改為同江郡。開皇初郡廢。大業(yè)初置歷陽郡。有六合山?!盵16]
杜佑《通典》:“烏江,本烏江亭,漢東城縣也。梁置江都郡,北齊改為密江郡,陳改為臨江郡,后周為烏江郡,隋為烏江縣?!?/p>
《文獻通考》:“烏江,本烏江亭,漢東城縣。梁置江都郡,北齊改為密江郡,陳臨江郡,后周烏江郡,隋為縣。有項亭?!薄遁浀貜V記》:“烏江縣,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二漢屬九江郡,晉置烏江縣,屬淮南郡。梁置都江郡,北齊改為齊江郡,陳改為臨江郡,后(漢)[周]改為同江郡,隋開皇初,郡廢,屬和州?!盵10]226
欽定四庫全書潘自牧的《記纂淵?!肪矶唬骸盀踅?,本秦東城之烏江亭,漢屬九江郡。晉置烏江縣,屬淮南、歷陽二郡。梁置江都郡,北齊改齊江郡,陳改臨江郡,后周改同江郡,隋開皇廢郡,以縣屬和州,大業(yè)為歷陽郡治,唐屬和州?!?/p>
據此,應該是開皇(581—601)初歷陽郡、同江郡都被廢,改為歷陽縣、烏江縣,屬于和州。大業(yè)(605—617)初又回復歷陽郡。后周時設烏江郡,隋設烏江縣。 這里的“后周或周”,應該指南北朝時的“北周”(557—581),而非五代時的后周(951—950)。后周時烏江郡又稱同江郡。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烏江”條失收和縣烏江。該詞典收錄烏江亭、烏江縣、烏江鎮(zhèn),失收烏江郡。[24]5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