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邵陽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邵陽422000)
塞繆爾·理查遜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書信體小說家,他的首部書信體小說《帕梅拉》,又名《美德有報》(Pamela or,Virtue Rewarded),講述了年輕貌美的女仆帕梅拉以語言為武器,抵御男主人的威逼利誘,捍衛(wèi)貞潔,最終贏得尊重嫁入豪門的故事。小說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熱議與模仿,“成為英國小說史上第一本暢銷小說”[1]。
英國語言哲學家奧斯汀指出,“述行”即“說出一句話就是實施一個行動”[2]7,并將言語行為抽象概括為三種:“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取效行為”?!罢f話行為指說出合乎語言習慣的、有意義的話語;施事行為指在特定的語境中賦予有意義的話語一種‘言語行為力量’;取效行為指說話行為或施事行為在聽者身上所產(chǎn)生的某種效果”[2]99。文學述行理論由言語行為理論發(fā)展而來,它既“關注文學作品建構文本內(nèi)部世界的行為,也考察文學話語作為一種指向現(xiàn)實世界的實踐行為,即文學在創(chuàng)造現(xiàn)實、改變現(xiàn)實或影響現(xiàn)實方面的‘行事’作用”[3]1。本文通過分析小說中的貞潔話語、社會語境規(guī)約和取效行為,探討小說如何述行貞潔美德。
米勒認為:“文學作品具有一種‘世俗的魔力’,能夠通過語詞將一個虛擬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4]20小說《帕梅拉》通過女主人公向父母所做的貞潔承諾以及她對男主人的言語反抗,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場貞潔保衛(wèi)戰(zhàn)。在寫給父母的第一封信中,帕梅拉向父母詳述了前女主人去世給她帶來的悲傷,并提及新主人B君對她的“慷慨大方”。富有人生經(jīng)驗的帕梅拉父母擔心B君另有所圖,回信告誡女兒要“嚴守貞潔”。他們強調(diào):“我們親愛的孩子要是失去了貞潔,這將會是我們無法忍受的痛苦,而且將很快把我們這把老骨頭送進墳墓?!盵5]14孝順的帕梅拉回信承諾:“我寧肯死一千次,也不會以任何方式,成為一個不貞潔的人?!盵5]15帕梅拉及父母的書信交談是一種“特殊的述行性言語行為”,它不僅創(chuàng)建了帕梅拉向父母承諾這一件事,而且也隱含了故事的發(fā)展,即故事接下來述行的貞潔觀一定會和第一部分一致。帕梅拉和其父母的言語既暗含了小說“貞潔至上”的主題,又拉開了小說一系列事件得以推進的大幕。
面對身份地位相差懸殊的B君的侵犯,帕梅拉以語言為武器保護自己。她善于運用語言自我塑造,反抗權威,其中較為突出的事件有“三個包裹”的選擇和莊園囚禁事件。為徹底拒絕B君,帕梅拉準備離開B宅,臨行前她準備了“三個包裹”。在向管家戴維斯太太談及這三個包裹時,帕梅拉的言語意味深長。提及第一個包裹——老夫人賞賜給她的亞麻衣裙時,她坦誠自己沒有權力接受,并說:“她把這些給我,是假定我穿著它為她服務,并為她美好的心靈增光?!盵5]76這說明在帕梅拉心中第一個包裹象征著老夫人的深厚情誼以及她曾經(jīng)在B宅的榮耀。對于第二個包裹——B君“贈送的禮物”,帕梅拉談及時言辭冷淡,認為“有了它們,凡事都不會順當如意”[5]76。因為第二個包裹意味著B君的邪惡與引誘。對于第三個包裹——為回家準備的土布衣裳,帕梅拉將之視若珍寶。她向“親愛的第三個包裹”發(fā)誓:“如果我喪失貞潔的資格,那么就讓我永遠得不到你里面所包含的一塊碎布?!盵5]77通過對比三個包裹的象征意義,帕梅拉既將內(nèi)在的精神行為外化成可見的符號,又遵循了小說開頭她的許諾,她承諾嚴守貞潔,也會依承諾行事。
在遭到帕梅拉的堅決反抗后,B君改變策略,將帕梅拉囚禁于林肯郡莊園,試圖以權力的高壓對帕梅拉進行心理征服。但帕梅拉對之進行的言語反抗更為激烈。于是B君切斷帕梅拉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并草擬一份“高尚體面”的協(xié)議,從經(jīng)濟等方面引誘帕梅拉。針對協(xié)議中的條款,帕梅拉逐一寫下反駁意見。談到惠及父母親屬,帕梅拉回復:“我永遠親愛的父親和母親寧肯在壕溝里忍饑挨餓或在臭氣沖天的土牢里消瘦虛弱下去,也不愿按這樣邪惡的條件,接受一位帝王的財產(chǎn)?!闭劦街閷?、金錢、衣物,帕梅拉表示:“金錢并不是我的主要幸福”,“我將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一切來維護我的榮譽”[5]135。面對權威的代表B君,帕梅拉智慧地“將美德提升到和財富同等重要的地位,從而讓擁有美德的自己和擁有財富的B君站在平等層面”[6]。通過對B君協(xié)議條款的逐條反駁,以及二者之間激烈的言辭辯論,帕梅拉的言語擁有了實實在在的力量,她的反抗取得了勝利。小說描寫帕梅拉的言語反抗,強調(diào)貞潔的重要性,使帕梅拉成功述行了“貞潔美德模范”。
奧斯汀指出:“以言行事行為不是建構于意圖或事實之上,而是建構于規(guī)約之上?!盵3]15規(guī)約不僅與社會因素相關,也決定“什么場合由什么人該說什么話”。小說中,女仆帕梅拉捍衛(wèi)貞潔的言行與18世紀英國的女性貞潔觀、女性婚姻狀況以及清教徒的宗教觀相契合。
18世紀的英國,女性面臨雙重貞潔標準。中上層階級女性必須嚴守貞潔,“因為所有的財產(chǎn)權都有賴于它”[7]107。下層階級中的一些女性逐漸成為男性的玩物,講究功利,追求財富,因為“18世紀英國的工業(yè)處于衰退時期,紡織業(yè)以及其他產(chǎn)業(yè)中很少需要女性勞動力”[7]107,未婚女子不再是家里的經(jīng)濟貢獻者,反而被看成是家里的負擔。出于經(jīng)濟原因,下層階級中的一些女性甘愿淪為男人的情婦。因此,面對B君對女仆帕梅拉的放蕩行為,上至鄰里鄉(xiāng)紳,下至家仆園丁都認為“這一類事太司空見慣、太普遍流行了”[4]127。
18世紀的英國,女性還面臨雙重婚姻處境。中上層階級女性可以嫁給擁有頭銜和金錢的男人,因為對他們來說婚姻是“社會地位平等的人之間的商業(yè)交易”[8]。而大多數(shù)下層社會女性很難找一個上層社會的男人做丈夫,除非她有一筆很豐厚的嫁妝,比如貞潔。因此,帕梅拉的父母嚴格教導她,在婚前必須守住貞潔,這是她提升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
帕梅拉的言與行還與清教徒的規(guī)約相符。一方面,帕梅拉的貞潔述行反映了作者理查遜的清教理想。18世紀的英國,宗教日益衰敗,世風每況愈下,作為傳統(tǒng)道德的忠實維護者,理查遜渴望通過塑造虔誠的帕梅拉這一道德模范,重振傳統(tǒng)美德。另一方面,帕梅拉的貞潔述行也體現(xiàn)了作者理查遜的政治要求。身為書商的理查遜是一位中產(chǎn)階級,他渴望通過自己手中的筆來重塑英國社會道德,他希望讓具備美德、為人謙遜的帕梅拉們?nèi)〈f貴族階級的紈绔子弟成為社會的道德楷模,也試圖通過小說向中下層民眾宣揚“英國夢”,即“只要誠實生活,堅持做正確的事情,經(jīng)受住考驗,就會得到豐厚的報償”[9]?!懊赖隆保ㄓ绕涫秦憹崳┘仁乔褰讨髁x道德觀的具體體現(xiàn),又是下層社會實現(xiàn)階級跨越的巧妙途徑。帕梅拉這樣的“道德楷?!睙o疑具有榜樣的力量,可以喚醒世人的道德意識,符合當時讀者的審美期待。
米勒認為:“閱讀行為的倫理時刻向兩個方向發(fā)散:一方面它是對某事物的一種反映、責任、應答和尊敬。任何倫理時刻都內(nèi)含‘我必須’這道命令,但另一方面,這一閱讀倫理時刻又導致別的行動,它進入到社會、制度和政治領域?!盵10]因此,《帕梅拉》的貞潔道德述行對讀者產(chǎn)生的閱讀取效也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故事中人物的閱讀取效行為,即故事中的人物如何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言語,以及如何通過對他人言語的理解推動故事的發(fā)展;一是作品對讀者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的效果。
小說中,B君對帕梅拉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恣意調(diào)戲—理解體諒—感動尊重的轉變。一開始B君反對帕梅拉在信中描寫在B宅發(fā)生的事,并責備她“冒失”地將B宅“暴露”給全社會[5]164。但是隨著他讀的信越來越多,他漸漸被帕梅拉的文字所吸引,也為帕梅拉貞潔自持的品德而感動。B君向帕梅拉承認:“你的寫作方式和超越你年齡的許多感想使我非常著迷,正是這些原因讓我無法控制對你的愛?!盵5]116即便遭受了諸多反對,B君仍迎娶帕梅拉為妻。B君的言行不僅驗證了帕梅拉貞潔言行的文內(nèi)成功述行,也實現(xiàn)了帕梅拉貞潔自持而改變自身社會地位的愿望。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帕梅拉》作為一種建構的力量,進入并影響了閱讀者的個人生活。首先,帕梅拉的故事以及其美德得償?shù)慕?jīng)歷引發(fā)了當時社會的巨大反響,小說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轟動。歐洲各階層人士從掩卷而泣的富家小姐到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都曾圍坐討論這部作品。讀者間形成了兩大陣營:帕梅拉黨和反帕梅拉派,并就貞潔問題展開了激烈辯論。與《帕梅拉》相關的戲劇、歌劇、詩歌、蠟像、繪畫成為文化生活的熱點。此外,中下階層的女性更加重視貞操及道德力量,以帕梅拉“為藍本來學習舉止、風度和教養(yǎng)”[11]蔚然成風?!杜撩防愤€為社會分層、抬升中下階層人士的地位開辟了一個通道,成為中產(chǎn)階級積極自我塑造、自我提升并全盤革新道德規(guī)范的宏偉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小說《帕梅拉》中,下層女仆帕梅拉以語言為武器捍衛(wèi)貞潔,向心懷不軌的B君表明了嚴守貞潔的決心,成功塑造了女性道德模范形象。面對階級身份差距懸殊的B君,帕梅拉將貞潔美德提升到和財富同等重要的地位,從而贏得B君尊重,最終美德得償?!杜撩防肪o貼社會道德熱點,符合宗教社會規(guī)約,小說的貞潔話語不僅述行性地建構了故事,也影響了文本內(nèi)的人物與文本外的閱讀者,它的成功是社會、作者、作品和讀者統(tǒng)一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