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萬物的簽名》描述了主人公阿爾瑪·惠特克如何成長為一名杰出的女性植物學家。通過研究苔蘚,她甚至先于達爾文得出了“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結(jié)論,本文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對自然的敬畏。
關(guān)鍵詞:生態(tài)女性主義 大自然 《萬物的簽名》
《萬物的簽名》是美國小說家伊麗莎白·吉爾伯特于2013年出版的作品。該書格局宏大,氣勢磅礴,內(nèi)容豐富,故事背景遍布倫敦、秘魯、美國,甚至是塔希提、阿姆斯特丹等地。從中可以看出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的寫作能力和職業(yè)野心?!度A盛頓郵報》評價本書是“一本光芒四射的小說,一次珍貴的文學成就”,希拉里讀過該小說后,感慨它是一部“真正偉大的女性小說”。
小說講述的是阿爾瑪·惠特克如何成為一名杰出的女性植物學家。她的父親是一名植物探險家,追隨庫克船長去海上探險,在惡劣的條件下靠著自制、自律存活下來,依靠販賣養(yǎng)育的珍貴植物和進行植物制藥發(fā)家致富。她的母親出生于荷蘭植物學世家,她遺傳了母親縝密的思維和科學的精神。在她父親的植物王國里,她從小便有機會研究各類稀有植物,探究植物的生命密碼,但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卻困惑終生。通過阿爾瑪這一人物角色,《紐約時報》認為伊麗莎白·吉爾伯特是對大自然的智慧敬畏,以她特有的耐性揭示這個世界最美好的真相。本文將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解讀這篇作品。
一、女性意識的覺醒
法國女性主義者弗朗西絲娃·德·奧波妮最先提出了“生態(tài)女性主義”這一術(shù)語。生態(tài)女性主義首先反對男性中心論,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認為,男權(quán)社會對于婦女的壓迫和對自然的掠奪是相關(guān)的,因此解放婦女和保護生態(tài)是相輔相成的。
本篇小說中,以女主人公的父親亨利為代表的男性世界貶低女性、掠奪自然。對于他們來說,女性只是一個附屬品,而自然是他們追求經(jīng)濟利益的工具。他結(jié)婚的對象是他簡單挑選出來的,目的是為他打理事業(yè)。而作者通過阿爾瑪·惠特克挑戰(zhàn)了男權(quán)社會的價值觀。首先,她筆下的阿爾瑪并不符合男性的審美,她身材高大、像個男人,她父親甚至一度以為她嫁不出去而安慰她要內(nèi)心強大。但是,她在母親的教育下有著“百科書式的大腦”,她明理、懂事,“永遠不和濃妝艷抹的婦女結(jié)成團體,或被低俗的故事逗得發(fā)笑,或和漫不經(jīng)心的男人坐在賭桌旁”。她從母親那里還學到,女人最重要的是尊嚴,道德意識要永遠比男人高尚。她一生致力于研究植物,為植物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在阿爾瑪身上,絲毫沒有傳統(tǒng)的男性審美下女性應該具備的美麗、溫柔和細膩,而是展現(xiàn)出和男性一樣的思維和力量。在小說家筆下,女性不再是附屬于男性的“他者”,而是和男性平等的存在。
二、女性對自然的親近
生態(tài)女性主義還反對人類中心論,認為世界上的生命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網(wǎng),并無高低等級之分。人類不是自然的主人,而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在小說中,男性對于自然,對于植物的研究無不受到利益的驅(qū)使。而阿爾瑪則不同。她研究苔蘚,是因為大自然中再微觀、再不起眼的東西都能為她呈現(xiàn)出一個嘆為觀止的世界?!鞍柆攲⒎糯箸R放到眼前再次細看?,F(xiàn)在這個微觀森林在她的注視下躍入宏偉壯麗的細節(jié)。她感覺呼吸暫停。這是一個令人陶醉的王國”。阿爾瑪對苔蘚的研究不帶任何功利性質(zhì),她想向世人展示“苔蘚時間”,那是不同于“人類時間”(Human Time)、“地質(zhì)時間”(Geological Time)和“神圣時間”(Divine Time)的存在。它包羅萬象,既不像“神圣時間 ”那樣神秘,又沒有“地質(zhì)時間”那么緩慢,比起“人類時間”,未受過訓練的人一定認為它一成不變,但經(jīng)過幾十年,你仔細觀察,它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此。通過阿爾瑪,我們從一個微觀的苔蘚世界重新認識了大自然,認識到大自然中的物種平等,人類不再是中心。正如阿爾瑪最后的感慨,“我認為人類很脆弱。我認為當伽利略宣布我們不再居于宇宙中心時,對于人類的自我認同來說是個可怕的打擊——和達爾文宣布我們不是上帝在奇跡時刻特殊的創(chuàng)造時的打擊一樣”。隨著我們對自然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我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渺小,這能很好地指導人們重新認識并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1]Gates B T.A Root of Ecofeminism.in Garrd,Greta&Murphy Patrick D.(eds) Ecofeminism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M]. Interpretation,Pedagogy.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
[2][美]格雷塔·戈德.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闡釋與教學法[M]. 蔣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美]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萬物的簽名[M]. 何佩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張瑩,女,碩士研究生,蘇州旅游與財經(jīng)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文學、英語教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