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兆萍
摘要:社會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幫助學生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如今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諸多意義。社會綜合實踐課程開設后,為鍛煉學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機遇,為深化課堂所學的內容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社會實踐;意義;作用
現(xiàn)在的中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被當作“小皇帝”、“小公主”一樣來對待,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被呵護、嬌生慣養(yǎng)、養(yǎng)尊處優(yōu),缺乏風雨的洗禮和困難的磨礪,使得他們心靈上過于脆弱,身體上過于單薄,思想上過于自私,精神上缺乏上進。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樊家廟中學多年一直敢于推行社會實踐活動,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立自強能力、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親近自然、保護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一、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1.現(xiàn)代社會對所需人才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飛速增長,“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早已過去,越來越多的企事業(yè)單位在招賢納才時,已相當注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那些“1”字型的專才和“一”字型的通才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十字”型的全才才更加受歡迎。事實證明,沒有任何社會實踐能力的人勢必在未來社會競爭的洪流中被淘汰,而那些具備良好社會活動能力的競爭者必將在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中占據優(yōu)勢。
2.符合當代青年的特點
出生在現(xiàn)階段的城市新人類,是社會生活急劇變化中的一代。他們聰明活潑,見多識廣,對社會事務充滿新奇,但由于中國許多家庭缺乏自由的氛圍,孩子自小在家人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在學校中接受灌輸式的教育,因此他們非??释麛[脫父母、師長們看管式的教育,渴望能夠體驗以主體性參與為特征的社會實踐活動,尋求獨立的自由空間,以滿足人際交往、被需要、被重視的高層次精神需要,所以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勢必會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
3.適合當今教育觀念的更新
一位名人曾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社會經驗,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辈⑶以S多學校、老師和家長對“好孩子”、“成材”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除了在校遵守校紀校規(guī),學好專業(yè)知識,也開始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學校的重視加上家長的支持在無形中激勵了孩子參與社會實踐的愿望。
二、社會實踐活動對提升中學生素質的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的能力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意味著要克服依賴,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著要離開父母、老師的庇護,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意味著要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創(chuàng)造多彩的人生。自強就是要求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喪氣,而是想辦法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如當你在實踐基地種植失敗;在基地種植的花草被風雨摧殘等)。而我們這一代的中學生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依賴生活,經不起挫折、困境,最缺乏的就是自立自強的能力。
近幾年以來,全區(qū)各學校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有計劃的從課堂走進班級實踐基地,走進農家田地,干農家活,體驗基地、農村生活。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在基地里鋤草、施肥、種植,和基地菜園種植師傅一起勞動,遇到問題自己處理,每天堅持寫生活感受,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讓他們在實踐中收獲,在收獲中成長,在成長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學生自立自強的意識和能力從中得到了提升。
2.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
堅強的意志可以讓學生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意志薄弱,內心敏感,經受不住挫折和困難的考驗。這對于平時在操場上跑幾圈都喊累、體育課總想跑到樹蔭下,上學放學車接車送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每年下半年,新入校的學生第一次面對學生實踐基地的社會實踐活動,都由最初的無比新奇和歡喜到在實踐過程中的疲勞與挫折再到后來的成功。讓他們在汗水、鼓勵與競爭中相互協(xié)作,慢慢地克服了疲勞和炎熱的考驗,伴隨著滿臉的汗水,使他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培養(yǎng)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奉獻社會是學生成長應該經歷的過程和要求。學生的成長與成才,需要廣闊的天地、開闊的視野、豐富的閱歷、真實的環(huán)境。只有他們真正地參與其中,才會有真實的體驗與收獲。
學生們第一次面對按照活動安排到基地里參加勞動,從未干過農活的學生,因為缺少對生活的了解,錯把白菜當韭菜,錯把玉米苗當野草,笑料百出。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了白菜與韭菜的不同,玉米苗與野草的區(qū)別,初步了解到了社會生活知識對于自身成長的重要。在太陽的炙烤下,學生們汗流浹背,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體驗到了饑餓的真實感受。在這樣的體驗下,學生們再次面對同樣的食堂飯菜,竟吃得津津有味。更是讓學生體驗到農民伯伯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感受到自己爸爸、媽媽生活的不易,感受到自身生活的幸福,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應該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三、讓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越來越強烈.學生不應該成為“籠中之鳥”,步入大自然這本書中去,會得到更多課本里學不到的東西。
實踐基地山環(huán)水抱,鳥語花香,給學生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在大自然之美的熏陶下,學生們的心靈得到了洗禮,思想得到了升華,一方面親近了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一種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總之,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應對未來生活中的風雨挫折、艱辛坎坷、荊棘磨難,好讓他們強壯起來,能夠真正肩負起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