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目前廣泛使用的部編版教材呈現出濃濃的中國風,蘊含著中華民族深a厚的文化底蘊,在激發(fā)學生傳統(tǒng)文化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助于學生的精神成長。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采用的方法有追本溯源,在識字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感受意境,在古詩中領略傳統(tǒng)文化;聯系生活,在語文實踐中體驗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部編版教材;低年級;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小學低年級,以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歷經四年砥礪的部編版語文教科書在編排上特別注重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于教材之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并以教學推動文化傳承。下面筆者將以部編版低年級語文教材為例,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
一、追本溯源,在識字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
漢字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承載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民俗習慣等文化信息,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應在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追本溯源,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理解字義,探尋文化深度
漢字作為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它的意義與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精神已融為一體。比如部編版二上課文17《難忘的潑水節(jié)》中的“龍”字,它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和中華文化精神。在對“龍”字進行了基本的讀音、筆畫、筆順、結構等的分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龍”字意義,龍能夠騰云駕霧、興云降雨,它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再通過字義探尋其背后的文化深度,作為中華文明象征的“龍”是中華民族的集體信仰,它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龍袍、龍椅等代表了古代王權的至高無上;“望子成龍”“人中之龍”等成語象征人們賦予它杰出、威武、勇敢的意義;賽龍舟、舞龍燈、雕龍等民間文化更是體現出“龍”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通過對漢字意義引申出來的文化現象進行解析,不僅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更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引申典故,追尋文化意趣
文字的演變過程與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相對應,現在許多出現在教材中的漢字,可以追根溯源,尋找到充滿文化意趣的歷史典故。比如部編本一下課文10《端午粽》中的“粽”字,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習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接著適時引出歷史人物屈原,讓學生不僅在屈原的故事中加深了對“粽”字的記憶和理解,更了解了端午粽和屈原之間的聯系,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意趣。又如課文《人之初》中的“習”字,出自文中句子“性相近,習相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隨文識字,帶領學生感受“習”字在句中的意義,接著再引出《孟母三遷》的典故。通過上述方法,將漢字與文化有機結合,豐富教學內容,追尋文化的意趣。
二、體驗情感,在古詩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的古典詩文歷經了歲月的洗禮而積淀下來,它是華夏文明的精髓。古詩是部編版教材中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內容,通過調動感官、激發(fā)想象和誦讀體味將學生引入到古詩的意境中,有助于學生在古詩中領略傳統(tǒng)文化。
(一)國畫配圖,增強直觀的文化感受
部編版教材的一大亮點是圖文并茂,教材中古詩的配圖均采用了水墨畫,呈現出濃濃的中國風。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插圖資源,引領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例如部編版一下古詩《小池》,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富有中國韻味的水墨山水畫,讓學生結合畫中景物泉水、樹木、蜻蜓、荷花等,在老師幫助下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內容,由圖解文,由圖入境;接著,教師向學生介紹詩中的水墨山水畫,幫助學生對國畫元素慢慢產生審美感知,再引導學生邊想象畫中內容邊背誦古詩;最后,布置學生在課后完成一幅詩配畫圖。由此,詩中國畫插圖不僅幫助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增強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更通過對國畫的欣賞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審美。
(二)吟誦感悟,體會傳統(tǒng)文學的韻味
吟誦體現了中國深厚的音樂底蘊和漢字的博大精深,古詩中和諧的韻律節(jié)奏、豐富的意境和獨特的情感體驗須通過吟誦才得以體會,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吟誦喚起情感體驗。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一下古詩《靜夜思》時,可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解題讀題,讀出平仄”。首先抓住“思”作動詞時刻讀第四聲,引出古代只有平(現在的一、二聲)和仄(現在的三、四聲)兩種聲調,總結出平長仄短,平聲字一般表達開朗、愉悅心情,仄生字表達低落、悲傷的心情,了解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第二,“讀詩吟詩,走進平仄”。首先讓學生標出詩中的平仄,教師示范吟誦,學生按照平常仄短的規(guī)律一遍遍吟古詩。第三,“解詩賞詩,感受平仄”,教師引導學生在平仄尋找的過程中畫出一條心情線,引導學生在這條心情線上追溯詩人心情的起起落落,找到“月”,一切情皆由“月”而起,將學生帶入《靜夜思》情境中,再次吟誦古詩。經過一系列的古詩吟誦教學,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和詩人的獨特情感,更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文化韻味。
三、聯系生活,在語文實踐中體驗傳統(tǒng)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苯處熢诤霌P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一)結合當地文化,感受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風貌
中國地大物博,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優(yōu)秀的地方文化有著自身獨特的精神內核。教師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感受地方文化風貌,培育文化自信。例如部編版二上課文《朱德的扁擔》,學習完課文內容后,教師可帶領學生繼續(xù)搜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朱德同志的相關事跡、成就等,加深理解;接著,再引導學生用相同的方法,尋找當地的著名革命人物,在實踐中通過訪談、上網、查書籍等方法收集資料,了解人物的相關事跡、歷史成就和對當地的貢獻,感受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例如部編版二下識字4《中國美食》,引導學生搜集當地出名的美食,了解其制作材料、方法以及背后的故事,感受當地的美食文化。
(二)策劃主題活動,加深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情結
兒童的智慧源于指尖,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最真切的體驗與感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文化的角度來策劃組織系列主題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情結。例如在部編版一下課文《端午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端午節(jié)”為主題的系列活動。首先,端午知識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端午節(jié)的資料,如“端午的由來”“端午的習俗”等,學生進行知識介紹;接著,端午體驗站,學生在端午節(jié)期間,跟家人一起體驗包粽子、看龍舟、掛艾草,親身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豐富多彩;最后,端午文學站,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jié)的故事、詩詞、童謠等,然后進行分享誦讀,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豐富對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體驗,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
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精髓,小學語文課堂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容,積極弘揚和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匡菊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J].教育觀察,2018(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梁曉玲,1994年生,女,廣東省中山市西區(qū)鐵城小學,小學語文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