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昌
家住奉賢最南面的海邊村,海邊村南面是海。小時候,去海里,是赤腳走去的。要走半個小時,那是童年的步子,一陣快一陣慢,算不出的。后來,我成了小青年,跟父親一起去海里捉魚。三步兩步,三晃兩晃,過護塘,下塘灘,踩灘涂,到海水沒了腳板,也是赤腳走的,時間不滿二十分鐘。父親表揚我,到底歲數(shù)小,腳頭力道大。
第一次看海是小朋友之間的事。星期天,大家商量好后,背著大人去了海邊。
一看到大海,我們就生了不少的失望,那個海,從上到下,從眼門前到腳后跟,沒有半點藍的顏色,海水是黃的,海天也是黃的,里面夾了一點白。書上可不是這樣說的呀。大家有些憤怒,說寫書人一定沒有去過海邊,是閉著眼睛說瞎話。有人說,部分沒有瞎講,比如,一眼望不到邊是事實,成語“海天一色”也對的。大家覺得也是,就望了望眼前的大海,看了看身后的護塘,然后認定護塘就是大海的岸,可南面海的岸在哪個地方?
大家說,我們朝南游出去,近一點,看起來清爽。
還真的游了出去。半個小時過去,大家才發(fā)現(xiàn)自己被海水包圍了。人越是朝南游去,水越是深,海浪越是大,腳底的水越是急,水也越是咸。本來腳是踩在灘涂上,腳腳是實地,腿上就有力氣?,F(xiàn)在感覺懸空了,浪潮涌來,推你就像推一根木塊頭一樣。本來是雙臂朝前一伸再一彎,雙腿朝前一縮再一蹲,頭就朝前了,現(xiàn)在不是,好像水下的水在涌來涌去。大家怕了:海真的很遠??!大家對望著,希望有人先說一聲回去??墒菦]有人先說。有人嗆水了,嗆得伸頸探脖了,大家游過去,幫助捶背,捶了幾秒鐘,算是有了機會和理由,忙攙著朝岸上游去。
后來,我們陸續(xù)來過幾次,也游過幾次泳,但看海的念想已經(jīng)沒有了。海的那邊是什么,大家只在心里猜想,也開始不怨海的顏色了。這個問題也解決了,老師在課上說,海的南邊叫南方,有城市的。海水是藍色的,是山東青島的海,不相信,你可以去青島看看的。那個時候,我們在海邊村讀書,在海邊村燒飯,連錢橋鎮(zhèn)都沒有去過,南橋鎮(zhèn)是不敢說的,上海是不敢想的,青島在哪里???
后來,我跟父親來海邊,是想看父親在海面上撒網(wǎng)捉魚的樣子。
海水里的魚是不鉆灘涂的,它們喜歡在水里游弋,速度奇快無比,像箭頭飛馳。父親說,它們也在捉魚,大的捉小的,兇悍的捉溫順的,有刺的捉無刺的,捉住對方比速度,速度快了,就有東西吃了。父親左手握住網(wǎng),左肘到左肩上擎著網(wǎng),右手握著一把網(wǎng),側轉身體,雙腳岔開,一步一步向前緩緩移動著步子,雙眼注視前方,他在看海浪,海浪里突然凸起一條直線,直線在快速移動,父親的網(wǎng)就撒了出去。父親告訴我,那是魚追魚驚起的波浪,下面都是幾斤重的大魚。
就這樣,父親捉到了一魚簍的魚,父親很自豪。捉海魚,關鍵是看得出水下的魚,這個看得出就是要懂得浪波凸起的坡度,越是高,魚越是大——這個時間極為短促,在一個小時之間。海水退潮神速,與漲潮一樣,父親跟著潮水,一路向南,已經(jīng)走向了海的南面,潮水在浪潮相連的地方停步了,潮水就像一堵側轉的墻一下子矗立在我們面前,轟隆隆的聲音從海底發(fā)出,像是在告訴你,這里是深海,你來嗎?父親知道,這里捉不到魚了。
父親看著海,一臉嚴肅,我估計和我一樣,父親也在想海的那邊何處是。
(張秋偉摘自《新民晚報》2019年8月20日)
【素材運用】最美的風景在遠方。小伙伴們眺望大海的遠方,鼓起探索的勇氣,奮力游向“海的那邊”。父親在海里捕魚,總在海浪驚起處撒網(wǎng),因為那里浪大魚也大。海的遠方有無盡的幻想,對孩子和大人而言,誘惑力同等,但通往遠方也往往充滿兇險。在追夢路上,面對重重困難,是畏葸不前,還是迎難而上?這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個具有普遍現(xiàn)實意義的人生話題。其實,“海的那邊”可以是一種象征,是每一個人心中的向往。在未知的領域開辟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需要拿出勇氣和毅力,壯大實力,不斷超越,從而成就最美自我!
【速用名言】
1.明智的人絕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鴳騽〖?莎士比亞
2.最偉大的勝利,就是戰(zhàn)勝自己。——蘇聯(lián)作家 高爾基
【適用話題】挑戰(zhàn)和超越;追夢和圓夢;志在高遠;開拓進取
(特約教師 陳保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