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麗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梵高(1853——1890),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自畫像系列等。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蘭鄉(xiāng)村的一個牧師家庭,由于家庭條件的原因,早年的生活閱歷特別豐富,做過職員、商行經(jīng)紀人、礦工傳教士等,最后投身于自己熱愛的繪畫行業(yè),成為一名專職畫家。梵高的早期繪畫風格受荷蘭傳統(tǒng)繪畫和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畫面風格寫實。自1886年游學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之后,接觸了日本浮世繪繪畫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畫面的色調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變得簡潔明亮起來。
梵高的癲癇病時常發(fā)作,但是在神志清醒的時候,他還是依然堅持作畫,生活上的困窘、情感的挫敗和身體上的折磨給他帶來了致命的打擊。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出生在農(nóng)村的梵高,自然是愛屋及烏,他熱愛農(nóng)民,也熱愛著農(nóng)民的一切,他對勞作的農(nóng)民和裊裊炊煙的鄉(xiāng)下生活充滿了極高的熱情和生活上的向往,尤其是倔強剛毅的向日葵、黃燦燦的麥田、成片成片的鶯尾花和生機盎然的豌豆花等。無一不寄托了梵高對生活的熱愛和田野風光的歡喜。這些繪畫題材在梵高眼中,猶如散發(fā)著迷人清香的魔咒,在其短暫的藝術生涯中,他憑借自己先天獨有的藝術天賦和明銳的藝術感知力往我的、深情的刻畫著這迷人而又耐人尋味的鄉(xiāng)間野趣,因此他也被稱為“畫家中最純粹的畫家”。與同時期華麗絢爛的繪畫藝術相比,梵高筆下的作品尤為樸實純粹,也正是因為梵高把這種孜孜不倦的繪畫精神傾注于此,才是他的藝術作品有一種不可抗拒而又無法模仿和超越的繪畫魔力。
繪畫題材的選取,首當其沖的便是向日葵,在當時,在現(xiàn)在,乃至以后向日葵都成為了梵高的代名詞,雖然每次創(chuàng)作,畫面的構成,花頭的數(shù)量色彩的處理都不一樣,但亙古不變的是向日葵所給予的花語——陽光、剛毅和堅強。此外,梵高還經(jīng)常選用麥田和松樹林作為自己的繪畫題材,濃郁蒼穹的松樹林和空曠寂靜的麥田都散發(fā)著一絲絲悲涼憂傷的氣息。如梵高在奧維爾創(chuàng)作的《烏云籠罩下的麥田》就是在烏云籠罩的惡劣天氣為背景下,一片連綿不絕的麥田應運而生,洋溢著凄涼、悲憫、壓抑和苦悶的情感。再如,在《有烏鴉的麥田》的油畫作品中,畫面的主角依然是麥田,麥田上方一群烏鴉的加入使畫面氣氛的渲染達到了極致,從而呈現(xiàn)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死一般的沉寂之情。當然,除了這兩種題材之外,梵高的繪畫還涉及到許多題材物象,但無一例外,它們都是質樸無華的,是和生活緊密相關的。向日葵系列
提及印象派,首先想到的便是藝術家們對色彩的認識和處理,熱情奔放以及靈動的筆觸,描繪著他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個人的主觀處理把客觀存在的物象演變成一種自己的情感表達。梵高在印象派時期繪畫中是一位典型的色彩主義畫家,他對色彩的偏好幾乎達到了一種癲狂的狀態(tài),這不僅僅是個人的自身的精神疾病問題,更多的是源于梵高對于色彩的創(chuàng)造性和感知力。梵高的畫面表現(xiàn)是熱情的、奔放的、更是摻雜了個人夸張的情感表現(xiàn)。這種畫面表現(xiàn)深深的影響了20世紀的表現(xiàn)主義和野獸派會畫。
進而言之,梵高的繪畫作品中豪邁夸張的色彩表達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畫面中夸張的色彩裝飾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畫面的色彩氛圍,也許受新印象派畫家修拉和西涅克等色彩表現(xiàn)技法的影響,他在繪畫過程中摒棄了之前的色彩表現(xiàn)技法,用一些高純度、高明度和高亮度的色彩來代替暗淡的顏色,畫面從一個毫無生機的色點變得具有時尚感和時代感相結合的裝飾效果,從此梵高的繪畫也變得明亮起來,給人一種不一樣的畫面感覺,畫面有明確的色彩傾向和冷暖關系以及物體與物體之間的色彩關系,這種色彩關系在梵高的畫面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所有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黃色是他處理畫面關系的最愛,也許這正代表著一種寓意,代表著漸漸升起的太陽、鋪滿光芒的大地,代表著光明和希望,代表著對安逸生活的渴望。黃色在色彩學中稱之為有明度的色彩,它的出現(xiàn)讓人產(chǎn)生一種光亮明快的裝飾美感。黃色在梵高的繪畫作品中也是隨處可見,例如《向日葵》就是以大塊的黃色作為底色,然后再配上土黃色、檸檬黃和淡黃色等加以修飾。使觀者產(chǎn)生一種炫麗繽紛的既視感,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梵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畫面中出現(xiàn)大面積的對比色,這在裝飾趣味的繪畫里是一種很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既有冷暖關系還有空間感,梵高的這一表現(xiàn)手法在處理色彩關系上做的特變到位,不僅沒有使顏色僵硬不協(xié)調,反而使畫面平整、簡潔而又概括。例如,《夜晚的咖啡館——室外景》就是用大色塊的對比色進行裝飾,大面積的藍色天空神秘不失純粹,空寂不失明亮;黃色的燈光把整個室外咖啡館照的燈火通明,與橘黃色的地面形成明度上的對比,白色桌面的點綴,使畫面更加精致靈巧,透視關系的巧妙利用,使畫面的空間感更加有味道。
再次:梵高的繪畫中也不都是如此,他會用一些黑白色來調試畫面。在繪畫的過程中,他會在同一個場景中用不同的色彩來搭配畫面,使之更協(xié)調。比如在作品《播種者》中,斜斜的地平線把畫面被分割成兩個部分,上半部分還是梵高繪畫的一貫手法——黃色調,下半部分是對比色——紫色,兩種顏色對比非常鮮明,沒有過多的色彩裝飾來進行對比色之間的過渡,干脆直接。在橫向色彩的處理上闖入畫面的主人公——播種者,打破畫面的畫面構成,白色的褲管使暗部的顏色更加明亮,也可以讓觀者的眼睛得到片刻的休息。
在印象派繪畫中,似乎只有梵高的畫面給人一種狂野不羈的畫面張力,粗獷的造型、厚重的筆觸給簡單純粹的畫面帶來一種無形的張力和感染力。在印象派繪畫中,所有的藝術家都脫離造型的束縛,開始瘋狂的追求自然光色下的色彩變化,畫面中強調的是“韻”的傳達,并非“型”的刻畫,這與古典主義學院派繪畫所追求的 “客觀表現(xiàn)自然”的繪畫理念有很大的差別。雖然造型上有出入,但是梵高也并非一味的追求色彩變化而忽略造型,細看每一幅作品,都帶有直播,現(xiàn)場發(fā)揮,即興創(chuàng)作,造型狂野干練、顏色純粹、筆觸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觀者在欣賞繪畫作品的時候也會身臨其境,被畫面的氛圍所感染,也會感受到畫家在作畫時內(nèi)心的情感。
梵高的繪畫風格迥異于別人,跟他從小所處的環(huán)境、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周圍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從先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美術教育,所以在造型方面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和對客觀物體的想象來完成作品的造型。個人的情感困擾和廠子生活在窘迫和貧困潦倒的日子里,這對梵高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這從他繪畫作品中扭曲夸張的造型可以看出來,也許正是這些舞動而又帶有靈感的線條撼動了梵高日后的創(chuàng)作和豐富的情感以及深刻的認知。在繪畫作品《星夜》的構圖上,天空占據(jù)了大部分的畫面,夜空中的流星大小不一,用流線的小筆觸來刺激視覺神經(jīng),傳達流星的動感。流星的黃色和天空的藍色,使畫面在構圖上更加渾厚有力,山腳下的村莊與山體混為一體,明黃色的燈光點綴其中,近處松柏矗立在畫面的左側,流動的筆觸,和夸張的造型猶如風中搖曳的建筑物,搖搖欲墜。整個畫面的造型都是采用了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眩暈的、流動的、奇怪的的畫面既視感油然而生,猶如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陷入黃藍色的漩渦,恐懼和絕望瞬間襲來。
梵高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痛苦過、掙扎過、努力過……他把這些復雜的情感融入畫面,悄無聲息的用筆尖刻畫著、記錄著自己的種種。作為印象派的代表和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深深的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xiàn)主義。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藝術產(chǎn)品,從速寫集到油畫冊,無一不印證了這位平民藝術家的天才藝術氣質。幾百年過去了,他的作品被拍賣行爭相拍賣,甚至打破拍賣紀錄;作品被印刷出版,瞬間騰空書架;作品被商人轉換成商品——電影、歌劇、梵高領帶、帽子、圓珠筆等等。這也許就是對已逝梵高先生最大的慰藉和生前藝術品不被肯定的彌補。
梵高藝術風格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了不小的改變,不管是顏色還是造型,都跟隨自己的人生閱歷不斷成長,亦悲亦喜。流動帶有韻律的筆觸,狂野絢麗的色彩對比,夸張扭曲的造型特點都印證了梵高藝術風格的唯一性。“他生下來。他畫畫。他死去。麥田里一片金黃,一群烏鴉驚叫著飛過天空。”這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對梵高的藝術評價,這悲壯凄涼的言語表達也是對他一生的最好總結,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在藝術風格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