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嘯
小王子:漢語或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語言之一,同樣的文字,音調和語境變化,意思可能就完全不同。如果不熟悉中國文化,理解起來恐怕就有很多好玩的事情發(fā)生了。
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太太寫的題目為《我的丈夫真奇怪》的帖子。夫妻因為丈夫常常對她說“啊”吵了一架。日語里的“啊”,發(fā)成哈(邪邪地挑高了二聲),是找碴和諷刺的意思,日本人發(fā)脾氣時也用這個詞,想起來小丸子、蠟筆小新這些熊孩子好像常常弄出這個動靜,在日本成人之間哈來哈去,是很失禮的。
后來這位日本太太發(fā)現(xiàn)中國婆婆和其他親戚也常常拉著長聲兒“啊”,才知道“啊”在中國是一個很中性的字,沒有挑釁尊嚴的意思。沖你“啊”,只是對方沒聽清楚你說的啥,請求再說一遍,或者表達有點驚奇和感慨。
英文里沒有對應“啊”的語氣詞,類似意思的詞是pardon,我有時候腦子不太在線,沒弄清楚別人的話,也會蹦出個“啊”來,外國人聽了總是覺得有趣,會啊啊地學我,好像我在逗悶子,要逗大家一起逗。
還有個“嗯”字,也是收拾老外的利器。著名記者周軼君在談話節(jié)目《圓桌派》里說,跟老外打交道,她一說“嗯”,老外就問她,嗯是yes還是no呢?她說就是嗯。我家鬼佬跟我說什么,我要是嗯一聲,他就說我跟你說話呢,聽見了嗎?你覺得怎么樣?我再接著嗯,人就暈了。嗯不是簡單的yes,也不是yeah,那是一個表態(tài)的緩沖之地,里面有很多中文才有的回旋味道,聽見了,知道了,明白了,考慮下,琢磨琢磨,同不同意那可另說。
前面說的那個日本太太的帖子還提到“嘖”字,說丈夫感到嫌棄和有看不慣的事情,會發(fā)出“嘖嘖嘖”的音。在日本,人們只有生氣的時候才會“嘖”。比如在電車上擠到人的時候,對方僅僅“嘖”一聲就已經表達了生氣,所以她丈夫都發(fā)出“嘖嘖嘖”三聲了,該是有多生氣啊,也太不內斂了。
也不光日本人覺得中國人不內斂,我們也有覺得對方不文明的時候。在日本看視頻如果開著彈幕,動不動就有“草草草”飄過,驚呼貴國網(wǎng)民粗暴,后來才知道“草”其實是笑的網(wǎng)絡用語,就是“哈哈哈”。還有個讓我們大深圳人找不到北的“蛇口”。蛇口在日語里就是水龍頭的意思,可能外國人也不太明白為什么我們要叫水“龍”頭吧。想想其實有道理啊,蛇不就是小龍嗎?日語中很多漢字用法也有意思,比如重體,是病重的意思,跟體重沒關系。
這兩天我跟女兒在新西蘭“紐村”自駕。紐村顧名思義,就是個大村子,交通規(guī)則全世界最特別,完全沒有紅綠燈,全靠交通標志和俗成約定行車,車速還賊快。如果后面有輛車跟得比較緊,緊到你有感覺了,那個意思就是后面的車覺得你的車速太慢,你要么快點開,要么在前面適當?shù)牡胤娇窟呁\?,讓對方超過去,不然就是拎不清。女兒說,這個可不太友好,我在日本學車的時候,師傅講,這樣緊跟前面的車給對方壓力,叫作“煽動”,如果前面的車因為你的壓迫性煽動,壓力太大亂了方寸,發(fā)生任何追尾之類的事故,在后面“煽動”的車負全責。
越想這個詞用得越有意思,煽動不是得面對面或者肩并肩叫囂嗎?原來跟在別人車屁股后面,也可能犯罪啊!
孤山夜雨摘自《深圳商報》