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福建農林大學 海外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過去十幾年,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繼公辦教育、民辦教育后高等教育的三大重要辦學模式之一。根據教育部教育涉外監(jiān)管信息網的中外合作辦學監(jiān)管工作信息平臺公布的“教育部審批和復核的機構和項目名單”統(tǒng)計:截止 2017年11月,全國有各類高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1288個[1](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qū)合作)。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有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在校大學生約50萬人,這個群體中的大部分學生在赴國外合作院校學習深造,經過若干年的學習深造,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先進科學技術,掌握世界語言,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能否用國家意識來感召這部分學生,把這部分學生培養(yǎng)成“放眼世界、胸懷祖國”的愛國人士是評價中外合作辦學效果的重要維度之一。舉辦合作辦學的高校必須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將愛國主義思想植根于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fā)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的愛國熱忱,并使之轉化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確保合作辦學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愛國主義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礎性內容,是凝聚人心,團結民眾的重要途徑,是社會各階層的最大公約數,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責任與使命;強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黨對其領導的題中之意,是實現國家國際形象提升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外合作辦學是在中國本土上實施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育模式,本質上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教育,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由于自身模式,中外合作接受著中外兩種教育資源,中外多種文化熏陶,處于價值多元碰撞的前沿,必須旗幟鮮明地高舉黨的教育方針,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愛國主義教育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任何教育都接受的一個最大公約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外合作辦學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突出對廣大合作辦學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來引導學生在多種文化、價值碰撞的復雜環(huán)境中,堅定愛國主義信念,胸懷社會主義事業(yè)和祖國人民,在學習國外先進科學術、文化知識的同時,不忘根,畢業(yè)后更好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中,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鄭重宣告中國人民始終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新時代我國在處理世界事務和外交關系的基本方略。要有效落實,就得努力提高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權、發(fā)言權。這一切都需要以良好的國際形象為基石,這個國際形象主要靠中國自身的發(fā)展,但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國人也是這國際形象的重要塑造者與維護者,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是向世界展現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同時在國外學習期間,他們也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直接傳播者,這些學生身上體現的民族特征更是國家形象的直接展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廣大中國人對外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內容,加強合作辦學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引導廣大學生在異國他鄉(xiāng)當好中國人、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良好形象。
我國現有的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是采用 “雙校園”“雙資源”“雙理念”的培養(yǎng)模式,學生既主動接受合作院校先進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也被動接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特別是后期進入國外合作院校學習,完全融入到西方的世界,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思潮會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重大的影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西方文明客觀上在這部分學生中有著無形的“爭奪戰(zhàn)”。學生在外學習時,會受到西方文化所隱含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潛意識影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將會偏離教育初衷,部分學生會在兩種文化中飄搖,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導致心理上的危機,從而影響了健康成長成才。通過加強合作辦學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用偉大祖國感召學生,幫助青年學生在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明辨是非,保持初心,堅定理想信念,讓偉大祖國和愛國情懷成為學生在外學習生活的精神支柱,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
實踐證明,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面臨著中外文化差異造成的教育難度和“雙校園”模式下時空轉化弱化了教育實效的兩個重大問題。
中外文化差異增加了舉辦院校在頂層設計,課程體系規(guī)劃的難度,比如能否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國家意識、近代史、國際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內容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體系;這一差異增加了具體教學安排的難度,比如合作辦學院校要根據雙校園學習的時間安排,合理有序安排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幫助廣大學生在國內學習期間筑牢思想根基;這一差異增加了合作辦學院校把握教育重點、難點的難度,比如要求要著重提高學生在不同文化中的思辨能力、比較能力和防御能力??傊?,在學生在國內學習期間,要想方設法應對中外文化差異帶來的教育難度,提升教育實效,才能為學生赴國外合作院校學習掃除風險,避免學生出國后受西方思潮侵染,出現思想蛻化、崇洋媚外的傾向,甚至對國家意識、民族身份和傳統(tǒng)文化失去了認同感。
跨境辦學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顯著特點,時空轉換客觀上影響教育工作在同一群體對象中的可持續(xù)性,導致了教育的斷層,進而影響了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時空轉換的客觀事實對合作辦學舉辦院校教育方式與載體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抓住學生在國內學習期間的有限時間,持續(xù)強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文化感召、信念凝聚、實證引領、比較領悟等途徑,努力增強國內階段教育成果對他們在異國體制與他鄉(xiāng)文化中的持續(xù)影響力,引導學生“腳踩異國心系祖國”,在吸取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認同祖國,堅定信念,切實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要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頂層設計,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國家意識、近代史、國際關系、“中國夢”等融入教育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途徑與載體,通過文化感召、信念凝聚、實證熏陶、比較領悟等提升教育對學生的持續(xù)影響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人只有真正了解、尊重、認同和欣賞自己祖國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從心底里熱愛自己的祖國,也才可能成為一個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幫助學生感知厚重歷史,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增加民族自尊的重要途徑。強化對大學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育,讓廣大大學生了解自己我們國家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幫助學生在內心深處筑起愛國主義的基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身處中外文化碰撞的前沿,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用中華文化來感召廣大學生顯得尤為重要,值得反省的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們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吸汲做的不夠,優(yōu)秀文化遺產在學生的思想教育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西方文化的沖擊,對原本就比較薄弱的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造成猛烈沖擊,大學生中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傾向時有出現。因此,合作辦學舉辦高校必須強化文化自信,在辦學過程中旗幟鮮明地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通過教育,幫助大學生的增強民族自尊心,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偉大夢想?!皦簟敝慈且詯蹏髁x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歷史證明,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是高度統(tǒng)一的,國家好,民族好,個人才會好。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培養(yǎng)的是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熟練掌握世界語言,熟悉國際規(guī)則的國際化人才,這部分學生將來必須為“中國夢”的事業(yè)所用,要用“中國夢”來教育引領學生,幫助學生將“中國夢”這一“民族夢”同“個人夢”融合起來、統(tǒng)一起來,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中國夢”的教育過程中要善于抓住“中國夢”既高瞻遠矚又根源于現實實際,立意高遠又平易近人,高屋建領又可期實現,用“中國夢”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個人情懷,來感召廣大大學生,充實了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豐富了實踐環(huán)節(jié),達到引領學生個人夢的目的,讓“中國夢”成為凝聚廣大學生自覺成長成才的強大武器,使愛國成為廣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與歷史相比,現實更具說服力,更具引領力,通過改革開放40年來祖國取得的具體成績,來提高學生的道路自信,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比起其他學生來說,更加深刻體會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物質文明、法制健全、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與管理手段方法的優(yōu)越。相比之下,由于我國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慢,在一些方面一些層次,跟西方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改革開放40年,我國已經實現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重大發(fā)展,必須十分注重用這一事實來教育學生,要讓大學生感受到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感受到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不斷增強,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yōu)越性,從而獲得直觀的感受和感性體驗,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動力。
近幾年來,我國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開展,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形成了全方、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后續(xù)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合作院校全日制學習,不僅會受到合作院校所在國的文化影響,更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接觸到世界各國的文化,他們將在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因此在他們在國內學習的階段,開展“當代國際關系”教育,引導學生在風云變幻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去感悟中國,幫助學生樹立國際意識、全球觀念,理解國家的外交政策,可以為他們后續(xù)學習階段理性處理與它國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祖國強起來的現實意義,把祖國繁榮富強與個人成才發(fā)展結合在一起,在多元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感悟到愛國主義的精神實質,找到大學生愛國的途徑和方法。在開展“國際關系”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激發(fā)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的外交立場與態(tài)度,讓學生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產生共鳴;進而幫助學生深刻思考中國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意義,認識國家實力在國際關系中的分量,感悟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成就;理解中國為良好國際環(huán)境形成所作的巨大貢獻,增強學生的國家自豪感,產生對祖國的向心力,獲得由衷產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力量,并經過理性思考后升華為愛國主義之精神與信念,塑造大學生愛國主義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