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小學階段的教學中,語文課堂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中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不足。探究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有效性,需要貫穿整個教學活動,要不斷反思教學方式,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語文課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養(yǎng),因此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技巧,提高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渴望和學習的積極性。
一、中小學語文課堂現(xiàn)狀
大部分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合理,教學方案設計往往依賴課本和輔導材料,課堂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缺乏創(chuàng)新。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活動是教師對于生活和教學內容的總結,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課堂教學活動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往往產(chǎn)生排斥的心理。
在實際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比較依賴,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內容單調。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教學的理論知識得不到一個良好的轉化。
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反饋對于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評估教師課堂效果的重要指標,是教師備課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反思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絕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養(yǎng)成做好教學總結的習慣,不能夠正確認知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些都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和改進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
二、轉變中小學教學方式的意義
依據(jù)中小學的教學現(xiàn)狀改革教學方式是新課標下對于教師的基本要求。革新教學方式是任課教師改進自己教學不足的一個方式,是任課教師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面對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語文教師要善于觀察,要勤于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教學水平和語文文化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的活力。中小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期,身體和心理上并不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對于一些事物的判斷依舊要借助老師和家長的幫助。面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任課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要求的課堂教育內容,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
三、轉變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有效措施
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合理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變枯燥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依據(jù)學生的喜好和學習習慣帶入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握學習的節(jié)奏。
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將自己的教學思想帶入課堂教學中去。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主動增強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需要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不斷強化寫作訓練才會使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得到一定的提升。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是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是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的關鍵問題。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和懶惰的學習心理。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對于教材的選擇失去了主動權,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放任對于學生的管理,教師要增加對于學生學習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針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學生,語文老師要主動與學生溝通,耐心聽學生的問題,細心幫助學生解答。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構建一種情感上的依賴與互動,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做好教學評價
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去對于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教育水平、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學語文老師要鼓勵學生去積極觀察,培養(yǎng)學生觀察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中小學語文任課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課堂及日常表現(xiàn),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要成立學習評價小組,實現(xiàn)教師之間的互評。教學評價要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主動談一談教學的優(yōu)勢和不足,闡述自己對于任課教師的教學期待。這有利于任課教師改進教學中的不足,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中小學語文的課堂學習質量和學生的語文水平。中小學語文任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水平和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課堂教育教學中去,這樣能夠增加語文課堂的活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鍛煉學生的思維。此外,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拓展自己的視野,滿足學生全方位和寬領域的教學需求。
四、結語
學生作為一個個體,其具有個性。在中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天性和想象力受到抑制,這是與新課標相違背的。中小學語文任課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方式改革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先平.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實踐的有效性策略[J].北方文學(下旬),2017(6):153-154.
[2]宋耀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實踐的有效性策略[J].考試周刊,2018(20):55.
[3]曹利娟.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華中大學,2007.
作者簡介:程金梁,男,一級教師,小學語文教學,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zhèn)紅堡子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