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2017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動物批評視閾下的愛麗絲·沃克(2017SJB1983)。
摘? 要:愛麗絲·沃克是非裔美國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關注黑人婦女在性別和種族歧視的社會中為自由、宗教信仰、尊嚴和生存進行的抗爭。在《我父親的微笑之光》中,沃克進一步鞏固了“婦女主義”的思想:她不再拘泥于對女性命運的關注,而將關注的重點轉(zhuǎn)向更廣闊的生態(tài)層面:人類、自然、動物的和諧共處。在該小說中,沃克闡述了自然包括動物和女性在父權(quán)權(quán)力話語語境下是處于相似的地位,都是被壓迫和消費的他者。沃克通過消解父權(quán)制和基督教的地位,重建非洲族的信仰,詮釋人類和自然界是整體的,不可分離的完整生存理念。
關鍵詞:《我父親的微笑之光》;婦女主義;完整生存;生態(tài)醒悟
作者簡介:趙松芝(1985.8-),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3--03
艾麗絲·沃克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直致力于黑人婦女在性別和種族社會中爭取自由,宗教信仰,尊嚴和生存的斗爭。她的小說《紫色》出版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使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黑人女性獲獎者。1998年出版的《我父親的微笑之光》這部小說《紫色》的后續(xù)作品?!陡赣H的微笑之光》以女性和自然受壓迫的現(xiàn)實為切入點,探究自然女性遭受壓迫的思想根源——基督教。通過追溯部族的信仰,重塑女神崇拜,詮釋自然和人類之間關系的融洽和統(tǒng)一。同時小說也升華了愛麗絲·沃克關于人與自然“完整生存”的生態(tài)理念。
沃克的婦女主義除了關注女性的命運,期盼女性擺脫壓迫,重獲自由,同時也表達了其對自然的關愛,她認為“最好的寫作素材是她在自然的世界里行走時出現(xiàn)的”[1],她的很多作品都表現(xiàn)了她對自然命運和生態(tài)問題的關注,她認為人和自然是“一家人,是一個大家庭的一部分”應該和諧、平等、共存。而實現(xiàn)這一點,首先要意識到父權(quán)社會對女性和自然的壓迫的一致性,認識到女性與自然的天然聯(lián)系以及兩性之間的平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要實現(xiàn)人類與動物、自然等其他非生命體的和諧共存,必須打破人類中心,改變?nèi)祟愓鞣匀坏南敕ā_@正是婦女主義的真諦所在。
一、父權(quán)制中心下的女性和自然的他者
西方父權(quán)社會一直存在著男女對立的問題。父權(quán)制認為男人屬于屬靈世界,而女人屬于物質(zhì)世界。因為精神世界優(yōu)于物質(zhì)世界,所以男人比女人更好?!段腋赣H之光的微笑》中,介紹了妻子和女兒對父親的不公平待遇。父親對妻子和女兒的操縱是男性對女性控制的縮影,父親意識的覺醒也是沃克想要擺脫男性控制的欲望。在《圣經(jīng)》中,上帝用男人的肋骨創(chuàng)造了女性,從而將女性置于了男性的附屬著的地位。同時基督教中將上帝設置成一個白人男性的形象,無形中隔離了其他種族,同時也賦予了人類擁有統(tǒng)治世間萬物的權(quán)利,人類可以隨意地使用、破壞自然。自然在基督教的“上帝”視角下,是人類的附屬,是處于被支配地位的他者。
1.1 女性的他者地位
該小說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了“父親”和他的三個女人在家庭中的模式。蘭利是馬格達萊納和蘇珊娜的母親,她的形象是被動的。蘭利出生于哈萊姆的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但在她心中,丈夫是她生命中的一切,她愿意毫無怨言的為她的丈夫做任何事情。她的丈夫羅賓遜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認為男人應該決定一個女人的一切。羅賓遜是父權(quán)制的發(fā)言人。他無視他的妻子,從不看她說的話。在性問題上,蘭利無權(quán)發(fā)言,甚至認為適合為丈夫服務。更重要的是,她的丈夫告訴別人他的妻子的身體如何為他服務,“在墨西哥,她是一個女人分成兩半。在白天,作為牧師的妻子,她穿著深色的色彩……晚上她什么都沒穿?!盵2]羅賓遜依靠妻子的性生活來獲得家庭的權(quán)威帶來的快樂。關于他們女兒的問題,蘭利也表現(xiàn)得很弱。在見證了她的丈夫擊敗她的女兒馬格達萊娜后,她不支持女兒的抵抗,但暗示她的女兒應該遵守父親的規(guī)定。
從他妻子的絕對服從開始,羅賓遜肆無忌憚地談論他妻子的身體,為他父親在家庭中的統(tǒng)治地位奠定了基礎。然后,他擊敗了大女兒,這進一步說明了父親在男女關系中的主導作用。最后,鞭打事件導致小女孩拒絕異性,這些都表明了女性在父權(quán)制社會中的地位低下。父親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反映了男性的至高無上和對女性的壓迫。
羅賓遜實際上非常愛他的女兒,這是父親的本能。實際上,他受到父權(quán)制的影響,他把自己的女兒當作自己的所有者。他認為他有權(quán)決定他女兒的一切,也不會被其他人干涉。他希望他的女兒根據(jù)他的想象發(fā)展,包括名字,衣著和愛情。他禁止村民稱她為“瘋狗”的綽號并阻止她與朋友打交道。他買了她的白色長裙,皮鞋和綁在她手腳上的方形圍巾。馬格達萊娜沒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男孩的自由,但她仍然愛上了孟多男人,當她的父親知道她的女兒瑪格達萊“與孟多男人一起品嘗禁果”時,父親用銀色紐扣鞭打她。他不能忍受他的女兒,一個牧師的孩子,不能當女士。父親變成了一個可怕的怪物。他不能接受他女兒長大的事實,他不愿意放棄對女兒的控制。從男人的角度來看,父權(quán)制文化不僅對女性構(gòu)成了一種壓迫,而且還歪曲了男性的思想和生活。因此,他們希望通過傷害女性來找到自己的尊嚴。傷害可以保障男人的控制和奴隸的獨立發(fā)展。因此,女性注定要比男性受苦更多。
小說中出現(xiàn)的波琳(大女兒的朋友)讓蘇珊有了對異性戀的信心,她變得不再畏懼心理學。她說“進入父權(quán)制社會,享受高潮一直是男人的權(quán)利”[3]是錯誤的,每個人都有權(quán)選擇伴侶,而女性也不例外。
作為一名牧師,是基督教文化的傳播者,“父親”這一角色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基督教的代言人,他的行為和舉動支持并證明了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并且使得這種壓迫具有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同時也將女性置于了受壓迫的他者地位:沒有話語權(quán),只是男性的附屬。方形圍巾和打女兒的鞭子都是基督教下男性權(quán)利的體現(xiàn),也是男性中心的體現(xiàn),這種想法和規(guī)則直接影響了羅賓遜的教育方式,也直接導致了馬格達萊納的悲慘命運。這種壓迫是當時男性對女性控制的象征,也是男性和女性不同社會地位的象征。
這種制度不僅是男性壓迫女性的借口,也是男性至高無上的信仰。這種理論使女性長期受奴役和壓迫。這種壓迫包括對性別,種族和人權(quán)的不平等待遇,特別是在性問題上。短語“你在街上看到的最普通的女人的生活是可怕的”[4]顯示了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況。最常見的是最糟糕的。黑人女性走過艱難時期,她們終于明白,教會的思想只會讓他們被困在基督教的種族和性別監(jiān)獄中這部小說中最典型的女人是波琳,她被家人欺騙,被一個無能為力的男人強奸。她的母親告訴她,女人結(jié)婚后必須遵循男人的決定。在父權(quán)社會中,對婦女的待遇是不公正的。這種“不公正”不僅來自男性的性別歧視,更直接來自性壓迫對男性的歧視。只要父權(quán)文化中的“性秩序”不變,女性就永遠無法擺脫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迫。
1.2 基督教對自然壓迫
基督教是父權(quán)制下的重要信仰組織。他們認為女人和自然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在這種信念下,女性逐漸失去自我意識,自然被大肆摧毀。在這部小說中,作為牧師,父親試圖控制他的妻子和女兒傳播父權(quán)制信仰,從而實現(xiàn)父權(quán)制的至高無上。這三位女性是在父權(quán)制下被社會壓迫的典型女性。在圣經(jīng)中,上帝用男人的肋骨創(chuàng)造夏娃,這決定了女人必須依靠男人。基督教的觀念為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奠定了基礎,也為維護種族和性別歧視奠定了基礎。此外,基督教認為,只有打敗肉體的欲望才能在精神上更接近上帝,他們主張禁欲。他們認為女性是欲望的源泉,所以她們是邪惡的。此外,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它們可選地破壞環(huán)境并且肆意掠奪自然資源。父親說:“人類可以統(tǒng)治自然,上帝創(chuàng)造天空,魚類,海洋和土地,然后創(chuàng)造人類。擁有高級思想的人應該控制無思維的本性。整個自然是在控制人。”[5]事實上,女性的控制與自然的破壞密切相關,因為女性和自然都處于壓迫的地位。對男性至高無上的信仰使他們忽視了女性和自然在構(gòu)建整體性中的重要性。
在基督教的眼中,人有權(quán)統(tǒng)治地球。他們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宇宙,海洋,天空和土地,然后他創(chuàng)造了人類。它還指出,人類有權(quán)主宰魚類,鳥類以及所有家養(yǎng)和野生動物。這意味著整個地球都在人類的控制之下。在小說中,父親討厭在教堂里完全涂上作物的墻壁。無論孟多人如何,男人都相信人類中心主義具有“征服,控制,改造和使用自然”的獨特理念。在這個概念下,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人類正在摧毀自然,不斷尋求資源。他們認為理所當然地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在孟多部落,婦女長大被認為是種植愛。他們將其視為對感情作出反應的植物。但是,基督徒聲稱“它導致可卡因成癮,混亂和謀殺”。他們以主觀意見拒絕這種植物的種植,但不了解當?shù)氐纳鷳B(tài)種植環(huán)境。
在父權(quán)制的影響下,基督教的上帝被塑造成一個具有嚴重父權(quán)色彩的男人。上帝賦予人類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包括對自然的統(tǒng)治?;浇痰慕塘x基本上是將世界分為兩部分:人與自然。能夠思考和說話的人已成為自然的統(tǒng)治者。人類應該控制自然。毫無疑問,自然成為人類的他者。
二、艾麗斯沃克的婦女主義
沃克不僅僅是在描述女性在這部小說中的重要性,她希望揭示人與自然的平等。在這一部分中,她將把男人對女人的壓迫與人類對自然的壓迫結(jié)合起來。婦女與自然都受到父權(quán)制及其意識形態(tài)根源的壓迫——基督教。然后,通過部落的自然信念來表達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平等。
2.1拯救婦女
在這部小說中,父親周圍的三位女性象征著父權(quán)社會中不同階層的女性,她們的命運是不同的,相似的。一方面,首先,蘭利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條件,她具有很高的文化知識,但仍然深受舊的觀念的影響,所以在沒有任何抱怨的情況下服從她丈夫的決定,甚至沒有抵抗。所以,當看到丈夫毆打女兒時,她不敢阻止。當談到一個無法忍受的地步時,她阻止了她的丈夫進入臥室。其次,大女兒瑪格達萊娜受到父親嚴格的家庭教育的紀律處分,身著保守的衣服,如白色長裙,皮鞋和精美的方巾。雖然她住在這樣一個嚴格的家庭,但她仍然愛上了孟多人??梢韵胂?,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她的愛必定是沒有結(jié)果的。然而,她選擇以暴飲暴食的形式與父親的暴力作斗爭。雖然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并不被提倡,但至少她在行動中抵制了她的父親。最后,作為自由撰稿人的小女兒蘇珊娜在看到父親的暴力時,堅決地愛上了女孩波琳。她以實際行為反對人治。另一方面,盡管有兩個女兒在面對壓迫時采取了自己的方式,但她們?nèi)栽馐苄詣e迫害。因為他們害怕他們的父親和男人,馬格達萊娜選擇繼續(xù)關閉,蘇珊娜與同性女孩愛上了。
因此,蘭利的服從,或者大女兒對外國男人的愛,甚至是小女兒的同性戀,他們都代表著對男人的霸權(quán)的蔑視,因為他們沒有抵抗行為和性別的變化。雖然他們受到不同層次父權(quán)制的影響,但他們勇敢地站起來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地位和處境,反對舊的社會壓迫和歧視。
基督教對女性的影響深深植根于父權(quán)制,他們無法找到擺脫束縛的方法,因此解放之路漫長。但這種方式是持續(xù)的,值得的。在種族歧視和基督教的環(huán)境中,沃克認為黑人女性應該意識到自己缺乏身份,以便在困境中找到失去的身份。因此,打擊黑人女性雙重歧視的方式是迫害后的必然結(jié)果。只有真正意識到他們是獨立的并且不依附于任何人,女性才能找到抵抗和從壓迫中解放出來的方式。如果女性在性關系中與男性分開,她們不僅可以避免男性虐待,而且可以與其他女性建立親密的姐妹關系,從而增強黑人女性的實力。這種姐妹情誼將使婦女在父權(quán)制社會中保持獨立。同性戀的主要目的不是反對男人或拒絕男人,而是要實現(xiàn)女性的團結(jié)和平等,幫助女性找到自信并獲得創(chuàng)造力。同時,它使男性重新思考和評價女性,從而打破父權(quán)意識的對抗,重建男女之間的和諧。
2.2人與自然的整體性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不僅批判了對女性的破壞和父權(quán)制的本質(zhì),而且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觀點。作者認為孟多部落是偏遠地區(qū)的原始部落。在這個部落中,一切都是自然的,他們生活在和諧的生活中,這意味著男女之間沒有區(qū)別。人與自然可以統(tǒng)一存在。一方面,孟多人無法理解基督徒說女人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在他們看來,女性與男性平等。當聽到父親說婦女被視為邪惡時,他們會說“也許這是揭開你世界的最大謊言” [6]。他們尊重女性,甚至認為女性是自然的化身。因為他們認為女性是谷物的母親。另一方面,與基督徒的信仰不同,孟多主張一切的本質(zhì)都有靈魂。他們認為人類就像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一樣,只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就是他們所說的“未來的大教堂將是大自然。最終,人們將被趕回樹林。流。對于那些沒有任何東西的巖石”[7]。這意味著人們應該充滿對自然的崇敬,一切都是平等的,應該和諧共存。
關于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和所有事物都是相關的觀點。沃克描述了蒙多部落人民過著和諧,平等,自然的生活。這是一個和諧的自然世界,女人和男人是沃克期待的。此外,女性與自然主義者之間的相似性主張女性更接近自然,因此互惠原則對尊重女性更為重要。
可以看出,基督教只欣賞人權(quán),特別是人的權(quán)利,忽視了自然和婦女的權(quán)利?;浇糖袛嗔巳伺c自然的關系,將男人置于自然界和女人之上。而孟多部落的信仰。這種信念認為,女人與自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對孟多信仰的明確描述傳達了Walker對自然的關注。通過對基督教壓迫和蒙多部落自然信仰的描述,本文表明沃克希望打破傳統(tǒng)的基督教思想,建立人與自然平等的概念。
沃克的女性主義意圖不在于將男人與女人分開。相反,她試圖描述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強調(diào)女性對自己的理解的重要性,這樣女性就會把自己置于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她的生態(tài)女權(quán)主義將女性的壓迫與自然的破壞聯(lián)系在一起,它希望女性的覺醒和打破束縛,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本性和解放的目的。由于孟多人認為人類與自然密切相關。它們是互補的,不可分割的。
三、結(jié)論
《我父親的微笑之光》表明:只有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女性,才能構(gòu)建和諧美好的精神家園。作為一部批評小說,一方面,沃克描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她試圖顛覆父權(quán)制。她使用同性戀來表明女性不必依賴男性,他們有權(quán)選擇自己的伴侶。為了諷刺基督徒的虛偽,她利用想象中的部落來倡導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女性的尊重。她不僅通過對小說中女性主義的描述,展示了女性自我奮斗的重要性以及人與自然整體的生態(tài)觀念,而且賦予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義,即尊重自然是尊重人類本身的。
沃克提出了整體性的想法。首先,她指出女性更接近自然,解釋女性的原則更適合于構(gòu)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它也挑戰(zhàn)了女性應該服從男人的舊觀念。然后,她描述了孟多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生活在和諧,平等和自然的生活中。它為男女和諧共處提供了理論基礎。最后,通過孟多部落對自然的崇拜和與自然的和諧,沃克實現(xiàn)了她的婦女主義的“完整觀” - 女性和自然一樣,不再是人類的附屬,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布魯姆,哈羅德。艾麗絲·沃克[M].紐約:Chelsea House,1989,144.
[2]I Kenna. Dieke. Critical Essays on Alice Walker[C].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99,45.
[3] Francois, d Eaubonne. Le Feminism e ou lamort[M]. Pierre Horay,1974,53-58.
[4]楊靜.《父親的微笑之光》中的性顛覆[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25(5):8-12.
[5]沃克,愛麗絲。借著我父親的微笑之光[M].紐約:Pocket Books,1998.
[6]吳蘭香.論《父親的微笑之光》中的“暴力”主題[J].當代外國文學, 2005(3):109.
[7]彭亮.《父親的微笑之光》中的同性戀分析[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