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當代哲學家們在言語行為的研究上一直都堅持立足于現(xiàn)實的同時再探討語言的使用意義。具體的語言在具體的交流環(huán)境中表達出來,必然會伴隨著表達出不用層面、不同方向的含義。語力的突出作用就是在這些不同的語言含義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學家們甚至認為語力具有能夠發(fā)揮獨特的社會效應和心理效應的交際意義和交際能力[1]。在現(xiàn)實中,有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語言交際情景,人們會通過言語行為盡可能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誤解和分歧的產生往往并不是因為交際活動中的傾聽者聽不懂或者誤解講述者想表達的具體用詞或語句的意思,而是傾聽者沒有理解對方隱藏在表面語言中所想表達的實際交際意圖,即是理論上的語力。此時,傾聽者正確地理解講述者言語行為中的實際語力就變成了一個交際活動成功的關鍵點所在。語力動態(tài)模型的言語行為可以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宣告、指令、承諾等行為都是直接言語行為的一種。通過對語言情景、語力和取效行為的研究,可以明確講述者通過言語行為產生的目的和后果,同時在理論上還能彌補經典言語行為理論在現(xiàn)實中理論意義不足的問題[2]。
對語力的系統(tǒng)性研究,最早是伴隨著哲學家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創(chuàng)立開始的。語力的概念也隨之誕生,彌補了語言學中的部分空白。語力是由講述者的具體話語在交際場景發(fā)揮出的特殊功能。比如:當講述者說出“注意點”這句話的時候,根據(jù)語氣、情緒的不同,既可以表達熱切的關心、提醒、愛護,也有可能是警告、威脅、討厭,這就是同一句話所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語力。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對于這種同一個語句表達出不同的語氣已經司空見慣,但是其在哲學上獲得準確的概念定義卻仍然是十分漫長的過程[3]。現(xiàn)如今,學界對于語力研究的關注雖然主要歸功在了奧斯丁等言語學家身上,但實際上,弗雷格的語言哲學研究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提出了關于語言“力量”的關鍵性術語。
語力除了包含講述者的言語語力和語句意義之間的關系、語力在言語理論系統(tǒng)中的地位等問題,還包括語力的具體構成要素問題。語力的具體構成要素可以概括為7種類型:(1)話語施事意圖,即在說話的過程中包含的內在目的;(2)施事意圖的力度,即是講述者在不同的話語施事行為中為了表現(xiàn)出其具體意圖而體現(xiàn)出來的言語力量強弱;(3)實現(xiàn)施事意圖的方法,即表現(xiàn)在講述者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施事意圖,面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語力,甚至某些施事行為必須通過特殊條件或者指定方法才可以實現(xiàn);(4)命題內容條件,即是就算言語行為存在特定的命題內容,但是語力的不同會對其產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不是所有的命題內容都可以擁有語力,但是語力可以直接影響命題的具體內容;(5)前提條件,即施事行為完成不得不滿足的條件;(6)真誠條件,這是講述者的施事行為在完成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具體心理狀態(tài)之一,通常情況下能夠與命題的具體內容相對應;(7)真誠條件的力度,是指具體語力在表達心理狀態(tài)上的真誠力量強弱程度,即意愿強烈與否,和講述者的施事意圖力度成正比的關系[4]。
在當代言語行為文化的理論中,如果想要充分地確定講述者某句話語所表達出來的具體語力,就必須對上述七項語力的具體構成要素進行量化、對比和分析。
現(xiàn)實世界大多數(shù)的認知語言學家都認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在物質世界里最有意義和作用的經驗就是有關力量的經驗,Talmy的力量-動態(tài)模型清楚地闡述了基本力量要素之間的對比、關系和主要內涵,即是語言表達式中也蘊涵著和物理學力量要素相對應的兩個力量實體,這兩個力量之間同樣具有規(guī)律性的相互關系和對比關系。其中一個力量實體是注意的焦點,即原力,原力實體有具體的力量趨勢,這種趨勢可能會顯示出來也可能會隱藏,這取決于相反的力量實體,即對抗力實體的狀態(tài),對抗力實體是一種能夠發(fā)出與原力實體力量方向完全相反的力[5]。在物理中,或者克服原力實體的力,或者不能克服原力實體的力,全部都要取決于對抗力的具體大小。
構建一個基于力量動態(tài)模型下的言語行為語力-動態(tài)模型,可以根據(jù)原力實體和對抗力實體的物理劃分,將聽話者和講話者與之一一對應,原力實體是傾聽者,對抗力實體是講述者。這兩個力量實體的方向是相反的,原力實體在受力前后也會產生狀態(tài)變化[6],即是直接言語行為的不同類型。言語行為的語力-動態(tài)模型主要用于語義分析,其中原力實體的內在趨勢以及受力后的狀態(tài)分為運動和靜止兩種,但這種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不能簡單地直接用運動和靜止的概念概括聽話者內在的力量趨勢和狀態(tài),這種內在的力量趨勢和狀態(tài)要跟隨不同的具體語言情景而不斷定性和變化,這里就可以運用到語力的七個基本構成要素,對其數(shù)值進行具體量化比較,分析語力在言語行為的語力動態(tài)模型構建當中如何科學引導兩個相反實體的對抗力量表現(xiàn),言語行為中應當對說話者、聽話者等力量的施行者和受力者兩個方面加以考慮。在明確受到對抗力影響之后,原力實體的狀態(tài)往往會隨之變化。運動和靜止狀態(tài)的相對論表示語力不能保證傾聽者內在力量趨勢的準確描述,而是應當隨著語境的變化而一起變化[7]。
直接言語行為的分類必須和取效行為狀態(tài)這一基本條件結合起來,比如話語的目的、真誠條件心理的狀態(tài)以及命題條件等判斷標準。具體類型可以劃分為承諾、表情、宣告、斷言、指令等。但直接言語行為具有比較強烈的抽象性,所以存在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較少。斷言行為是說話者直截了當表達明確的意思,其主要目的是讓傾聽者感受到自己內心強烈的真誠愿望。指令行為往往帶有一定的要求性和命令的口吻,例如班主任命令你今天寫完一篇關于春天的文章,這就是一個指令行為。承諾行為包含了一定的先決條件,比如班主任說你寫完一篇關于春天的作文就可以不用寫數(shù)學作業(yè),這就是一個承諾行為。宣告行為則是通過話語表達將來可能發(fā)生的或者自己希望發(fā)生的事情。比如:醫(yī)生告訴病人家屬病人搶救無效死亡,這是一個斷言行為;醫(yī)生告訴病人家屬病人搶救不了即將死亡,這就是個宣告行為。表情行為相對比較簡單,此時話語中的主要內涵是情感因素[8]。
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有的時候會正話反說,這種字面意思和自己想表達的意圖不一致的情況就是語言學中的間接語言行為。塞爾認為:“通過實施另外一種語言行為來實現(xiàn)某一種需要行為就是間接語言行為,這是兩種語言行為的組合?!盵9]間接語言行為具有關聯(lián)性和可推導性,即是聽話人能夠通過間接的語言行為進行推導,但由于存在間接過程的時間線,所以間接語言行為具有可取消性,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通過特定的話語取消間接語言行為中的部分隱藏的含義。如果再增加了某些前提,甚至可以直接讓間接語言行為的效力消失[10]。人們在交際交流的時候使用間接語言行為,除了可以讓語言表現(xiàn)得更加豐富有趣,通俗簡練,更是為了在增加一定的比喻、夸張、省略、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前提下,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效果,這有利于人際關系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會顯得說話者體諒他人,心思縝密,為人體面,在某些時候還可以進行自我保護和正當防衛(wèi)。間接需要行為應遵循合作原則、關聯(lián)性原則、禮貌原則,了解并正確實施間接語言行為十分重要,只有充分考慮對方的間接語言行為理解的能力,才能加強交流的效果,克服雙方的交流摩擦,避免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失誤,影響交際效果。
本文從語言學的視角出發(fā)結合言語行為文化對語力的概念和構成要素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物理學上的Talmy的力量-動態(tài)模型討論了語力的動態(tài)特點并創(chuàng)造出語力-動態(tài)模型,通過對語力-動態(tài)模型的取效行為進行具體的分析,認識了語力在語言文化中發(fā)揮的千變萬化的作用,最后通過理論分析,得出一系列可以引領現(xiàn)實語言交際行為的有效的語力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