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聰聰
阿霞是貴族老爺和美麗女仆的私生女,她的童年和母親一起度過。母親死后滿懷愧疚的父親將阿霞接到身邊撫養(yǎng)。但父親并未扼殺她自由、爛漫的天性,并未對她嚴加管教,也并未刻意把她培養(yǎng)成一位文質彬彬的貴族小姐。父親臨死前把阿霞托付給自己親生兒子加京,在哥哥的陪伴下阿霞更加無拘無束:她清純、善良、好動、機靈又充滿野性。屠格涅夫在刻畫阿霞的性格時不吝筆墨,卻沒有刻畫出阿霞的外貌,通過他的描述,我們只知道阿霞是美的,但是沒人能夠說出她的長相。這就給這個古靈精怪的少女蒙上了一層讓人捉摸不定的神秘面紗,耐人尋味。
阿霞在發(fā)現(xiàn)自己受到家里所有下人尊重的同時又了解到自己私生女的身世:她喜歡這帶給她的優(yōu)越感卻又痛恨使她在社會上蒙羞的自己的出身。自尊心、謹慎、敏感、矛盾,讓她的性格變得復雜多面,感受力很強的她往往會感性戰(zhàn)勝理性。但她并不曾變壞,智慧也并沒有受到影響。“處在她那種境地,要么得學會討好別人,要么就孤芳自賞。”而她選擇了后者[1]。就像加京說的那樣:“你看,她不論在過去,現(xiàn)在,都知道這么多在她那種年齡所不應該知道的事……難道這是她的錯嗎?在她身上迸發(fā)出青春的活力,血液沸騰,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引導她……”有人說阿霞是自然與社會碰撞的結合體,在這種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下讓阿霞形成了異于世俗的性格,這也成為后來與N先生之間愛情悲劇的導火索。
男主人公N先生,是當時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年紀輕輕、無憂無慮、隨心所欲,有花不完的錢。二十多歲,無所事事,跑到國外,看世界,追女人,受情傷,感受哀愁孤寂。他“不喜歡在國外結識俄國人”,感覺他們傲慢自滿,卻又膽小怕事,與異國生活格格不入。他對什么都不滿,但又不知道想追求什么,混混沌沌地虛度光陰。
加京帶阿霞去了德國,在那偶遇了N先生,加京邀請N先生到自己的住所并把他介紹給了阿霞,N先生的到訪在讓阿霞渾身的血液沸騰起來。阿霞的行為舉止開始反常,她變得更俏皮更淘氣甚至任性到賣弄風情。她賣弄風情的方式如同自己性格一樣獨特,但卻是漫無目的、無意識的,甚至讓N先生感到反感。當然,如此敏感的阿霞不可能察覺不到,當意識到自己過于淘氣時,她又開始扮演一個十分文雅、教養(yǎng)很高的年輕小姐的形象。一個年輕人的存在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了她的血液,刺激了她的神經。它不是愛情,而是一種異性吸引力,它不可避免地作用于一個健康的女孩身上,就像作用在一個健康的年輕人身上一樣。
N先生被這個有火一般性格的奇特的少女吸引,當他得知阿霞和加京是兄妹時,他的心情像蜜流進了心里。他開始更加頻繁地拜訪兄妹倆的住所,更加期盼每天與阿霞見面,更加興奮地和阿霞交談,一種幸福的渴望在他心里燃燒。他似乎想做點什么,但,只是“想”。
阿霞鼓起勇氣向他坦白自己的愛,這使他快樂,也使他痛苦。他也承認自己喜歡阿霞,但在是否會同阿霞結婚這個問題上,他卻一再逃避,他給不了承諾,因為“跟一個十七歲的她那種性格的少女結婚,那怎么可能呢?”“阿霞本人,她的火一般的性格,她的身世,她的教育,這個迷人而古怪的少女——我承認,她使我害怕了?!盵2]多么荒唐,一個內心一直向往美好愛情的貴族知識分子竟然連向一個少女表愛的勇氣都沒有,他拒絕了阿霞的愛情。在他看來,他對阿霞的感情是不可見人的,他為自己愛上一位身世卑微的少女而感到羞愧,他無法面對這一切,也因此他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了這個勇敢真誠的少女身上,怪她的身世,怪她的大膽,怪她把愛表露于人。由于所有人的質疑和自己精神上的痛苦,N先生不曾得到便永遠失去了阿霞,加京帶著阿霞一走了之,留下N先生獨自悔恨,但顯然阿霞走后,N先生沒有悲傷太久,他甚至認為這是命運最好的安排,因為有這樣一個妻子,他可能不會幸福。正如加京所說,阿霞需要的是一位英雄,是一位不尋常的人物。顯然,這個生活在貴族衰敗環(huán)境里的典型人物注定成不了阿霞的英雄,這絕不僅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是作家對世態(tài)炎涼、對封建社會等級關念的譴責。
屠格涅夫的《阿霞》涉及關乎每一位讀者的愛情及哲學問題,探討了關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抉擇、生活的目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等重要的道德價值觀。
整個故事給人一種歡快積極的氛圍:“天空明凈而深邃,空氣清朗透明,小鎮(zhèn)美麗愜意,彌漫著節(jié)日的氣息,萊茵河的河水在落日的光輝下蕩漾著金光,就連我們的刻花玻璃杯里的酒也放出神秘的色彩?!盵3]但故事的結局卻讓人目瞪口呆,先前的一切美好瞬間破滅。N先生和阿霞這兩個年輕的、自由的、相愛的人,最終卻不歡而散。在他們之間發(fā)生的悲劇愛情看似是他們各自選擇的結果,但其實這一切早已注定,因為有一些東西是從阿霞一出生便注定的:阿霞的性格注定是不平庸的,是異于常人的、叛逆不羈的,而這種性格不受貴族環(huán)境的束縛,和她的出身一樣也不被貴族所接受。
對這個奇特的、十分有魅力的女孩產生的愛嚇壞了我們年輕的N先生。阿霞在社會中“不光鮮”的地位,她的成長和教育的經歷也讓N先生感到很為難。他的無措在小說中表現(xiàn)得真實而生動:“我不能夠跟她結婚,她不會知道我也愛上了她?!冶仨殹男幸豁椘D巨的任務……我以為我是一個不道德的騙子……”[4]這個年輕人試圖控制自己的情緒,盡管他的表現(xiàn)相當糟糕??墒牵瑦矍樵谖覀兊呐魅斯男睦锸且环N前所未有的震撼,就像被雷擊中了一樣,所以她才發(fā)了瘋似的吐露自己的心聲。的確,愛能夠顛覆一個人,而人類并沒有找到能與之抗爭的力量。
屠格涅夫擅長把人物的道德品行、文化心態(tài)、政治抱負、個人性格、人性魅力等展現(xiàn)在追逐愛情的過程中,在作品中作者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借阿霞的愛情悲劇,屠格涅夫展示了18世紀左右以N先生為代表的貴族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們出身貴族,比普通人聰明,受過良好教育,在社會中無所事事,彷徨觀望,對一切失望、懷疑。他們也曾有抱負,但他們的理想總是止于軟弱。對他們來說,追求一份愛情,實在是一場殘酷的政治較量,是異質文化的劇烈撞擊,是不同文化理想的宗教沖突[5]。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就是他所定義的“多余人”,是當時不完善的社會的產物。作家清醒地意識到了俄羅斯的前途不在他們身上,深刻地批判了他們,并給他所有的愛情故事悲劇收尾。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作家把眼光轉向平民知識分子,把拯救社會的希望寄托在平民知識分子身上,熱情地謳歌這些“新人”,所以屠格涅夫的作品中的社會理想、時代精神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