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一書中將兩種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沖突的現代性關系做出了明確的區(qū)分:一種是社會的現代和工業(yè)化產生的理性的社會現代性;一種則代表了藝術領域中的感性思維與文化活動的審美現代性。兩種不同的現代性都同屬于現代性這個復雜的范疇中,相互對抗又相互依存,共同進步與發(fā)展?!艾F代性”是一種廣泛的概念,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共識性與多元性的統(tǒng)一內涵,更是具有全球性的意義。只有理清兩種現代性之間的關系,才能理解審美現代性所包含的矛盾與沖突。
關鍵詞:現代性;審美現代性;現代主義;概念;危機
一、引言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談論的“現代性”大多都指的是社會現代性,而非審美現代性。Matei Calinescu認為審美現代性是對社會現代性的反動與超越,同時,審美現代性應該被理解成一個包含三重辯證對立的危機概念,即對立于傳統(tǒng)、對立于資產階級文明(及其理性、功利、進步理想)、對立自身,因為把自己設想成一種新的傳統(tǒng)或權威。這本書從歷史-社會學,美學-道德的角度對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的源起到發(fā)展再到衰退做出了整體梳理,盡管筆者對西方文學史的了解不夠深入,且書中有大量引用的詩歌、文學、政治領域的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見解,但筆者已經對現代性的基本概念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有了一定理解。
現代社會本就是一個充滿了矛盾、沖突、悖論的社會,而兩種現代性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表現部分,也自然在沖突和矛盾中萌發(fā)了一種危機概念。只有認識了這一危機概念,才能真正領略現代性的深刻內涵。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分別闡釋審美現代性展現出的矛盾與沖突。
二、現代主義
在談現代主義之前,首先我們得搞清楚現代性是什么。在《拉丁語言寶庫》中,“現代”(modernus)這一詞指“在我們時代的,新的,當前的……”,與之所對立的是“古老的,舊的”。“古代”傳達出傳統(tǒng)的本質同一性,因此,“現代”這一詞的產生就是對立于傳統(tǒng)的。說到“現代性”,無論是在文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中都體現了整個世界發(fā)展的進程。在筆者看來,現代性確切來說不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特征構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性”。
卡林內斯庫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書中,在現代性的概念這一章節(jié)里提到了一個古老的比喻——現代同古代的關系常常被說成侏儒與巨人的關系,這種關系也正好體現了進步與頹廢的緊密聯系?,F代人被看做站在古代巨人肩上的侏儒,享受著古代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研究與成果,但就是這個“侏儒”,卻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擁有著比“巨人”更高更開闊的視野。從個體生命而非人類生命的角度來看,現代在未來也會成為過去和古代,古代人在年輕時也是那個時代的“現代”,這就是為什么現代性反對無來由的權威,并且勢必要沖破傳統(tǒng)的羈絆和鐐銬。
當我們理解了現代性的廣義概念后,就不難去體會現代主義的內涵。從審美現代性的角度來說,現代主義(Modernism)是一種對傳統(tǒng)的激烈地反抗和質疑,是一種潮流和趨勢,也是一種文學流派或運動;而現代主義者指一批對新鮮事物、全新思想的狂熱崇拜分子,他們積極地使用和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表達,追求一種全新的、自發(fā)的和實驗性的藝術。“Modernism(現代主義)”在本質上就是對“Modernity(現代性)”的尋求,兩者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Matei Calinescu在這本書中引用了以為墨西哥詩人的觀點——現代主義也好,現代性也好,這兩者其實都是一種“反對自身的傳統(tǒng)”。這個觀點隱含著悖論,現代性這個異類的傳統(tǒng),在時間不可逆的將來,也會讓位于隨之即來的現代性,成為眾多過去中的其中一個。
三、先鋒派
“先鋒”(Avant-Garde)一詞源于法國的軍事術語,后來慢慢進入了政治和美學這兩個領域。伴隨著資本主義的逐漸落寞和資產階級文明諸多弊端的日益顯現,先鋒派(Front Guard)這個激進的流派在文學、詩歌、戲劇、音樂等領域掀起了狂熱的浪潮。Matei Calinescu認為,先鋒派來源于浪漫的烏托邦主義與其自身所包含的救世主式的狂熱,所追隨的發(fā)展路線本質上更早、更廣泛,與現代性概念如出一轍。沒有現代性就沒有先鋒派,這個具有革新實踐精神的流派,為現代性的求新求變求異充當了前衛(wèi)的實驗者,其拒斥過去、崇拜未來;打破了過去傳統(tǒng)的藝術體系、反對權威,走在了時代的前沿;是現代性的一種審美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具有攻擊性的、變化多端的、自我反對的形式。
先鋒派的內在極具矛盾和沖突,自反表現在:藝術家們走在新浪潮的前列,享有社會群眾給予榮耀的同時,也喪失了自我與自由。這個一直在追求打破所有傳統(tǒng)的羈絆與束縛、追求探索全新領域刺激的流派卻在根本上背離了自身,這種極端和夸張表現形式加速了自身的衰退與失敗,在加速衰朽“傳統(tǒng)”的同時也將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
四、頹廢
“頹廢”(Decadence)一詞源于羅馬專制制度所造成的社會腐敗和精神沉淪的社會現象,表達了沉淪、衰退、萎靡之意?;凇皶r間是一個逐漸衰退且不可逆的過程”,Matei Calinesc認為“頹廢”應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頹廢越深,離審判就越近;當你低落到谷底時你也即將獲得重生。因此,頹廢與資產階級文明所主張的進步理想相悖,是一種極度腐朽的垂死文化的體現;但從另一種辯證的角度來看,也間接地聯系著現代社會發(fā)展給人類意識所帶來的影響,是一種間接的進步概念。尼采眼中的頹廢是一個“意志”問題,是一種“理想”,不是沒落本身,而是接受和促進沒落。這一種“頹廢”也不是生理上的墮落,而是心理上的病態(tài)的虛假性,但恰恰是這樣一種矛盾和危機背景下產生的頹廢藝術卻實實在在地取悅了大眾。
與“頹廢”不同的地方是,“頹廢主義”不僅僅表達了墮落、衰敗的趨勢和意義,還是一種流派、現象和審美意義,更具備文學藝術流派意義的價值判斷。在現代性的多副面孔中,既然有激進的先鋒派,也有意志消沉的頹廢主義,它們都與現代主義有著脫離不了的聯系?,F代主義主張脫離經典傳統(tǒng)的表現方法并尋求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頹廢風格在無拘無束表達自我的同時,也摒棄了那些專制和權威所帶來的束縛。在這一點上,它們的追求倒是一致的。
五、媚俗藝術
“媚俗”(Kitsch)藝術是工業(yè)革命下的產物,Matei Calinesc將其與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后現代主義并舉作為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并認為媚俗藝術是現代性最典型的產品之一。格林伯格曾說:“哪里有前衛(wèi),通常我們就會發(fā)現后衛(wèi)?!边@句話明確表達出了“Kitsch Art”與“Front Guard”的對立關系?!懊乃住币匀偟淖藨B(tài)虛假地迎合著大眾消費者,是廉價的、膚淺的偽藝術,為宣傳和娛樂而傳播,在對于經典藝術的克隆和效仿上,失去了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與之完全對立的先鋒派,堅決非重復性和消費性,勇往直前地打破傳統(tǒng)和既定的藝術形式,追求現實性的表征。如果沒有了“Kitsch Art”的合法性,“Front Guard”也將陷入無止境的虛幻中,兩者在現代性的內在邏輯中對立、伴生。
“媚俗”一詞往往帶有強烈的貶義,人們在談到媚俗藝術時,持有的也是批判的眼光。這種廉價、膚淺的壞趣味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與之伴隨的享樂主義違背了資產階級文明下進步的理想,讓原有的社會價值失范。在這種被強烈批判的矛盾與沖突中,也存在著對媚俗藝術不同角度的闡釋:已經上升為針對各個階層都具備吸引力的有效率的藝術(一種取悅的力量),藝術家可以透過它找到大眾真實的心理需求,創(chuàng)造出更符合大眾審美和消費水準的藝術品。
六、后現代主義
關于后現代主義,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定義也非常模糊。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既是資本主義文化發(fā)展下的必然產物,也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諸多矛盾、沖突的必然結果。與現代主義相同的是,它們都在駁斥資產階級文明的理性,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揭露,更是對傳統(tǒng)藝術表達形式的反叛。不同的是,現代主義文學在形式上持抗爭而非否定的態(tài)度,而后現代主義不僅否定傳統(tǒng),還否定了現代主義,將現代主義推向極端。Matei Calinesc認為,“Postmodernism”不是用來意指一種新的“現實”或“心智結構”或“世界觀”的一個新名稱,而是一個視角,借助這個視角,人們可以就存在于多重化身中的現代性提出某些問題。
在建筑的領域上來看,后現代主義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切修成或背離現代主義的風格與流派的總稱,表達了現代主義美學及其意識形態(tài)假定的批判。比較著名的就是羅伯特·文丘里提出的“Less is bore(少即煩)”與密斯的“Less is more(少即多)”的曠日持久之爭,這種離經叛道卻富有探索性的觀點與后現代主義的本質深深契合。總的來說,后現代主義確確實實是現代性的延續(xù),作為現代性的一副新面孔,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是在現代性危機問題日益凸顯后的反思與批判中發(fā)展起來的,其中的“矛盾”與“沖突”還值得我們繼續(xù)研究。
七、結語
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一書中,Matei Calinesc以時間的不可逆性作為貫穿全書的主線,并始終立足于審美現代性的三重辯證對立的危機概念展開對現代性的研究和論述,深入地探討了現代性的起源、演變與擴展,將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之間的內在聯系闡釋得明明確確。書中大量列舉了各個藝術領域名人的觀點、作品,如果能將這些內容加以拓展,必定會對現代性的各個角度產生更加獨特的見解。
參考文獻:
[1][美]馬泰·卡林內斯庫著.現代性的五副面孔[M].顧愛彬,李瑞華,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馬凝兒(1994—),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教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