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呈平
[摘? ?要]近些年來,高考常通過動力學綜合問題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也反映了動力學知識在整個物理學中的基礎(chǔ)地位及其重要性。文章結(jié)合教學實際,就“板—塊”模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此類問題,粗略來講,可分為兩大類型,即滑塊帶動滑板型和滑板帶動滑塊型,在明確問題類型的基礎(chǔ)上,按照一定的分析步驟,一般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關(guān)鍵詞]“板—塊”模型;滑塊帶動滑板;滑板帶動滑塊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2-0042-02
一、高中物理中的“板—塊”模型
由具有一定質(zhì)量的物塊(一般都可視為質(zhì)點)疊放在具有一定質(zhì)量和長度(或無限長)的平直板上表面組成的物理模型屬于“板—塊”模型。這種模型一般置于水平面或者具有一定傾角的斜面上,且滑塊與滑板間一般動摩擦因數(shù)不為零,而滑板與地面之間動摩擦因數(shù)可以為零,也可以不為零。如圖1中,由物塊m(下稱滑塊)和長直平板M(下稱滑板)組成“板—塊”模型。
二、“板—塊”模型問題的常見類型
“板—塊”模型問題一般有兩種類型,即滑塊帶動滑板型和滑板帶動滑塊型。本文就滑板位于水平面上的情形進行討論。
(一)“滑塊帶動滑板”型問題
該問題一般涉及兩種情形:第一種是滑塊以一定的初速度滑上靜止(或具有較小速度)的滑板的上表面;另一種是置于滑板上表面的滑塊受到外界拉力的作用。這兩種情形下,由于滑塊與滑板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摩擦力,滑板受摩擦力作用,但能否帶動滑板運動,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滑塊以一定初速度滑上滑板
質(zhì)量為m的滑塊以初速度[v0]從一端沖上質(zhì)量為M,靜止在水平面上的滑板的上表面,設(shè)m與M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
分析:以地面粗糙為例,記滑板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則二者水平方向受力如圖2所示。
可見,解答此類問題時,一般先判斷滑塊與滑板是否有相對滑動,然后再結(jié)合牛頓運動定律分析計算。
[? ?參? ?考? ?文? ?獻? ?]
[1]? 廖伯琴,張大昌.全日制義務(wù)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陳汝平.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5.
[3]? 吳永軍.新課程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 彭前程,張維善.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張學憲,劉瑾.優(yōu)化方案:物理(2016年高考總復(fù)習)[M].武漢:崇文書局,2014.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