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都外力·艾爾西丁
(北方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教學部 寧夏 銀川 750021)
突厥是在我國古代北方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或部族聯(lián)合體。據(jù)最早記載于突厥之名的《周書》卷二七《于文測傳》《周書》卷五十《突厥傳》等漢文古籍,突厥的興起當在6世紀中葉①。
古代突厥語是指在突厥汗國(552—744)和回鶻在“西遷”(840)之前用古代突厥文雕刻的一批記功碑、墓碑文獻的語言。從這些碑銘、墓碑文獻的語言來看,古代突厥語有其自身的特點②。筆者在前人對古代突厥語和現(xiàn)代維吾爾語研究的基礎上,將維吾爾語名詞格位范疇分為以下10種類型。
主格沒有專門的格詞尾,即無形態(tài)標志或者說為名詞的零形態(tài)標志。主格表示行為動作的主體、涉及行為動作的對象或事物的所有者,基本上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語。例如:
türk bodun tabγa?qa k?rü ?rt?.(T 西 1)
突厥人民臣屬于唐朝。
bun?a bodun qop itdim.(KT 南 2-3)
我組織了如此多的人。
qara türgi? bodun qop i?ikdi.(KT 東 38)
普通的突騎施人民全部歸順了。
turdi m?kt?ptin k?ldi.(XUT) 吐爾地從學校來。
sodig?r Eli k?ldi. (XUT) 商人艾力來了。
部分時間和地點名詞主格表示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充當句子的狀語。例如:
küntüz olurmat?.(T東1) 白天坐不下來。
bügün ?tüp k?tti.(XUT) 今天已經(jīng)過去了。
領屬格表示人或事物的領屬關系。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時期,名詞的領屬格用的并不普遍。這一時期名詞的領屬詞尾主要有-?? /-i?形式。這類詞尾形式綴接在以輔音結尾的名詞詞干之后。領屬格表示事物的所有者,充當句子的定語。例如:
bilg? qaγan-?? bodun?.(On 右 3)毗伽可汗的民眾。
到了回鶻語時期,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的領屬格-n?? 形式已經(jīng)出現(xiàn),且使用的很普遍。例如:
bu s?z tutmaz ?r-ni? biliki pi?uq.(QB 4020)
不明此理的人知識就不齊全。
w?t?n- ni? ?tisi parlaq.(XUT)
祖國的明天更輝煌。
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領屬格的-?? /-i?詞尾形式已經(jīng)消失,只保留了-n??形式并使用的很普遍。不過,與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相似,現(xiàn)代維吾爾語的領屬格詞尾有時也可省略。例如:
bodun boγz? toq ?rti. (T 南 8)
人民的肚子是飽的。
M?kt?p aldida k?rü?tuq.(XUT)
我們在學校門口見面。
賓格表示行為動作直接涉及的對象,充當句子的賓語。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名詞的賓格 附 加 成 分 形 式 有(1)-γ/-g,-?γ/-ig ,-uγ/-üg ;(2)-n/-?n/-in;(3)-n?/-ni等形式。例如:
t?rt bulu?daq? bodun-?γ qopalmi?.(KT 東 2)
(他)取得了所有的四方人民。
?lig yil i?-ig kü?ig birmi?.(KT 8)
他付出了五十年的精力。
qan-?n anta ?ltürtimiz.(KT 東 38)
我們殺死了他們的可汗。
到了11世紀賓格的上述形式中,(3)種形式使用非常普遍,到了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1)(2)種形式已經(jīng)消失,只保留了-ni形式。例如:
tuz ?mg?k-ni ke?tut ki?ik? yitür.(QB 1328)
要飲食充盈,與他人共享。
uni? anisi-ni k?rdüm.(XUT) 我看見他的母親。
在句中,有時賓格詞尾緊靠動詞并可以省略。例如:
M?n kitab k?rüwatim?n.(XUT) 我正在看書。
位格表示行為動作發(fā)生的地點、時間、處所等語法意義。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名詞的位格詞尾有(1)-da/-d?,-ta/-t?;(2)-tan/-t?n,-dan/-d?n;(3)-nta/-nt?等三類。這一時期的位格還起著從格的作用,基本上充當句子的狀語。例如:
yar?s yaz?-da on tüm?n sü tirilti tir.(T 29)
說是在亞日斯平原已集合十萬大軍。
türgi? qaγan-da k?rüg k?ldi.(T 29)
由突厥施可汗那里來了偵探。
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時期的(3)種形式只綴加于帶有第三人稱領屬性詞尾的名詞之后:例如:
y?ri-nt?(Su 1)其土地上到了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只有保留了(1)種位格形式,其他形式基本上都消失或起別的作用。例如:
m?kt?p-t? i?l?ym?n. (XUT) 我在學校工作。
?y-d? ad?m bar. (XUT) 家里有人。
方向格表示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及行為動作的趨向,充當句子的狀語。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名詞的方向格附加成分形式有(1)-γaru/-qaru,-g?rü;(2)-ra/-r?;(3)-γa/-qa,-g?/-k?等 三 類。在這一時期碑銘語言中,方向格的(1)(2)種形式是常見的,(3)種形式卻較少見。例如:
y?r-γaru oγuz bodun tapqa.(KT 東 28)
背面反對烏古斯人民。
i?-r? a?s?z, ta?ra tons?z.(KT 東 26)
內(nèi)無食,外無衣。
-qa/-k?、-γaru/-qaru、-ra/-r?等形式只綴加于名詞原型之后。例如:
bodun-qa(KT 東 7) 對人民
?b-g?rü(T北6) 向房屋
ta?-ra(KT 東 11-12) 往外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的(1)(2)種形式已經(jīng)消失,(3)種形式均保留在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例如:
baγ-qa kirdim.(XUT) 我走進了園子。
m?kt?p-k? k?ldim.(XUT) 我到了學校。
從格表示行為動作的來源、方式、發(fā)生的原因等,也可表示比較的對象、整體的一部分。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時期,位格和從格的功能還沒有分化出來,位格起著從格的作用。這一時期(1)-ta/-t ?,-da/-d?;(2)-tan/-t?n,-dan/-d?n 等形式來表示從格。例如:
t??ri-d? bolmi? bilg? qaγan.(KT 南 1)
從天所生的毗伽可汗。
qa?-dan.(KT 東 23) 從那兒。
到了回鶻語言時期位格和從格的分化已經(jīng)完成,(1)種形式表示位格,(2)種形式表示從格。察哈臺語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名詞從格形式-din/tin一直沿用至今,并且這些形式的元音和諧律規(guī)則很強。其中-din根據(jù)元音和諧律綴加于以元音或濁輔音結尾的名詞之后,-tin綴加于以清輔音結尾的名詞之后。例如:
turup ??qt? ?v-din.(QB 3955) 走出家門。
?y-din ?iqti. (XUT) 他走出家門。
bu s?z s?zl?m?k-tin bar?r ?r ba??.(QB 1914)
多嘴饒舌者性命難保。
m?kt?p-tin k?ldi.(XUT) 他從學?;貋砹恕?/p>
工具格表示行為動作所借助的工具,進行的時間、方式、狀態(tài)等意義,充當句子的狀語。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名詞的工具格附加成分形式有(1)-in/-?n;(2)-un/-ün 等兩類。例如:
az tutuquγ ?lig-in tutd?.(KT 東 36)
把阿茲部落的都用自己的手抓住了。
kültigin yadaγ-?n oplayu t?gdi.(KT 東 32)
闕特勤步行突擊。
oq-un(KT東36) 用箭
到了回鶻語時期,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曾開始出現(xiàn)的“ü?ün”“birl?”等后置詞來表示工具格難以表達的意義,發(fā)展到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1)(2)等工具格形式已經(jīng)消失,這一時期工具格已經(jīng)被后置詞及其他一些形式所取代。例如:
bu yoli birl? bardi.(XUT) 他走這條路去了。
范圍格表示事物的處所、地點,充當句子的定語。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范圍格附加成分形式有(1)-daq?/-taq? (2)-t?k? 等。例如:
t?rtbulu?-daq? boduniγ qop alm??.(KT 東 2)
取得了所有四方的人民。
yan--taq? tuγ ?brirü bard?m?z.(T 東 26)
我繞著旁邊的一座山行走。
k??ül-t?k? (KT 南 12) 心中的
到了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1)(2)種形式已經(jīng)消失,出現(xiàn)了-diki、-tiki等范圍格形式。例如:
?y-diki ad?m.(XUT) 在家的人
m?kt?p-tiki oquγu?i.(XUT) 在校的學生
相似格主要用來比喻事物的性質、行為動作的狀況。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由名詞原形或名詞人稱形式后綴加-t?g 構成名詞相似格。相似格充當句子的表語。例如:
yaγ?m?z t?gir? u?uq--t?g ?rti.(T 西 8)
我們的敵人就象食肉鳥一樣。
到了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出現(xiàn)了-d?k /-t?k等相似格形式,充當句子的定語和狀語。例如:
partiyini? polat-t?k intizami bar.(XUT)
黨有鐵的紀律。
siz-d?k ad?mni k?rüp baqmiγan.(XUT)
我沒見過你這樣的人。
量似格表示某一種事物同另一事物在量或程度上有某種共性的狀況,在句子中作狀語。在古代突厥碑銘文獻語言中量似格附加成分有-?a/-??等形式。例如:
sü?ükü? taγ-?a yatd?.(KT 東 24)
你的尸體堆成山。
q?y?n?γ k??lü?-?? ay.(T 北 8)
按你的心愿執(zhí)行刑罰。
到了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既保留了-??形式,又形成了-?ilik形式。例如:
mu?tum-?? ta?.(XUT) 拳頭般的石頭。
m?n uni?γa mu?tum-?ilik bir almini b?rdim.(XUT)
我給了她(大小)拳頭般的蘋果。
現(xiàn)代維吾爾語的相似格 -d?k /-t?k 與量詞格 -??/-?ilik均有表示比喻的特點,有時可以替換使用,但比喻的焦點不同。因有這樣的區(qū)別,兩者在更多情況下不可相互替換③。
在古代突厥語言中,對語音和諧的要求比較嚴格,到了現(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對語音和諧的要求相對來說已不太嚴格。有的格位自然合并、分立;詞尾由多而少、由繁變簡,古今維吾爾語時期詞尾形式均可反映出此點。在古代突厥文獻語言中的工具格形式,已隨著語言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逐漸消失,而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均無工具格形式,已由一些后置詞逐漸取代了該格?,F(xiàn)代維吾爾語時期從格和位格的分化進一步明確,還有 -γi??/-qi??、-gi??/-ki??等新終界格形式出現(xiàn)了。通過本文研究,有利于對現(xiàn)代維吾爾語語法范疇深入了解,對加強研究古代突厥文獻語言也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林幹:《突厥與回鶻史》,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②張鐵山:《回鶻文獻語言的結構與特點》,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③力提甫·托乎提:《現(xiàn)代維吾爾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T:Tunyuquq(暾欲谷碑銘)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KT:K?l tigin(闕特勒碑)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ON:Ongin(翁金碑)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QB: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福樂智慧》郝關中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SU:(蘇吉碑)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XUT: 表示現(xiàn)代維吾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